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策略研究

作者

胡志伟 张亦琛

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工程局有限公司

一、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支柱,兼具防洪、发电、灌溉、航运等多元功能,其投资规模庞大、建设周期漫长、技术要求严苛。招投标阶段作为项目启动的前沿阵地,在此期间能否有效控制成本、合理规避风险,直接关系到项目的成败与各方的切身利益。深入探究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成本的构成要素

(一)直接成本

1.人工成本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涉及大量专业工种,如混凝土工、钢筋工、爆破工等。在招投标阶段,投标企业需依据工程规模、施工难度、工期要求等精准估算所需人工工时,并结合当地劳动力市场价格,核算人工成本。

2.材料成本

水利水电工程消耗的建筑材料种类繁多,包括水泥、钢材、砂石骨料、防水材料等,且用量巨大。材料价格受市场供需关系、原材料产地、运输距离等因素左右。以水泥为例,若工程所在地附近无大型水泥厂,需长途运输,运输成本将大幅增加材料采购成本。投标企业需对材料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准确预测施工期间材料价格走势,合理确定材料成本。

2.设备使用成本

施工过程中需投入大量机械设备,如挖掘机、起重机、混凝土搅拌机等。设备成本涵盖购置费用(或租赁费用)、运行维护费用、设备闲置损耗等。对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一台大型盾构机购置成本可能高达数千万元,租赁费用每日数万元,若施工进度安排不合理导致设备闲置,将造成巨大浪费,增加成本负担。

(二)间接成本

1.管理成本

包括投标企业为组织项目投标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资源,如组建投标团队、开展市场调研、编制投标文件等费用。中标后,施工现场管理团队的组建、办公设施配备、管理人员薪酬等也构成管理成本。一个中等规模的水利工程投标项目,投标团队运作数月,费用可达数十万元,施工现场管理成本更是贯穿整个施工周期。

2.技术研发与引进成本

为满足水利水电工程复杂的技术要求,投标企业可能需要研发新技术、新工艺,或引进外部先进技术,这涉及科研投入、专利购买、技术咨询等费用。

三、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的风险来源

(一)政策法规风险

1.招投标法规调整

国家及地方招投标政策法规不断更新完善,若投标企业未能及时掌握最新规定,可能导致投标文件编制不符合要求,出现废标情况。

2.行业政策变动

水利水电行业受环保、能源等政策影响显著。如环保政策趋严,工程需增加环保设施投入,若投标时未充分考虑,中标后将面临成本超支风险;新能源补贴政策调整,影响水电项目收益预期,使企业投资决策失误。

(二)市场风险

1.材料价格波动

建筑材料市场价格不稳定,在招投标周期内可能大幅涨跌。投标企业按当前价格估算材料成本,若中标后材料价格飙升,如钢材价格因国际铁矿石价格波动上涨 ,将使项目直接成本失控,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

2.竞争对手策略

同行竞争激烈,竞争对手可能采取低价倾销策略抢占市场份额。若投标企业缺乏对市场行情和对手的精准分析,盲目跟风低价投标,可能中标后难以盈利,甚至因成本过高无法履约。

(三)技术风险

1.设计方案不确定性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复杂,部分设计方案在招投标阶段可能尚未完全成熟,存在优化调整空间。中标后若设计变更频繁,将引发工程量、施工工艺变化,增加成本与工期风险。如某小型水电站原设计的输水隧洞施工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地质条件复杂,需变更为盾构法施工,成本大幅增加。

2.新技术应用风险

为追求工程先进性,投标企业可能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但新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可能存在稳定性差、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导致工程质量隐患、施工进度延误,增加成本与风险。

四、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的成本控制策略

(一)精准的成本估算

1.建立大数据成本估算模型

收集整理过往水利水电工程的成本数据,包括不同类型工程的人工、材料、设备使用量及成本,结合工程所在地的物价指数、劳动力市场动态等因素,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成本估算模型。通过输入待投标工程的关键参数,如工程规模、地质条件、施工环境等,快速精准估算成本,提高成本预测的科学性与准确性。

2.实地勘察与专家咨询

投标前组织专业人员深入工程现场进行详细勘察,获取一手地质、地形资料,准确评估施工难度。同时,邀请水利水电行业资深专家参与成本估算研讨,对特殊施工工艺、复杂地质处理等环节提供专业意见,避免成本估算遗漏重要项目。

(二)合理的报价策略

1.价值工程分析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对工程各部分功能与成本进行深入分析。找出既能满足工程基本功能需求,又能降低成本的优化方案。例如,在水电站厂房建设中,通过优化结构设计,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在不影响厂房安全性与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降低工程造价,以此为基础制定更具竞争力的报价。

2.风险附加策略

在报价中充分考虑潜在风险因素,对可能出现的材料价格上涨、设计变更、政策法规调整等风险预留一定比例的风险附加费。但风险附加费要合理设定,过高可能导致报价失去竞争力,过低则无法有效应对风险。

(三)严谨的合同管理

1.合同条款优化

在投标文件中拟定严谨、细致的合同条款,特别是关于价格调整机制、变更管理、支付方式等关键内容。明确材料价格波动超过一定幅度时的调整方法,规范设计变更的审批流程与计价方式,确保合同履行过程中成本可控。例如,约定当水泥价格涨跌幅度超过 时,按照当地造价管理部门发布的信息价进行调整。

2.合同谈判技巧

中标后,在合同签订前的谈判阶段,充分发挥谈判团队的专业能力,争取有利的合同条款。与业主就工程预付款比例、进度款支付节点、质量保证金退还等问题进行协商,改善资金流状况,降低资金成本。

五、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的风险管理策略

(一)建立风险预警机制

1.政策法规监测

设立专门的政策法规研究岗位或团队,实时关注国家及地方招投标、水利水电行业相关政策法规动态,及时向企业决策层和投标团队传递信息。通过定期发布政策法规解读报告,提醒投标企业提前调整投标策略,规避政策风险。

2.市场动态跟踪

利用专业市场调研机构、行业资讯平台等资源,持续跟踪建筑材料市场价格走势、竞争对手投标动向等市场信息。建立市场风险指标体系,当材料价格波动、竞争对手报价异常等风险指标触及预警阈值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为投标决策提供依据。

六、结论

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贯穿于投标决策、文件编制、合同签订等各个环节。通过精准把握成本构成要素、敏锐洞察风险来源,采取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与风险管理策略,投标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实现项目的稳健推进与可持续发展。未来,随着水利水电技术的不断创新、市场环境的持续变化,相关策略需不断优化升级,以适应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为水利水电事业的繁荣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马杰。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阶段成本精细管控策略探究 [J]. 水利建设与管理,2022 (08): 62 - 66.

[2] 孙晓峰。水利水电工程招投标中的风险识别与防范措施 [J]. 水电与新能源,2023 (05): 78 -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