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探讨
侯荣增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3
一、媒介素养的概述
媒介素养,是个体在接触、使用和分析各种媒体信息时,所具备的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涵盖个人的知识、技能、思想观念和品德修养,能反映出人的整体素质。
媒介素养起源西方,通常是在面对丰富多样的媒体信息时所需具备的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信息爆炸的新媒体环境下,这一概念的内涵,主要是有效识别和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信息筛选和处理能力、媒介伦理和法律责任意识以及有效的媒介使用技能。
美国学者詹姆斯·波特曾指出,媒介素养是多维度的、贯穿个人学习发展整个阶段的连续体,可分为初级(掌握基础知识、语言学习、叙述能力)、中级(培养质疑意识、积极拓展内涵)和高级(实践探索、批判性欣赏、建立社会责任)。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空间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模仿环境,个体的媒介素养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对整个媒介生态环境至关重要,不仅关系到个体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还关系到个体在数字社会中的自我保护和社会责任感,会影响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是否能正确、批判性地使用媒体资源,维护良好的媒介环境,能让个人体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也将直接影响社会现代化的进程 0。
二、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问题
(一)大学生对媒体依赖性强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和便利性,使人们对媒体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在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许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几乎难以离开各类媒体平台。新媒体的即时性和互动性,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娱乐和社交,让学生长时间沉浸虚拟世界,这就导致会影响学生的睡眠质量和学习效率,还回引发身心健康问题。
此外,大学生在使用媒介时多以休闲娱乐为主,这是因为新媒体内容的丰富多样性和个性化推荐机,学生倾向接受自己感兴趣或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忽视媒介在学习和知识获取中的重要作用。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弱,长期沉迷虚拟网络,让学生与现实世界脱节,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影响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判断与分析能力,目前也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大学生对媒介信息内容缺乏思辨
当前,因为新媒体平台的算法推荐机制和信息过载现象,使学生陷入“信息茧房”,严重影响高校学生的信息接收和处理方式,导致部分大学生在信息真伪辨别方面,缺乏主动性,即使想深入验证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也是很繁琐而且成效也相对有限。
即使学生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的意识,学生社会经验和知识储备相对不足,面对复杂的媒介信息,学生往往难以辨别真伪,立场也不够坚定,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和偏见的影响,进一步削弱高校学生的独立判断和理性分析。而且,也因为信息的海量性和碎片化特点,学生在快节奏接收大量简短、快速更新的信息,学生没有深入思考和分析信息内容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只是进行快速浏览和接受,盲目跟风和传播,缺乏深入探讨和批判性思维 。
(三)大学生网络道德和法律意识比较薄弱
当前大学生对网络道德规范的认识普遍较为模糊,特别是在网络安全领域的知识掌握程度较低,对侵权、盗版和网络违规行为,会有所了解,但在自律与他律意识方面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网络侵权和盗版行为的存在,但由于网络媒介的匿名性,许多人在使用过程中容易缺乏自控力和自律性。此外,媒介融合带来的竞争,导致信息商业化、娱乐化和低俗化,大学生由于社会经验相对不足,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较为有限,使得不良信息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行为,违反网络法规和道德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个人素养,也对社会的整体氛围产生高校一些负面的影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
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提升的重要性
(一)对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希望,青年一代肩负着以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帮大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让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认同,能进一步增强新一代青年的爱国情怀,帮学生树立崇高的信仰,为国家的建设贡献力量。在新的内外部环境下,通过理论学习与思政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能更好地辨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不轻信谣言和错误观点,保持正确的理想信念,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从思想上实现从大学生到国家建设者的身份转变。
(二)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素质,不仅包括基本的综合分析、组织管理、人际交往、应对情境、语言表达和写作等能力,还应涵盖网络素养,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升对提升大学生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媒介素养教育能让大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使学生能在面对海量信息时,具备对网络信息的处理、鉴别、认知和质疑的能力,避免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的误导。大学生对媒介素养具备批判性思维,就会具备主动创造和传播积极内容的能力,如编写正能量的网络文章和剪辑制作正能量的短视频,实现自主维护网络环境的健康和谐。
(三)推动教育的健康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学习场所已经突破高校传统课堂的局限,信息的传播涵盖高校各类网络平台,部分学生选择在网络上表达情绪和不满,这对的教育管理带来高校新的挑战。为培养学生的媒介素养,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报、校园广播等自有媒体,结合学习强国、学习公社、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体平台,以强有力的正能量和积极的主旋律影响大学生,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新媒体,传播正能量,抵制不良信息,营造健康、积极的校园网络环境。只有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才能实现校园的安全与稳定。这是因为,网络中的消极舆论,会让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产生偏差,甚至造成心理扭曲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四、新媒体时代高校媒介素养教育有效路径
(一)构建高校与社会协作
高校虽然是教育的主体,但其资源和实践机会有限,而社会上的企业和机构能提供实际操作平台和行业最新动态,使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能迅速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构建高校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提升模式,整合社会资源,强化大学生的网络思想培育,采取科学合理的培养方式,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浏览健康的网站,主动抵制不良信息的侵扰,切实避免不良信息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创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理解和应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在意识层面,给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大学生增强对网络的认知,提升网络媒介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的强化,
目前网络大量的娱乐内容中,在“饭圈文化”和“网红文化”中 ,很容易让大学生在价值观上的偏差,如享乐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和审美观的肤浅问题。各类社会媒体和社交平台,应更加关注大学生,发挥积极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提升具备辨别信息真伪、理解信息背后的深层含义的能力,让大学生在网络交流中拥有健康的环境。
(二)建立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制度
目前高校在提升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领域的培养存在不足之处,许多高校将媒介素养的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新闻与传播专业上,其他非相关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则相对滞后,部分学生希望通过相关课程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因此,为培养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综合能力,包括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创造和传播等多方面技能。高校应深刻认识媒介素养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体系要涵盖高校基础的媒介知识和操作技能,包括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等深层次的内容,使学生能在复杂的媒介环境中,能做出理性和负责任的判断与行为。
科学的教育体系能根据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让教育的时效性和实用性。完善课程体系,将媒介素养课程纳入非新闻传播专业的选修课程,通过实践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媒介参与意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用技能和经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媒介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相融合,要全面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项目实践、互动讨论,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已成为每位现代网民的必修课,大学生肩负着理性使用媒体的责任,培养当代大学生成为具有高水平媒介素养的现代公民,已成为各高校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建立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制度、开展媒介实践参与活动、强化媒介法制教育等综合措施,培养学生在信息获取、分析、评价和传播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未来,高校和社会应继续关注和改进媒介素养教育,为大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实践平台,共同推动新媒体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侯茜苑.浅析新媒体时代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及其培养路径[J].融媒,2024(8):59-62
[2]王梓霈尔.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培育策略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8):87-89
作者简介:侯荣增(1970—),男,山东费县人,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职称:副教授,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宣传工作、舆情处置。
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2024 年立项课题“自媒体时代职业院校大学生“好网民”网络素养培育机制研究”(ZJ2024B00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