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建筑材料设计的主要技术途径分析构建
王珍
中化学(海南)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广东省广州市 510000
引言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新型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且重要。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结构的功能性需求,还在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等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新型建筑材料的设计与应用已成为建筑行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新型建筑材料的设计并非易事,它涉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需要综合考虑材料的物理性能、化学稳定性、经济成本以及施工工艺等因素 。因此,深入研究新型建筑材料设计的技术途径显得尤为必要。这不仅有助于突破现有技术的局限,推动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还能为建筑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本文旨在深入剖析新型建筑材料设计的主要技术途径,探讨其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前景及发展趋势。
一、新型建筑材料的主要研究内容
1、新型墙体材料
墙体材料作为建筑围护的主体承重材料,朝功能性多元化方向发展。其中值得关注的有泡沫轻质混凝土(体积密度小于 500kg/m3 ,抗压强度不低于5MPa)、ALC 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导热率小于等于 0.13W/(m⋅δK) )、装配式钢结构配套墙板(楼板厚度小于等于 60mm ,隔声量大于 45dB)、相变储能墙体(相变温度 18~28∘C ),通过合理改变材料的配方使墙体能够兼具承重、保温、隔声、防火(A 级不燃烧)等功能,相比黏土砖可减少墙体自身的重量 60% ,生产效率提升3 倍[2]。
2、新型建筑涂料
涂料功能化在具有装饰功能涂料方面有着巨大突破,利用纳米复合的功能化技术,如光催化自清洁涂料(TiO2 纳米晶含量 25% ,VOCs 降解率90% )、辐射制冷涂料(太阳反射比 ≥0.93 ,半球发射率 ≥0.94 )、石墨烯防腐涂料(耐盐雾 ≥5000h )、气凝胶隔热涂料(导热系数 ≤0.025W/(m⋅K) 等,充分利用了溶胶-凝胶法、原位聚合等制造技术,实现在涂层上的可控生长,寿命可以稳定在15 年甚至更长寿命上[3]。
3、新型建筑塑料
推进高分子复合材料向高性能化方向发展,重点突破:高强长玻纤增强聚丙烯(LFT-PP,弯曲模量 ≥6GPa )、碳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CFRTP,拉伸强度 ≥800MPa )、建筑塑料 3D 打印材料(线膨胀系数≤5×10-5/∘C )、自修复聚氨酯(修复效率 ≥85% )等,利用反应挤出、微发泡等先进成型技术,材料回收利用率 95% ,碳排放量比传统材料低 40‰
4、新型装饰材料
具有智能响应功能的装饰材料是研究热点,如电致变色玻璃(响应时间≤3min ,透光率可调范围 15-80% )、温敏变色陶瓷(变色温度
、抗菌人造石 299.9% 、光电装饰复合板(光电转换效率 ≥18% )等,采用磁控溅射、化学气相沉积等表面改性处理方法,使材料功能、美感兼得。
5、新型防水、密封材料
耐久性提升是技术攻关重点,开发方向涵盖:喷涂聚脲防水材料(拉伸强度 ≥16MPa ,断裂伸长率 2450% )、石墨烯改性沥青(软化点 ≥100 ℃,低温弯折- 30∘C 无裂纹)、自愈合硅酮密封胶(愈合效率 280% )、纳米渗透结晶材料(抗渗压力 ≥1.2MPa )等。采用分子结构设计技术,材料服役寿命可达30 年,较传统产品提升2-3 倍。
二、材料设计的主要技术途径
1、知识库及数据库技术的深度整合
建立一个极其庞大、全面的多维度知识体系,包括材料基因组数据库,大数据量的组分-性能数据达106 以上为材料设计的可靠依据,以及失效案例库,精心收集整理5 万多个工程案例为避免在工程中材料失效提供指引,并利用自然语言技术对这些非结构化数据进行数据挖掘,如同在茫茫数据海洋中发现珍宝一般,从而构建材料性能预测神经网络,误差可控在 ≤8% 以内为材料性能预测提供准确性保障,基于区块链技术材料数据共享平台使研究周期缩减 40% 、实验成本下降 35‰ 。技术整合以及集成创新带来的设计材料创新是材料设计的一场革命。
2、材料设计系统的智能化升级
本研究集成第一性原理计算(精度控制在 0.01eV )可透彻地揭示材料的微观构造,集成分子动力学模拟(时间尺度 1ns- 1μ s)可清楚揭示材料在不同时间尺度行为,集成有限元分析(网格精度 0.1mm )可准确模拟材料各工况下宏观性能。应用多层仿真平台将材料设计从原子结构到宏观性能贯通,实现多层次模拟的并行贯通设计。应用深度强化学习算法DQN、PPO 建立组分-工艺-性能的逆向设计模型,能够依据已知的材料性能反向推演生成材料该性能的组分和工艺。建立材料服役性能数字镜像体系,通过实时关联材料服役过程中 200 余种传感器数据,能够实时感知材料服役全过程的状态,其预测准确率达到 95% ,从而实现对材料全寿命周期性能的监控,使材料的高效使用、安全使用有了更加有效的保障。
三、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发展建议
1、产品体系战略规划
培育“ 4+3+N′′ 产品体系,重点培育 4 类引领性产品,超低能耗围护材料,提高建筑物隔热保温的性能,促进绿色建筑发展;智能响应材料,随着环境的改变作出响应,实现智能化的建筑功能;再生建材,实现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3D 打印材料,给建筑设计与施工带来了新的机遇,能够快速构建复杂的建筑结构。重点培育 3 大未来前沿,如,碳纳米管增强水泥,将碳纳米管优异性能引入到水泥材料中,改善水泥材料性能;生物基建筑材料,利用生物资源制备建筑材料,减少对石油基材料的依赖;辐射制冷材料,可实现建筑物降温,为建筑提供舒适的室内温度。布局 N 个特色产品,以丰富不同市场的不同应用场景需求。制定分层级技术标准体系,由基础到高端,共计 200 项以上的团体标准,严把新型建筑材料的质量和性能关。
2、创新科研机制建设
建立“ 政产学研用” 五位一体创新联合体,集聚政府、企业、高校、院所、用户等各方资源、力量。建成 10 家国家级材料创新中心,创新中心就是创新孵化器,凝聚了最顶尖的科研人才、最先进的科研设备,为新型建筑材料研发提供了强大支持。实施“ 三个一批” 攻关计划,一是储备一批前沿技术,如量子点发光建筑材料,储备未来建筑发展方向技术;二是推广一批成熟技术,如装配式装修体系,提高建筑施工效率,提升建筑质量。将投入强度由 3% 提升至 3.5% ,就是说在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方面投入更多的资金和资源,为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的后盾保障。把技术成果的转化率从 50% 提升到 60% ,把科研成果转换为实际的生产力,给新型建筑材料应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工程应用技术体系
一是建立从试验室到工程的全链条验证平台,包括加速度试验系统,可在1年的时间内模拟20年的老化过程,为新型建筑材料耐久性能提供严酷考验;实尺寸构件测试平台,可承担1000吨级荷载,模拟工程实际受力,为新型建筑材料力学性能提供精准测试数据;BIM-DataMaterial数据库集成系统,将建筑信息模型(BIM)与材料数据库相结合,完成设计、施工、验收等12个环节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提高工程应用效率和质量;二是编制应用技术指南,包括设计、施工、验收环节,为新型建筑材料工程应用提供详尽指导和规范。
四、展望
高性能与智能性的材料。2030年,智能建筑材料规模超过8000亿元,绿色材料碳排放强度比2020年减半。将来主要推动材料-结构-功能融合设计、生物启发性自适应材料系统、基于量子计算超材料设计,推动建筑业绿色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探索协同式跨学科材料研究,促进良性发展的产业生态,建立材料全寿命周期碳足迹,支撑建筑行业“双碳”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嘉雯,邱栋,张新,等.基于《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绿色建筑减碳技术分析与碳减排量核算研究[J].福建建筑, 2023(2):39-44.
[2]马国兴.建筑节能环保设计中新技术和新材料的应用研讨思考[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 2024(11):146-148.
[3]朱婧.房屋建筑外墙保温材料和施工技术分析[J].电脑爱好者(电子刊), 2023(7):61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