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小学劳动教育优化路径
朱文义
义乌市绣湖小学 322000
引言: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对学生劳动技能的培育,更是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责任感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具身认知理论不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思维,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带来了新的机会,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形成中的重要地位,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可以从根本上优化劳动教育路径,重塑小学劳动教育的活力与价值,推动劳动教育朝着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方向迈进。
一、小学劳动教育的具身价值
1.1 劳动教育的具身性
在具身认知理论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具身性具有多维度价值。具身性打破了传统认知中身心分离的概念,反而重点强调了身体在劳动认知中的关键地位。学生通过身体参与劳动,借助身体感官直接感知劳动信息,使抽象的劳动知识具象化,充分实现了认知与身体体验的深度融合。具身性赋予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真实的情感体验,充分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促进学生在身体、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展现小学劳动教育具身性的独特价值。
1.2 劳动教育的情景性
在具身认知理论下,小学劳动教育的情景性是其具身价值的重要体现。情景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真实且具体的教学背景,使得小学生在特定的劳动场景中深度互动。在劳动情景中,学生能依据情景中的实际需求,运用身体去解决问题,促使认知在身体与情景的动态交互中不断建构。这种情景性让学生不是孤立地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而是将其融入到生动的生活场景之中,在具身实践中理解劳动在不同生活情境里的实际意义,让劳动教育的效果在具身的情景体验中得以深化。
1.3 劳动教育的生成性
在具身认知理论下,小学劳动教育的生成性体现出独特的具身价值。生成性意味着劳动教育不是静态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动态改变的过程。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时,基于自身的身体体验和认知基础,不断地与劳动环境、劳动任务相互作用。每一次的具身实践都是新的认知起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获取预设的劳动知识与技能,还会在身体与劳动要素的持续互动中,意外生成新的问题、新的思考。这种生成性借助具身实践,突破了传统劳动教育的固定模式,实现了劳动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持续提升,为学生的长远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具身视角下劳动教育实施的有效措施
2.1 确定具身化的劳动教育观念
确定具身化的劳动教育观念,是小学劳动教育革新的关键。从教育观念层面,具身认知理论不以劳动教育的知识记忆为重点、没有忽视身体的核心地位,强调身体与思维协同作用,让教育者意识到学生对劳动的理解离不开亲身实践体验;具身认知理念促使教育者不再单纯以学生掌握劳动理论知识为终点,而是将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的身体感受、情感体验及劳动技能运用能力纳入核心目标,使劳动教育目标更注重学生劳动素养的综合提升。
2.2 设计出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环境
在具身认知理论下,设计出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环境对小学劳动教育意义深远。从环境与认知的角度来看,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塑造认知,一个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环境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身体参与和体验的机会,能够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和积极性;这样的教学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室的局限,无论任何地方都能成为劳动教育的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知劳动的价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思想,进而树立正确的劳动思想,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小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身心的全面健康成长。
2.3 实施通过身体实践的劳动教育活动
在具身认知理论下,提倡基于身体实践的劳动教育活动,是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环节。通过身体实践,学生可以直接与劳动任务互动,不再是被动接受劳动知识,而是主动探索和发现劳动的奥秘。这种亲身经历让小学生对劳动的理解不再只停留在课本理论,而是通过肌肉记忆、感官体验等身体层面深刻领会劳动的价值与意义。在不断的实践中,学生的劳动技能得以提升,从而有效的推动小学劳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育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总结:综上所述,本文分析了具身认知理论在小学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剖析其重要教学价值并探索优化的路径。在价值体现方面,重点突出强调其具身性、情景性、生成性。在实践中,提出确定具身化的劳动教育观念、设计出丰富多元的劳动教育环境、实施通过身体实践的劳动教育活动等路径,推动劳动教育从理论教授向实践体验的转变,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普煜.基于具身认知的课堂教学意蕴与改进路径研究[J].教育参考,2016(3):5.
[2] 张晓林,关清文,舒为平.《体育之研究》融入体育课程思政的具身认知,价值意蕴及实践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22(5):618-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