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电视新闻翻译的语言规范化研究
乌云其木格
内蒙古广播电视台,010010
一、双语规范标准的确立
(一)语法规范
汉语语法以典型的 “主谓宾” 结构为核心,像日常表述 “我吃饭”,这种结构简洁明了,主语 “我” 执行动作 “吃”,对象是 “饭” 。而蒙语在语法结构上遵循 “主宾谓”,即 “我饭吃”,与汉语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在翻译过程中极易引发问题,若直接直译,语序就会混乱。
以内蒙古广播电视台的翻译工作为例,在处理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这一表述时,汉语是动宾结构 “坚持+理念”。但在蒙语翻译里,必须转换为宾动结构,将 “绿色发展理念” 置于 “坚持” 之前,精准调整语序,避免逻辑颠倒,使译文符合蒙语的表达习惯。只有充分认识并合理处理这种语法差异,才能在蒙汉电视新闻翻译中,产出既准确又通顺的译文,为信息的有效传递奠定基础。
(二)用词规范
蒙古语的人名、地名、文化专有名词承载着深厚的民族历史与文化底蕴,为确保信息在翻译中准确传递,制定统一的音译与意译规则迫在眉睫。音译时,需依据蒙古语独特的发音规则,细致考量元音、辅音的发音特点,再与汉语的语音系统精准对应。比如“巴特尔”,要按照蒙语发音将其准确音译,不能随意改变读音。意译时,更要深入探究词汇背后的文化内涵,像蒙古语中一些与游牧文化紧密相关的词汇,意译时要精准传达其在游牧生活中的意义。以科尔沁民歌名称汉译为例,“ 科尔沁长调”,音译后补充“(蒙古族传统民歌)”注释,使不了解蒙古族文化的受众也能明晰其文化属性,全方位保留文化信息。
(三)语体规范
电视新闻需兼顾口语表达的通俗性与书面语的严谨性。阜新蒙古语广播电视台在实践中发现,过度书面化的译文会降低听众接受度,而过于口语化则可能偏离原意。例如,政治新闻中“脱贫攻坚”需意译为“消除贫困”,而非直译“打破贫困”,以避免概念歧义。
二、常见语言错误类型分析
(一)语序颠倒导致的逻辑混乱
蒙汉语法差异引发的语序错误最为普遍。例如,汉语原句“政府将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若直译为“政府新能源项目投资建设将”,易造成听众理解障碍。此类错误在时政新闻中尤为突出,需通过调整语序并添加衔接词(如“将”)修正。
(二)文化误读引发的语义偏差
蒙古语中的文化负载词在直译时易丢失内涵。例如,蒙古谚语“马背上的人”若译为“牧民”,虽简洁却弱化了游牧文化的象征意义;理想译法应补充“象征自由与勇敢的民族”,通过括号注释完整传递文化意象。
(三)术语不统一造成的理解障碍
同一术语在不同译文中存在多种译法。例如,“一带一路”在早期蒙语新闻中被译为“一条路”或“ 丝绸之路”,直至 2020 年内蒙古广电局发布《蒙汉新闻翻译术语手册》后,才统一为“ 一带一路经济带”。
三、蒙汉电视新闻翻译的规范化路径
(一)建立标准化翻译资源库
在蒙汉新闻翻译工作中,建立标准化翻译资源库是基石。首先是术语库与语料库的建设,这需要对历史翻译案例进行全面梳理,深入挖掘其中的专业术语与常见表达。像内蒙古大学开发的《蒙汉新闻术语对照库》,不仅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收纳了 5000 余条标准译法,还通过持续更新,确保其与时代发展同步。例如,在经济领域,面对新出现的金融词汇,及时补充准确的蒙汉双语译法,让翻译工作者在处理相关新闻时能够有据可依。
行业指南的制定也至关重要。参考《中央民族大学学报》提出的“文化补偿翻译法”,编制《蒙汉电视新闻翻译规范手册》。手册中明确专有名词处理原则,如采用“音译
注释”的方式,使听众既能了解原文发音,又能理解其含义。对于语法转换规则,详细列举蒙汉两种语言在时态、语序等方面的差异及转换方法,为译者提供清晰的操作指南。
(二)优化翻译流程与审核机制
“译前 - 译中 - 译后”全流程管理是保证翻译质量的关键。译前,专家团队根据新闻主题确定关键词译法,避免一词多译造成的混乱。例如在报道国际会议新闻时,提前明确“多边合作”“可持续发展目标”等高频词汇的蒙语译法。译中,实行“双人校对制”,两名译者相互检查,不仅能纠正语序错误,还能对词汇选择、风格统一等进行把关。译后,通过听众调研评估接受度,如青海海西州广播电视台的“蒙汉翻译反馈平台”,收集听众意见,及时调整翻译策略。
技术辅助工具的应用能大幅提升翻译效率与准确性。引入蒙汉双语校对软件,基于 N-gram 语言模型的自动查错系统,能快速识别
以上的语法错误。它还能对常见的词汇搭配错误进行提示,帮助译者及时改正。
(三)强化译者跨文化素养培训
构建完善的职业培训体系,定期开展蒙汉文化对比、新闻语体特征等专题培训。以阜新蒙古语广播电视台的“老带新”模式为例,经验丰富的老译者将口语化翻译技巧传授给新人,使新闻翻译更贴近听众日常表达习惯。新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深入理解蒙汉文化在语言表达上的差异。
鼓励译者参与学术研究,促进学术与实践结合。内蒙古广播电视台与高校合作出版《蒙汉新闻翻译案例集》,书中详细分析典型错误及修正方案。译者通过研究这些案例,反思自身翻译过程中的不足,不断提升翻译水平,更好地应对蒙汉新闻翻译中的各种挑战。
总结
蒙汉电视新闻翻译的规范化意义重大,它不只是语言转换,更是促进民族文化认同与社会和谐的关键,在蒙汉文化频繁交流的当下,能有效消除语言隔阂,推动文化传播。要实现规范化,需确立统一标准,建立翻译资源库并编制行业指南;完善翻译流程与审核机制,实施全流程管理并借助技术工具;强化译者跨文化素养培训,构建培训体系并促进学术实践结合。未来,应积极探索人工智能与人工审核的融合,发挥两者优势,推动蒙汉电视新闻翻译规范化向智能化、高效化发展,助力民族团结与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 娜仁图雅. 蒙古语媒体资产汉译管理中的语言规范化问题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22(02).
[2] 乌云毕力格.《蒙汉新闻翻译中网络资源的有效利用》[J]. 新闻翻译研究, 2022(03).
[3] 阿力腾巴汗那.跨文化下的汉蒙广播新闻翻译方法研究[J].中国报业,2024,(01):146-147.
[4] 孙达来.跨文化视域中汉蒙广播新闻翻译策略分析[J].中国报业,2022,(0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