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综合手工课程项目化改革案例
李雪茜
苏州工业园区星浦实验中学 江苏苏州 215126
摘要:
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引领下,学校课程对课堂理念和作业形式进行革新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基于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详细探讨了“文化手作:后母戊鼎”项目在课堂作业改革中的实践应用。该项目通过跨学科的教学方式,将历史、语文、美术和劳动等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旨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及创新能力。以“后母戊鼎”为例,本文详细描述了项目活动的实施过程,包括欣赏文物、了解历史、认识青铜器文化以及创作实践等环节,并对项目活动的效果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
手工制作;课堂作业改革;司母戊鼎;跨学科学习
随着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初中项目化课程在全面塑造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重要性愈发显著。“学校是劳动课程开展的主要阵地,学校应在家庭、社会等铎方主题中承担主体责任,发挥主导作用。”[]这意味着,学校需要在整合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境、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做出更多努力,以确保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
为了顺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学校课程对课堂理念和作业形式进行革新势在必行。这包括但不限于引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也需要设计更具挑战性和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文化手作:后母戊鼎》项目正是这一改革趋势下的优秀实践案例。该项目不仅致力于提升学生的综合技能,如手工制作、材料运用等,更在项目中融入了历史文化教育、团队协作和创新设计等元素,着重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这一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在创新中成长,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一、“后母戊鼎——鼎韵探秘”项目活动实施
在大单元教学第一课时“鼎韵探秘”项目活动中,我们采取了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方式,将历史、语文和劳动三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有机结合(图1)。本项目旨在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深入探索后母戊鼎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并在小组协作与交流中提升语文理解与表达能力。
1.文物探索与初步认识
“鼎在古代中国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七千多年的历史......”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娓娓道来,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历史沉浸式的情境,引导学生们跨越时空的界限,回溯至商朝的辉煌时代。屏幕上,后母戊鼎的精美图片伴随着激昂的古代音乐缓缓展现,为学生们营造出一种庄重而神秘的学习氛围。
“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程度极高的人文学科,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使其在实现多维度的育人目标上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课前,教师精心设计了导学单,并依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班级学生均衡分成四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鼎的历史”“制作背景”、“发现与保护”、“特征与规格”四个历史维度,结合历史知识对后母戊鼎进行深入研究。每组限时两分钟,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发现与见解。
2.青铜器文化探秘
在成功营造的历史情境之后,教师利用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们围绕“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及“制作工艺”等核心议题展开自主探究。这一环节旨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物的好奇心与深入探究的欲望。学生们积极响应,纷纷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何后母戊鼎采用青铜铸造?”“其纹饰蕴含何种特殊意义?”“其铸造工艺是如何实现的?”“为何它被视为商代青铜文化的巅峰之作?”这些问题不仅反映了学生们对文物的浓厚兴趣,也展现了他们独立思考与探索学习的能力。
为了促进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学生们将各自的问题写在纸条上,并统一贴在黑板上。随后,教师打乱问题的顺序,随机分配给四个小组。各小组利用平板、书籍等资源,结合小组讨论,共同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巡回指导,确保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
经过充分的讨论与总结,每个小组选取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问题的看法和发现。这些分享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的研究成果,也促进了不同小组之间的知识交流与思想碰撞。
青铜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不仅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更是宗教祭祀的重要载体。后母戊鼎作为商代王室的祭祀用鼎,其青铜材质的选择,凸显了其作为祭祀礼器的尊贵与庄重。鼎身上的盘龙纹、饕餮纹及足上的蝉纹等精美纹饰,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们深入了解了青铜铸造工艺的分铸法、失蜡法等,这些古老工艺不仅体现了古人的智慧与创造力,也让学生们对青铜器背后的文化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同时,通过实践探索,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历史文化素养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3.深入历史脉络
在学生对司母戊鼎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文化意义有了全面而深入的了解之后,教育的目标转向了对这些知识的深层分析与思考。在这一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不同视角来审视这一文物,以期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思考司母戊鼎为何会被视为古代文明的象征。这一问题的探讨,不仅要求学生回顾并整合之前所学的关于司母戊鼎的相关知识,还需他们对古代文明的特征、价值及象征意义有深入的理解。学生需要分析司母戊鼎在制作工艺、艺术表现、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独特之处,以及这些特点如何使其成为古代文明的杰出代表。
其次,教师应鼓励学生思考司母戊鼎所反映的当时社会的特点。这一问题涉及对商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司母戊鼎所蕴含的社会信息,如政治制度的特征、经济发展水平、宗教信仰的影响等。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司母戊鼎的文化内涵,还能够对商代社会的整体面貌有更全面的认识。
在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引导他们用证据和逻辑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
通过这一阶段的深入探究,学生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司母戊鼎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及文化意义,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能力不仅对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还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具有深远的影响。
“后母戊鼎——铸鼎匠心”项目活动实施
在完成了对后母戊鼎的历史背景、青铜文化及其基本信息的深入了解后,我们进入了本单元第二课时教学的关键部分——“铸鼎匠心”项目活动。本项目旨在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美术与劳动教育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后母戊鼎的艺术价值与技术精髓,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1.后母戊鼎的初步设计
在第一课时,我们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展示后母戊鼎的外观结构,让学生对其整体形态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但并未详细记录。“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鼎立耳,长方形腹,四柱足中空。纹视以云雷纹为地纹,耳的外廓饰一对虎纹虎口想向,中有一人头,似被虎所吞噬;耳的侧缘饰鱼纹......”[]通过对后母戊鼎外观结构与尺寸的详细观察与记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在了解了后母戊鼎的外观结构与尺寸后,我们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勾勒出自己的设计草稿,并在旁边备注好尺寸。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绘画技巧,同时也是对他们对后母戊鼎理解程度的检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意,设计出独具特色的鼎形草图,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和讨论。
2.后母戊鼎模型制作
在勾勒完草稿后,我们指导学生使用卡纸作为材料制作后母戊鼎的模型,将后母戊鼎的前、后、左、右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动手能力。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设计草稿,将卡纸剪裁成合适的大小与形状,并使用胶水等工具将其粘合成一个立体的鼎形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和修正自己的设计,以确保模型的准确性和美观性。
完成了卡纸模型的制作后,我们进入下一步环节——用粘土在纸板上打底并塑造纹样。
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在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创意和想象力,通过粘土塑造出后母戊鼎上的各种纹样和装饰。学生需要仔细研究后母戊鼎上的纹饰特点,如饕餮纹、夔龙纹等,并尝试在自己的模型上进行模仿和创新(图2)。在塑造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尝试和修改,以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3.模型上色与海报制作
最后一个环节是给模型上青铜色并喷漆做旧效果(图3、图4)。给学生提供了丙烯颜料和喷漆工具,学生根据后母戊鼎的真实颜色进行调色和上色,并使用喷漆工具给模型添加一层做旧效果,使其看起来更加古老和真实。
在完成了模型上青铜色并喷漆做旧效果的精彩环节后,学生们又投入了后母戊鼎半立体海报制作的热情之中。海报制作环节首先以一张质感丰富的棕色卡纸作为基底,这种颜色不仅与后母戊鼎的古老气质相契合,还为整个海报营造了一种古朴而庄重的氛围。学生们剪裁后母戊鼎的图片并巧妙地加入了标题和文字介绍。文字介绍部分则是第一课时学习任务单上的文字记录如后母戊鼎的历史背景、文化价值,除此之外还融入了学生们在模型制作和上色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最后,为了进一步提升海报的艺术效果,学生们还运用了各种装饰材料进行点缀。麻绳作为一种常见的自然材料,被巧妙地编织成各种形状,或作为边框装饰(图5),为海报增添了一抹原始而古朴的气息(图6)。

项目活动效果与反思
“铸鼎匠心”该项目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将美术、劳动、语文、历史教育融为一体,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刻领悟后母戊鼎的艺术魅力和技术精华。
通过实施本次“铸鼎匠心”项目,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初中综合、跨学科课堂作业改革的显著成果。首先,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显著提升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次,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模式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增强了他们的综合素质。最后,通过亲手制作后母戊鼎的模型,学生不仅亲身体验到了古代文明的深厚底蕴,还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然而,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之处。一方面,如何在确保理论学习深入的同时,加强实践操作训练,使二者达到更好的平衡,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如何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索的课题。此外,由于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储备,他们在制作过程中遇到了不小的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与技能的培训。
在项目评价方面,我们同样需要不断完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还有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初中综合化、项目化课堂作业的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需要持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以适应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社会需求。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培训,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个性化指导,以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