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研究

作者

张晗 孙文宗 王苗苗

潍坊学院美术学院 山东潍坊 261100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其孕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的重要载体。山东吕剧作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然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吕剧的传承面临着诸多挑战,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深入研究山东吕剧的传承路径,对于保护和传承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一、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黄河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孕育了极为丰富且极具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手工艺、民俗等众多领域,它们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

山东吕剧,作为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杰出代表之一,起源并发展于山东北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其发展历程跨越了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吕剧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以及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中国戏曲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吕剧的传统剧目,如《王小赶脚》《李二嫂改嫁》等,不仅在山东地区广为流传,还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其影响力辐射至全国范围,甚至在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中也频繁亮相,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2008 年,吕剧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举措标志着吕剧在国家文化战略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为其传承与保护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政策支持与保障。

二、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变迁引发的困境

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山东吕剧遭受着社会环境转变带来的深刻影响。城市化脚步加快以及科技力量推动,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显著改变,生活节奏随之提升,娱乐形式也趋向多样化。对于年轻群体而言,吕剧这种需要时间沉淀的艺术形式难以融入他们的日常体验,由此造成观众构成愈发偏向老年层次。在过去,吕剧作为农村集市、庙会中的重要文化活动,曾占据民众精神生活的核心位置,然而当下,传统表演场景日渐式微,新兴场地又受限于诸多条件无法满足吕剧的演出特性。在商业演出体系中,由于经济效益考量,吕剧等传统戏曲类型难以获得足够关注,演出频率大幅降低,市场范围持续收缩,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最终陷入现代社会文化生态中的边缘处境。

(二)传承人才断档的难题

山东吕剧的传承正遭遇人才断层的严峻考验。学习这一传统艺术形式,需耗费漫长岁月精进唱腔、打磨身段并提升表演技艺[1]。然而,在入门阶段,学员难以获取经济收益,还需承担繁重的学习任务。现代职业选择的多样性让青年更倾向于那些短期内可获得较高收入及良好发展前景的行业。由此,多数年轻人对吕剧望而生畏,专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招生陷入困境,生源数量持续萎缩。另一方面,老一辈吕剧艺术家因年事渐高,舞台活动逐渐减少,甚至退出表演领域。他们所精通的艺术技巧与独特经验,因缺乏足够接班人而面临流失危险。这种现状严重削弱了山东吕剧在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的连贯性与生命力。

(三)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

山东吕剧的传统传承方式在实际运用中面临诸多挑战。长期以来,技艺传授主要依靠师傅以口传心授的形式完成,凭借个人经验将表演技巧传递给徒弟。这种方式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技艺传授的精确性,使学习者深入体会吕剧艺术的核心要义,但其固有缺陷不容忽视。师傅因精力有限,能够精心指导的徒弟数量极为稀少,而徒弟的学习成效又高度依赖自身的天赋和领悟力,导致整体传承效率难以提升。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的传播范围极其狭窄,仅限于师徒之间或剧团内部,无法突破地域及群体的限制。

三、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观众群体,拓展吕剧市场空间

为应对社会环境变迁带来的观众老龄化和市场萎缩问题,山东吕剧需积极构建多元化观众群体,拓展其市场空间[2]。应通过创新宣传手段,利用新媒体平台和社交媒体的力量,将吕剧的艺术魅力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群体,尤其是年轻一代。通过制作精美的短视频、直播演出片段等方式,吸引年轻人的关注,激发他们对吕剧的兴趣。吕剧团体可以与学校、社区合作,开展公益演出和文化讲座活动,将吕剧艺术带入校园和社区,让不同年龄段的观众有机会接触和了解吕剧。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开发沉浸式吕剧体验项目,如虚拟现实(VR)演出、互动式戏剧游戏等,为观众提供全新的观剧体验,增强吕剧的吸引力。通过这些措施,可以逐步改变吕剧观众结构单一的现状,扩大其市场空间,使其在现代社会文化生态中重新获得关注和认可。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保障吕剧传承活力

针对吕剧传承人才断档的难题,必须完善人才培养体系,为吕剧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一方面,应加大对吕剧专业教育的投入,改善专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吸引更多学生报考相关专业。设立专项奖学金和助学金,鼓励学生专注于吕剧学习,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建立师徒传承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双轨制培养模式。在专业院校中,邀请老一辈吕剧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或导师,定期为学生传授传统技艺和表演经验。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剧团的实践演出,将理论学习与实际表演相结合,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通过举办吕剧艺术培训班、工作坊等形式,为社会上有兴趣的人士提供学习吕剧的机会,拓宽人才选拔渠道。通过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可以为吕剧的传承培养一批又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确保其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

(三)融合现代技术手段,创新吕剧传承方式

针对传统传承方式的局限性,山东吕剧应积极融合现代技术手段,创新传承方式[3]。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技术,建立吕剧数字资源库,将吕剧的经典剧目、表演技巧、历史资料等进行数字化整理和存储,方便学习者随时查阅和学习。通过在线课程、视频教程等形式,打破地域和时间的限制,让更多人能够接触到吕剧艺术。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新兴技术,开发沉浸式吕剧教学工具和体验项目。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技术身临其境地感受吕剧的表演场景,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表演技巧。

结束语:

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山东吕剧的传承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通过构建多元化观众群体、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融合现代技术手段等路径,吕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传承困境,展现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然而,传承工作仍需持续努力,政府、社会、传承人等各方应形成合力,加大投入与支持力度。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创新传承方式,让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邹洁.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与传承研究[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5,(06):65-67.

[2]孙云帆,赵倩倩.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策略研究——以浚县泥咕咕为例[J].黄河.黄土.黄种人,2025,(04):70-72.

[3]董宇轩,张鹏.山东黄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景观设计中的传承与发展[J].建筑与文化,2025,(01):129-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