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生物课程中科学思维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作者

张瑞

山东省枣庄市第八中学

引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目标,其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生物课程中具有重要意义。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和应用性强的学科,能够通过探究和分析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现象、认识生命规律,并通过科学方法的实践培养其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能力。然而,当前高中生物教学仍然存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机械记忆知识点,而缺乏对科学方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导致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未能有效实现。

科学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现象、解决科学问题时所运用的一种系统性、逻辑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具体包括观察分析、假设推理、实验验证、归纳总结等多种能力。在生物学科中,这些能力贯穿于从理论学习到实验探究的各个环节,是学生理解生命科学、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通过在高中生物教学中注重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超越对知识表层的掌握,形成对科学本质的深刻认识,并在实践中提升其综合能力。本文从实践探索的角度出发,总结了科学思维在高中生物课程中的培养策略与应用效果,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问题驱动教学模式下的科学思维培养

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教学策略,是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在高中生物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培养其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在讲授“基因的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时,教师可以提出“为什么某些遗传性状会以一定的概率出现在后代中?”这一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孟德尔的豌豆实验设计与结果,理解遗传规律背后的数学模型和生物学机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还需要验证假设、总结规律,从而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

问题驱动模式的实施还需要教师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和开放性。层次性问题能够帮助学生在不同阶段建立知识与能力的关联,例如从简单的事实性问题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应用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则能够激发学生的多角度思考与创新能力。例如,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自然界中,能量流动是否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影响?如果会,如何测量这种影响?”通过这种开放性问题,学生需要整合生态学与数学知识,形成全面的科学理解和独立的解决方案,从而提升其科学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二、实验探究教学中的科学思维实践

实验教学是高中生物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最佳平台。通过实验探究,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方法、验证理论知识,并发展批判性分析和创新能力。例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过程”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探究性实验,让学生使用叶片的脱色实验验证淀粉的产生过程,同时思考光合作用中光强、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的作用。在实验中,学生需要学会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并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在观察与推理的结合中形成科学思维习惯。

实验探究教学的有效实施需要教师提供明确的实验目标与指导,同时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例如,在“动物行为的实验研究”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指导性问题:“通过观察某种小动物的行为特征,能否推断其生存策略?”学生需要设计实验方案,例如选择实验对象、控制环境变量、记录行为数据等,并在实验完成后进行数据分析与结论验证。通过这样的实践,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实验技术,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思维与团队合作能力。

三、案例分析在科学思维培养中的作用

案例分析是将实际问题或经典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中培养科学思维的重要方式。在高中生物课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经典实验案例的讲解与分析,让学生理解科学发现的过程与方法。例如,在学习“遗传病的分子基础”时,教师可以介绍亨廷顿舞蹈症的研究历史,带领学生分析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疾病的遗传规律以及科学家如何通过实验揭示这些机制。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理解知识点,还能在案例分析中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案例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例如,在学习“疫苗的作用与原理”时,教师可以结合新冠疫苗研发的背景,带领学生分析疫苗的种类、免疫机制及其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学生能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现实问题解决的工具,同时在讨论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态度。

四、多元化评价促进科学思维能力发展

评价是科学思维培养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教师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能力发展。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中的表现,了解其科学思维能力的应用情况;通过分析学生的探究报告与案例分析成果,评估其逻辑推理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开放性任务,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生态保护方案或撰写一篇科学论文,考察其综合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多元化评价的实施需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实际需求。例如,对于思维敏锐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如复杂实验的设计与优化;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分步骤任务和指导性评价,帮助其逐步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通过这种个性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与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五、结论

高中生物课程中科学思维的培养,是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问题驱动、实验探究、案例分析与多元评价等实践策略,教师能够引导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发展科学思维习惯,帮助其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科学思维的培养仍需克服教学资源不足、评价体系单一等挑战,教师需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与资源配置,为学生创造更加优质的学习环境。例如,通过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学校可以引入更多真实的科学案例与实验资源,让学生在接触前沿知识的同时增强实践能力。此外,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数字化工具,以更灵活的方式促进学生的科学思维发展。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学思维的培养将更加注重数字化与多学科融合,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与全面的学习体验。例如,通过虚拟实验室、人工智能辅助分析等技术,学生能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复杂的科学探究任务,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为科学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从而帮助其在科学学习中实现全面成长,为社会培养更多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周建武. 大概念视域下高中生物单元教学策略研究[J].高考,2025,(04):46-48.

[2] 翁晶晶.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融入立德树人理念的探究[J].高考,2025,(01):134-137.

[3] 高华伟.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生物单元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4,(33):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