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经脐单部位法与常规四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胆总 管囊肿效果
余晓霞 敖润 谢泽翌 孔翌
曲靖市妇幼保健院儿外科 云南曲靖 655000
胆总管囊肿在婴幼儿时期发生率较高,此病症可导致患儿产生腹痛、腹部包块、发热等症状,对患儿身心状态影响较大。在进行胆总管囊肿治疗时,腹腔镜手术为较常见治疗方式,不仅可充分保障治疗效果,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减少对患儿不良影响。腹腔镜手术具体包含经脐单部位法腹腔镜手术、常规四孔法腹腔镜手术,二者主要差异为手术切口制作,后续具体腹腔内手术操作相同,手术切口制作差异性对手术安全性、手术效率及恢复效率等产生影响。为促使治疗效果提升,本文将主要研究经脐单部位法与常规四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在2024 年2 月-2025 年1 月接收86 例胆总管囊肿患儿作为研究对象,Excel 函数法分组,对照组男27 例,女16 例,平均年龄( 4.15±0.37 )岁,平均病程( 26.52± 1.49)d,平均囊肿直径( 2.92±0.54 )cm;实验组男25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 4.17±0.38⋅ 岁,平均病程( 26.56±1.52⋅ )d,平均囊肿直径( 2.94±0.53 )cm,两组患者基础信息相近, P>0.05 ,可对比。纳入标准:a、年龄不超过 8 岁患儿;b、胆总管囊肿病症符合西医诊断标准患儿;c、符合手术指征患儿。排除标准:a、同时伴有其他病症患儿;b、生命体征不稳定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四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患儿实施全身麻醉并引导其保持平卧位,在脐窝边缘插气腹针并建立气腹,腹腔压力保持在8-10mmHg 范围内,在右上腹、左上腹、脐旁右侧腹直肌外缘处做手术切口,后续进行腹腔镜手术操作,具体操作方法同于实验组。
实验组:实施经脐单部位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对患儿实施全身麻醉并引导其保持平卧位,在患儿脐部做纵向切口,将气腹针经切口置入并建立气腹,患儿腹腔压力保持在 8-10mmHg 范围内,将腹腔镜、操作钳依次置入,密切观察患者胆囊位置、形态及胆总管部位等,将胆囊顶部处于悬吊状态并抬起肝缘部位,促使肝门部充分显露,进而游离胆囊。其后借助电凝钩由胆囊底部向胆囊颈部切开浆膜、切断胆囊动脉,促使胆囊处于完全游离状态。对胆总管前壁做悬吊处理,切开囊肿前壁、侧壁浆膜,游离前壁并在囊肿与肝总管交界处将囊肿前壁切开,清除胆汁并游离、切断囊肿后壁。游离囊肿并将其切除,对囊肿远端实施结扎处理。对患者空肠进行全面探查,在距离Treitz 韧带 20cm 处将空肠抓起,取出胆囊、囊肿,对空肠实施切断机远端封闭处理,在肝之肠袢 20-25cm 处进行端侧吻合处理。重建气腹并在结肠系膜进行戳孔,将肝之肠袢置于肝下并在距盲端 1-2cm处做切口,将肝之肠袢与肝总管做吻合处理,进行前、后壁缝合,术区冲洗、检查并设置引流管。
所有患者术后均接受抗感染检查。
1.3 观察指标
1.3.1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恢复效率:医生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
1.3.2 并发症:包含肠梗阻、吻合口瘘、感染、切口疝。
1.4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 )表示,t 用于计量检验,计数资料用(n, % )表示,用2 检验, 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手术时间、书术中出血量及恢复效率
对照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206.75±50.29)min. 、 (19.98±7.27)ml. 、( 4.13±1.05)d, 、( 8.49±1.57) )d,实验组分别为 (249.51±36.78)min. 、( 13.13±6.47)ml, 、( 2.37±0.62 )d、( 7.34±1.29. )d,经计算,t 值为 4.500、4.616、9.465、3.711,P 值为0.000、0.000、0.000、 0.000 。由此可知,实验组手术时间更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P<0.05
2.2 对比并发症发生率
对照组肠梗阻患者3 例,占比 6.98% ,吻合口瘘患者2 例,占比 4.65% ,感染患者3 例,占比 6.98% ,切口疝患者1 例,占比 2.33% ,总并发症人数为 9 例,占比 20.93% ;实验组肠梗阻患者 0 例,占比 0.00% ,吻合口瘘患者0 例,占比 0.00% ,感染患者1 例,占比 2.33% ,切口疝患者1 例,占比2.33% ,总并发症人数为2 例,占比 4.65% ,经计算,2 值为5.108,P 值为 0.024 。由此可知,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P<0.05 。
3 讨论
在进行小儿胆总管囊肿治疗时,本次主要采取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四孔法进行手术切口制作,实验组采取经脐单部位法进行手术切口制作,常规四孔法的手术切口通常呈菱形布局,手术操作空间相对较大、器械干扰较小,可保障手术效率[1]。但此种方法创伤性相对较大、术中出血量较高,患者可能因此产生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与安全性;患者术后恢复周期较长,且术后腹部有明显瘢痕,影响皮肤美观性与患者情绪。经脐单部位法主要是指在患者肚脐处做手术切口,通过肚脐部位自然褶皱皮肤遮盖切口,且此种手术采取皮下缝合的方式,可充分保障皮肤美观性;另外,有研究发现此种切口制作方法对患儿应激反应较小,减少对患儿不良影响,保障手术安全性;且此种手术制作方法有助于促进患儿肠道功能快速恢复,提高术后恢复效率,保障治疗效果[2-3]。但由于此种手术方法导致手术操作空间较狭窄,进而手术时间相对较长[4]。在本次研究中,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这与经脐单部位法具有高度相符性。除手术时间外,实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等均明显优于经常规四孔法进行手术切口制作的对照组,各对比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由此可表明经脐单部位法在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中的价值性。
综上所述,与常规四孔法腹腔镜手术相比,经脐单部位法腹腔镜手术治疗手术时间虽较长,但身体恢复效率更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保障治疗质量性与安全性。因此,可推广经脐单部位法腹腔镜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马春淼,耿宪杰,侯广军,等. 经脐单部位与常规四孔法腹腔镜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J].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2023,33(6):54-55.
[2] 王博,席红卫,赵正,等. 经脐单部位法与传统四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儿胆总管囊肿的对比研究[J].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21,20(7):658-663.
[3] 欧作强,蒋丹华,黄高杰,等. 改良三孔法与常规四孔法腹腔镜手术治疗 小 儿 先 天 性 胆 总 管 囊 肿 的 对 比 研 究 [J]. 腹 腔 镜 外 科 杂志,2023,28(2):138-143.
[4] 韩旭,王书举,谷华丽. 经脐单一切口法与四孔法腹腔镜囊肿切除对小儿胆总管囊肿的疗效比较及对机体炎症和应激反应的影响[J]. 肝胆胰外科杂志,2021,33(7):4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