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赋能濒危动物保护:中国重庆濒危动物掐丝文创合作研究
杨婧熙 郑佳盈 李青 陈振渝 雷熠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重庆南岸 400067
基金项目:2024年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非遗赋能濒危动物保护——中国重庆濒危动物掐丝文创合作研究”(项目编号:KY20240033)。
摘要:研究聚焦于重庆濒危动物与掐丝技艺的结合,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及创作实践等方法,探索非遗技艺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随着环境问题凸显,濒危动物保护迫在眉睫,本文通过非遗掐丝技艺赋予濒危动物文创产品新生命。研究成果展示了系列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意义的掐丝珐琅文创产品,旨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促进非遗文化传承,实现文化、生态与经济的共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重庆;重庆濒危动物;非遗;
Abstract: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combination of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ongqing and filigree technique, employing methods such as literature review, case analysis, and creative practice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appl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echniques in modern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As environmental issues become prominent, the protection of endangered animals is urgent. This paper breathes new life into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featuring endangered animals through the filigree techniq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research outcomes present a series of filigree enamel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that are both artistic and educational, aiming to enhance public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mote the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achieve a win-win situation for culture, ecology, and economy, which holds signific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Key words:Chongqing; endangered animals in Chongq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简称非遗)是人们代代相传的实践性经验、交流方式、传统表达形式等形成的非物质财富。近年来,重庆濒危动物保护面临尽管保护工作取得进展,部分物种人面临栖息地的破碎化、种群老年化等威胁。如何更好地宣传保护中国重庆特有濒危动物和继承发展非遗工艺,所将其创新性地将其融入当代文创产品设计,已经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掐丝发廊作为中国传统金属工艺与珐琅技艺结合的高级艺术品,其制作工艺复杂,色彩绚丽,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在当代文创设计中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设计的任务及目标
(一)非遗赋能濒危动物保护:中国重庆濒危动物掐丝文创合作研究主题阐述
此研究结合重庆地区特有的濒危动物保护需求,同时探索非遗技艺在现代文创产品中的创新应用路径。设计并制作具有宣传警示和文化传播的文创产品。通过非遗与生态保护的创新融合,既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又推动传统技艺转型,助力重庆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研究设计目的
1.生态保护方面,此研究以重庆特有的濒危动物为创作主题,通过掐丝珐琅文创产品的设计与推广,将濒危动物的形象及其背后的生态故事融入公众视野。通过掐丝珐琅文创产品传递保护理念,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意义,唤起公众保护意识。
2.文化传承方面,掐丝珐琅技艺正面临传承断代和市场萎缩的双重挑战。此研究进行创新融合为传统工艺注入时代活力。进一步推广非遗传承工艺技术,使掐丝珐琅不在是单一的非遗传承工艺产品。
(三)前期调研
1.团队将深入重庆地区的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基地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调查重庆地区濒危动物的种类,收集濒危动物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等资料。收集和整理重庆非遗掐丝珐琅技艺的历史背景、工艺特点及现状。调查公众对濒危动物保护和非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
2.设计与创作:根据调研结果进行设计文创产品,确保作品既美观又具有教育意义。与高校和非遗传承人合作,共同完成设计和制作,设计开发一系列兼具艺术价值与生态教育功能的文创产品。
3.推广与宣传:线下在学校和博物馆传播促进公众参与。线上借助社交媒体扩大传播,推动非遗与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4.成果评估: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包括公众参与度、作品影响力、社会反响等。总结经验教训,为未来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四)最终实现成果(或创新点)
通过非遗赋能濒危动物保护:中国重庆濒危动物掐丝文创合作研究,笔者期望实现一系列具有显著创新点的成果。
1.此研究将开发重庆濒危动物主题掐丝珐琅文创系列。创作兼具艺术性与教育性的特色产品。通过手工艺品展现动物特征与生态故事,让非遗技艺走进大众生活,成为传播保护意识的文化载体。
2.此研究的实施将推动良好的社会氛围。线上线下联动普及濒危动物知识,提升公众保护意识,同时促进传统非遗工艺传播。
3.此研究创新性地将非遗文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通过濒危动物保护主题与掐丝珐琅技艺的跨界融合,开创了非遗传承的新模式。在推广层面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通过数字化展示、互动体验等方式增强公众参与感。
同时构建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将文创产品收益反哺非遗传承人,既实现了濒危物种保护宣传,又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经济支撑,形成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二、设计对象的调查和分析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非遗掐丝工艺的独特性:掐丝作为景泰蓝制作的核心装饰工序,以其精湛技艺著称。艺人需具备高超的手工技艺,用镊子将金属丝掐折成各种纹样,严谨地粘在器物上。此工艺不仅艺术价值高,还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掐丝作品图案精美、线条流畅、色彩独特,展现出极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2.濒危动物保护的紧迫性:濒危动物面临生存环境破坏、种群数量减少等威胁。保护它们对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
3.结合非遗掐丝与濒危动物保护的意义:将掐丝工艺应用于濒危动物保护主题的作品创作,能唤起公众对濒危动物保护的关注。
(二)掐丝与非遗结合的设计思路
设计需保留传统精髓,融入现代审美元素,如色彩搭配、图案设计、造型创新,使掐丝作品更时尚新颖。具体设计思路包括:
1.设计理念:结合掐丝技艺与保护濒危动物的社会责任感,创作以濒危动物为主题的艺术品,展现其魅力与生存现状,呼吁社会关注。
2.设计元素:精选代表性濒危动物为主,根据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设计生动图案,运用掐丝珐琅工艺展现动物灵动生机。色彩运用上,可巧妙搭配色彩,结合玻璃艺术突出特征,营造和谐视觉效果。
3.制作工艺:非遗掐丝以精细线条、丰富色彩著称,需极高手工技艺和耐心。玻璃艺术以透明、光滑、色彩丰富受青睐,可与掐丝工艺结合,如用掐丝勾勒动物轮廓,用玻璃艺术制作背景或装饰部分,营造独特视觉效果和层次感。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研究内容包括调查掐丝工艺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工艺流程,分析濒危动物种类、分布、数量及威胁,探索将掐丝工艺应用于濒危动物保护主题作品创作的可行性和方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创作实践法。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非遗掐丝工艺与玻璃艺术在保护濒危动物文创产品中的应用现状如下:
1.非遗掐丝工艺的应用:创意融合,用于创作以濒危动物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展现非遗技艺与生态保护理念的结合。技术创新使掐丝工艺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和材料,创作出更符合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的文创产品。
2.玻璃艺术工艺的应用:为文创产品提供独特视觉呈现方式,通过技术手段创造栩栩如生的濒危动物形象。技术创新提升艺术效果,增强实用性和环保性。环保理念使玻璃艺术工艺在制作中更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三、具体设计方案的拟定
设计内容
此研究动物设计手绘稿
此研究的系列设计以传统非遗掐丝技艺为核心并结合现代审美。通过对金属丝弯曲、缠绕和焊接等手法,将濒危动物的形态抽象化为流动的几何线条与装饰性纹样。掐丝工艺的精密性五彩玻璃质感使设计动感而有生命力。
(二)设计特色
综上所述重庆特有濒危动物进设计归纳出四点:
金丝猴以橙色块面展现舒展姿态,蓝色背景强化对比;
林麝采用棕色几何造型突出修长体态,蓝色背景增强视觉张力;
中华秋沙鸭通过黑白几何构成表现标志性羽冠和长尾,灰色背景凸显主体。
所有设计均采用几何分割手法,结合流畅线条与对比色彩,既保留动物特征,又形成现代简约的视觉风格。
四、设计方案的实施计划
(一)项目各阶段阐述
1.前期(2024.6-8月)组建团队,收集重庆濒危动物与掐丝艺术文献,实地考察动物园、保护区获取设计灵感,明确宣传保护濒危动物、传承非遗的目标及受众需求。
2.中期(2024.9-10月)设计黑叶猴等濒危动物形象,融合掐丝珐琅艺术特点进行艺术化处理。
3.制作(2024.11-2025.1月)采购材料,手工艺人按方案制作,结合掐丝与玻璃艺术,成品经质量检测。
4.推广(2025.2-3月)举办展览、研讨会,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宣传,收集反馈优化产品。
5.总结(2025.4-5月)评估项目,提出改进建议,制定后续计划,整理成果,准备结题材料。
五、设计方案的创意及文化理念的总结
随着工业化发展,环境问题凸显,濒危动物生存堪忧。保护它们是生态所需,更是人类文明与道德担当。掐丝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珍宝,文化底蕴深厚、艺术价值独特。
本设计以“非遗赋能濒危动物保护”为核心,将濒危动物形象与传统文化经掐丝工艺融合,打造有魅力和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通过创新工艺、挖掘文化内涵、增强互动体验等方式,提升产品吸引力。此举不仅为濒危动物保护提供新思路,促进非遗传承,还能提升公众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实现文化、生态、经济的多赢。
参考文献: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四五”规划 [R]. 重庆市: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1.
[2]孙艺华. 保护濒危动物系列公益插画在文创产品中的运用 [D].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23.
[3]李万欣. 濒危动物插画设计研究 [D]. 广西大学, 2023.
[4]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非遗文化功能的交互设计研究开题报告 [R]. 重庆市: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
[5]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非遗赋能濒危动物保护--中国重庆濒危动物掐丝文创合作研究项目 [R]. 重庆市: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5.
[6]陈荣添. 非遗传承视角下西兰卡普纹样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教育实践, 2024(1):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