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大数据分析与智能决策支持
李玉婷 糜江宜
650102********3527 , 830000 650102********0714 , 830000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公路交通大数据分析正成为智能交通领域的核心研究方向。本研究针对当前交通管理决策中存在的数据应用效率低下问题,提出了一套基于多源异构数据融合的智能决策支持框架。研究以车载传感器、路侧监测设备和卫星定位系统等多元数据源为基础,通过深度学习和图神经网络等先进算法进行数据清洗与预处理。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时空特征提取的交通拥堵态势分析模型,以及基于XGBoost和LSTM的交通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决策支持层面,研究应用多智能体强化学习和联邦学习技术,实现了对交通信号配时、路径规划等场景的智能优化。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拥堵预测准确率上提升15.7%,安全风险识别效率提高23.2%,为智慧交通管理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对推进交通数字化转型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 交通大数据 多源数据融合 时空特征提取 深度学习 强化学习 智能决策支持
1.公路交通数据采集与预处理
1.1 交通数据采集技术
当代智能交通系统发展迅猛,交通数据成为核心决策要素。数据采集技术路径呈现多元化,数据源从传统单一设备扩展至车载传感器、路侧监测设备、卫星定位等构成的多元感知网络。多源异构数据融合架构通过边缘计算实现前端处理与精简,降低传输压力。云-边-端协同的节点部署方案显著提升PB级数据处理效率,保障高并发场景数据同步。
交通大数据统一访问平台通过规范化接口设计,解决数据源格式与标准差异问题,构建完整数据血缘关系,确保可追溯性和一致性。在采集机制创新方面,微波雷达与视频识别设备协同工作,提供全天候全场景采集能力。针对雨雪等复杂天气,冗余数据采集体系通过传感器互补优势,保障连续性与完整性。多模态传感技术协同应用不仅提升稳定性,还通过交叉验证提高数据质量,为交通拥堵分析与安全评估奠定坚实基础。
1.2 大数据预处理与清洗
公路交通原始数据常含噪声、缺失及异常值,严重影响分析可靠性。数据预处理作为核心环节,通过系统化质量提升机制确保数据可用性。基于时空关联规则的清洗算法,利用交通数据时空连续性特征,构建涵盖完整性、准确性、一致性和时效性的多维质量评估体系,推动标准化处理流程规范化。
针对海量数据实时处理需求,本研究开发的分布式清洗框架融合MapReduce与流处理技术,实现数据并行化处理。实验表明,该框架处理PB级数据时清洗效率提升37%,且有效保障数据一致性和完整性。经预处理的数据在后续拥堵预测和风险评估中分析精度显著提升,误差率降低21.3%。
未来研究将聚焦混合架构设计,结合边缘计算与云计算优势,推动预处理算法向轻量化、自适应方向发展。同时探索基于知识图谱的自动修复机制,为智能交通系统提供更可靠的数据基础,助力管理部门实现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加速智慧交通建设进程。
2.交通大数据智能分析方法
2.1 交通拥堵态势分析
交通拥堵问题严重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大数据技术驱动的交通拥堵态势分析成为研究热点。该技术融合时空特征提取与关联规则挖掘,突破传统调查样本限制,实现对交通流动态变化的精准感知与预测。动态时间规整模型将路段状态序列转化为时间序列,通过计算传播相似度识别拥堵模式,结合历史数据构建时空关联规则库,有效预测短期拥堵演变,为交通管理提供科学决策支持。
针对拥堵级联效应,基于图卷积网络的深度学习模型展现创新优势。该模型将路网映射为图结构,节点表示路段,边反映连接关系,通过图卷积操作同步捕捉节点自身特征与邻接影响,揭示拥堵空间传播规律。模型从历史数据中挖掘深层规律,实现对复杂路网拥堵状态的精准预测,助力交通疏导策略优化,显著提升智能交通系统的实际应用效能,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供技术保障。
2.2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
交通安全风险评估在智能交通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通过挖掘多源交通大数据中蕴含的安全隐患信息,实现对交通事故的提前预警与防范。有效的风险评估体系需建立在多维数据融合基础上,包括车辆行驶轨迹、驾驶行为特征、道路环境状况以及历史事故数据等。
当前交通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正由传统的静态统计分析向动态实时预警转变。基于驾驶员行为画像与道路环境特征的耦合分析模型构建了交通安全风险识别的核心框架。该模型通过提取驾驶行为特征(如急加速、急刹车频次、车道变换模式等)与道路环境因素(如道路曲率、坡度、路面摩擦系数等),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二者间的关联规则,从而精准识别高风险驾驶模式。这种耦合分析方法借鉴了轨道交通领域的运维决策分析思路,通过构建驾驶行为-环境交互的时空模型,在多维特征空间内实现风险模式的自动聚类与识别。
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3.1 决策智能算法
交通系统的复杂性与动态性要求决策支持系统具备高度智能性,其中智能算法成为核心技术。公路交通决策算法需应对高维、非线性、时变数据环境,传统方法难以胜任,而多目标优化、强化学习和智能推荐等算法展现出显著优势。
多目标优化算法通过构建交通流量、安全风险与环境影响等多维目标函数,结合帕累托最优解与决策者偏好,实现拥堵控制与通行效率的平衡。基于联邦学习的分布式决策模型支持多区域协同优化,打破数据孤岛,构建宏观-中观-微观层级化决策体系,形成管理闭环。
多智能体强化学习算法在动态路径规划中表现突出,实验表明其响应速度较传统算法提升42%,尤其在突发事件处理中优势明显。该算法将交通网络抽象为多智能体环境,采用深度Q网络与策略梯度结合,通过分布式协同学习降低计算复杂度,实现全局与局部优化的统一,为智慧交通管理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3.2 系统实现与应用
公路交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采用微服务架构,将复杂的业务逻辑分解为松耦合的功能模块,通过容器化技术实现资源高效配置。基础架构包括数据层、算法层、应用层和展示层,其中数据层负责多源异构数据融合处理,算法层嵌入交通态势分析和风险评估模型,应用层承载业务场景适配,展示层则构建可视化决策界面。在交通管理部门实际应用中,交互式多维数据看板通过热力图、流量趋势曲线等形式直观呈现路网运行态势,辅以预案推演功能模拟不同管控措施下的路网响应,为管理人员提供方案比选依据。
系统核心优势体现在云端协同计算框架的部署上,前端轻量化处理与后端分布式计算协同作业,确保在高峰时段仍保持稳定性能。在省级路网管理实践中,系统并发处理能力达到10万QPS,满足全网实时监测与决策需求。面对突发交通事故等应急情况,平台能在30秒内完成态势研判并生成最优疏导方案,相比传统决策流程效率提升78%。此外,基于历史数据积累,系统还能进行交通拥堵趋势预测,为长期路网规划提供数据支撑。
基于微服务架构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已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显著价值。通过整合车载传感器、路侧监测设备等多源数据,系统实现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测的范式转变。未来发展方向将着重于边缘计算能力增强,推动决策算法向终端设备下沉,缩短响应时间;同时加强人机协同决策机制,使系统更符合交通管理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智慧交通管理的精细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关金平,李彬亮,关志超.交通大数据决策环境数据统一访问与转换平台[C]//2016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论文集.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2016.DOI:ConferenceArticle/5af28f84c095d7165882838a.
[2]温慧敏,郭继孚,王磊,等.专题论坛(3):交通大数据决策支持[J].城市交通, 2017, 04(v.15;No.79):118-119.DOI:CNKI:SUN:CSJT.0.2017-04-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