土地整治规划分析及对策研究
赵小康 朱慧
江苏信博空间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省扬州市 225000
引言
在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与高效利用尤为重要。土地整治规划优化不仅关乎农业发展、农村振兴,更直接影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如何制定科学的土地整治规划策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最大化效益,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1 土地整治规划分析
土地整治规划是指通过对特定区域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方案,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修复、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等目标。土地整治规划旨在实现土地资源的科学开发与利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增加人民的福祉,同时注重资源节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土地整治规划是保证国家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未来的土地整治规划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土地整治规划将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导向,即在满足经济发展需求的同时,兼顾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公正。规划将更加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系统的保护,以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随着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提升,将更加重视生态恢复与重建。通过生态工程、植被恢复、湿地保护等措施,改善生态系统功能,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同时,将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资源的精确识别、监测和评估,以高精度的数据支持决策制定和执行。利用土地整治规划解决当前土地问题,保护和改善环境,是实现国家土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2 土地整治规划优化对策
2.1 明确整治目的,科学规划
新形势下,土地整治将按照发展需要破除原有土地四至界限,以小改大,实现互通互联及宜机化,同时必须明确土地整治后的使用者,即整治后交由属地村民使用还是通过招商形式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营使用;其次是要考虑确保原有土地经营权承包人的长效利益,不能一味盲目跟风发展土地整治而给项目带来诸多后遗症。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前需经多方论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不但要提升社会、经济效益,同时要坚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禁止一刀切、一套模式,必须一事一议结合项目区特色及农业产业发展,开展差别化与生态化土地整治,完成项目的顶层设计,切忌盲目跟风申报,更不能为了争取配套政策而去申请土地整治项目。
2.2 加强土地资源利用集约化
土地资源管理与土地资源利用情况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尤其是针对现阶段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占用大面积农业土地的情况,需要进一步提高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平。从实际情况来看,农村土地资源和粮食产量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土地资源管理和利用的过程中,要强化对农村耕地的保护,这就要求对农业用地实现集约化,加强对农村地区土地的保护。同时,在对土地资源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建筑的用地数量进行全面系统的统计,并且结合开发利用的项目,及时进行登记造册,对各类土地的使用范围和各个地区的征地行为进行全面清查,了解掌握土地的使用情况。除此之外,对于限制性的土地,要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法律要求,根据闲置的情况和闲置的时间及时进行回收和规划,确保土地资源能够得到高效开发和利用,为土地资源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优化城乡用地结构与人居环境
土地整治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措施,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城乡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是土地整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对农村宅基地、公共设施用地等进行整理和复垦工作,可以减少农村建设用地的浪费和闲置现象,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对整理后的土地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利用,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工作的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土地整治的重要创新举措之一。该政策通过建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机制,将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实现了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城乡用地结构的调整优化。这不仅促进了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还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在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的同时,土地整治还重视人居环境的改善工作。通过加强城市绿化美化工作、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同时加强对农村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管理工作,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这些措施共同促进了城乡人居环境的整体提升和协调发展。
2.4 注重生态保护
针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包括水域治理、土壤修复、植被恢复等措施,以提升整治区域的生态质量和环境容量,在土地整治规划中考虑社会公益因素,根据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要求,对整治地区的空间布局进行规划,包括确定不同功能区的位置、规模和布局关系,如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公园等。1)需要进行生态环境评估。在规划开始阶段,应对土地整治区域的生态环境进行评估,包括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水质和空气质量等方面的评估,以确保充分了解现在的生态状况。针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环境,制定相应的修复方案,包括水域治理、土壤修复、植被恢复等措施,以提升整治区域的生态质量和环境容量。2)需要确定生态保护目标。在规划中,需要明确土地整治的生态保护目标,例如,保护重要的生态功能区、保留关键生态支撑系统等。同时,还需要结合生态环境评估的结果,确定生态保护重点和优先区域。3)需要制定相应的生态保护措施。在规划中,需要制定具体的生态保护措施,例如,建立生态保护区、推行生态修复和保护技术、实施水资源保护措施、控制土地开发强度等。这些措施可以帮助保护和修复生态系统,减少生态环境破坏。4)需要加强生态监测和评估。为了有效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评估生态保护措施的效果,需要建立健全的生态监测和评估体系。通过定期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调整措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5)需要加强法律法规保障。土地整治涉及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需要加强党的领导,形成统一决策和协调管理机制,确保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应明确土地整治的生态保护要求,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6)需要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在土地整治规划和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建设。通过公众的参与和监督,可以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增加土地整治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确保生态保护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
结语
土地整治规划优化策略对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制度障碍和利益冲突。因此,未来的研究和实践需要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体系,并完善政策措施,以更好地为我国城市增长管理提供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旭辉.土地整治对生态环境的多维度影响研究[J].土地资源管理研究,2022,25(8):78-83.
[2]王芳菲.破解土地整治资金短缺难题的创新策略与实践[J].城乡发展与规划,2021,30(13):22-25.
[3]郭雨婷.区域土地整治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评估体系构建[J].城市规划与环境建设,2020,41(5):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