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美育视域下高中现代诗阅读教学策略初探

作者

张小蝶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摘要: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现代诗的阅读教学存在诸多困难,此时学生人格完善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教师可基于美育视角,以“美”育人理念为核心要素,通过情境创设、文本细读、专题学习三种教学方式对高中语文现代诗阅读教学进行探究,旨在新高考背景下培育学生对语文现代诗文本的审美感受力、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而达到以文化人。

关键词:高中语文;美育;现代诗

美育自古就有,荀子曾提出“美善相乐”,认为“礼乐之经,管乎人心”,有“美政”、“美人”和“美俗”的功能。[1]可见,美育从古至今皆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板块。现如今的语文教学中,《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版)》也明确“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构成,美育的贯彻对高中学生的审美情操、审美趣味、审美鉴赏的全面发展显得极为重要。[2]为此,教师可基于以美育人的理念,凭借情境创设、文本细读、专题研究三种教学模式对高中语文现代诗教学进行探究,“旨在让学生能运用语言文字表达自身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情感、态度与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讲究语言文字的美。”

一、真实情境创设,领“韵”之美

情境化教学是教师基于真实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自体验语文情境,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个性化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只需抓住学生获取韵律美的感受的关键点对其进行引导,便能引领学生进入诗韵之美的世界。

以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的第一单元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创设为庆祝某校园一年一度的诗歌朗诵节,学校将开展以青春价值为主题的“赏经典诗歌,品诗意青春。”的诗歌朗诵会的学科学习情境。其次,可预设教学班级共有40位同学,然后将让学生分5组进行课前的资料准备活动,集体查阅、收集毛泽东、郭沫若、闻一多、昌耀、雪莱的生平与创作背景资料,并且为这五首诗歌进行配乐选取。此时,学生自行选取配乐,关于音韵的审美活动也在悄然发生。随后,每组进行5-10分钟的资料交流展示,学生在搜集与整理资料的过程会对诗歌的创作背景与文本内容有初步感知,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也是学生审美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的发展。课堂中每组分别选取一首诗歌进行配乐诵读展示,之后便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听者评价、教师评价。最后,由教师引领学生共同诵读,反复拒绝咀嚼体味诗歌情感。通过借助朗读,理清诗歌情感脉络,感悟诗人抒发的情怀,从而说明青春之美并无界定。

总之,在现代诗情境教学设计之中,教师通过情境化教学的方式引领身临其境,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相互协作,指导学生自行诵读、配乐诵读、集体诵读、教师教读等多种诵读方式交叉进行,以“读”体味韵律之美,不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内心情感,提升学生对诗歌韵律审美感知能力。

二、文本细读,品“境”之美

文本细读是对一篇文本进行细致的阅读,将每段文字中的每句话的语言作为出发点,进而贯穿整段和全篇文字,在读时候做出合理构思和解释。诗的境界便是情与景互相渗透、人在情与景的关系中物我两忘的状态。而现代诗的文本细读正需要探究的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情趣”便是情,“意象”便是景。因此,采用文本细读对现代诗的“情趣”与“意象”解析来品味诗的“境界之美”。

意象是诗歌区别其他文学作品的独特象征。诗人将自己的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人生体验、生命感悟都凝结在意象,以求达到言尽而意无穷的境界。因意象具有抽象性,以文本细读为切入口,来研究意象蕴含的意蕴,对现代诗意境进行赏析,不仅增强学生的诗歌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的寻美体验,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能触发学生获得美感。朱光潜曾在《诗论》强调意象是每个人的独特创造,现代诗作者创作过程中借助语言文字形式抒发个人情感。即是文本语言便具有作者赋予的特殊个人价值,但由于不同时代的作者对同一意象各有其独特见解,即便是触景生情,意象的情感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如明月在古时是常见的诗歌意象,“举杯邀明月,对应成三人。”是李白心中孤高而又清冷的意趣。“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是杜甫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意趣。“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欧阳修温暖而又惬意的意趣。高中生已经对古典诗歌意象有一定的积累,对于“象”与“意”的对应关系有初步掌握,如“蜡炬”曾是李商隐《无题》中独创的个性化意象具有无私奉献的含义,闻一多化用其内涵,摇身一变成为执着又热烈的人格化红烛,形成现代诗的象征意义。由此可见,意象在不同语境中各有其独特性,引导学生对其特殊性进行细致分析有助于深度分析文本内部的微观之处。

因此,在高中现代诗文本解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意象为切入点,基于情景之间的关系对“象”与“意”的差异进行剖析,有助于高中学生在回顾古典诗歌意象的同时对意象内涵的延伸有新的感悟,同时,让意象成为解读现代诗之美的催化剂。

三、专题学习,体“情”之美

刘勰曾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3]情感层面是审美教育的深层。专题学习是指教学活动围绕以主题生发的课堂过程。因此,以体悟“情感之美”为要点,专题学习为教学设计主线,以实现专题学习与审美鉴赏的深度融合,增加学生审美阅读经验,全面了解诗歌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时代浪潮下的心境起伏、剖析诗歌情感之美。

专题学习的设计是教师对课程内容与教材内容进行改革与创新的重要举措。在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无论是课前对学情的分析、课标的掌握、教学目标的完成度、教学内容的编排都需量化。例如,课前,以《沁园春·长沙》为核心诗歌学习材料,拟定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主义诗歌专题,将体会伟人人生态度为重点,再整合《立在地球边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等诗歌材料。课堂中,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教学理念,形成精读核心篇目,略读课外篇目的课堂阅读模式,深刻体会不同时代的诗人对家国认识、情感归属以及手法运用的变化,进一步体会诗歌的情感美。课堂中,教师基于课外学习阅读支架,引导学生与当代互联网媒体的下的现代诗歌进行对比学习与赏析,感受当下的日新月异的现代诗歌文学特征的时代发展变化,进一步分析鉴赏诗歌之美。语文专题学习活动通过以点带面的进行课程内容的整合与创设,教师将如何阅读现代诗技巧让学生从语文学习实践中获得,不仅发展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的能力,还培育学生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审美情趣,也是对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审美素养与文化素养能力培养的重要呈现。

综上所述,现代诗的每一个层面都作为美的分支而存在着,美存在于现代诗的任何角落,更生长在语文学习与真实生活的交界处,教师基于美育的视野,帮组学生对其学习,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思维、审美素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意义,且应抓住现代诗的每一个层面的美质,帮助学生在学习现代诗课堂情境之中体味人生百态,构建出个人独有的文学情感世界,形成自我独特的美学视野,完善自我成长与发展。

文献参考

童庆炳.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3,(05):96-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6-7.

郭晋稀.文心雕龙注译[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400-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