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融人德育元素的方法研究
王斯日古冷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墨玉县雅瓦乡中心小学 848113
引言
在基础教育体系中,小学德育工作始终占据核心地位。尤其是班主任作为班级事务的直接组织者和学生思想行为的引导者,其德育责任不可替代。随着社会价值多元化和信息环境复杂化,小学生面临的认知干扰和行为选择日益丰富,德育教育面临更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如何将德育理念融入到班主任的日常管理之中,实现行为约束与思想引导的统一,成为教育工作亟需解决的现实课题。本文基于班级管理视角,分析德育渗透的策略路径,探索实践层面的可操作方法,力求提升班主任德育效能,构建有温度、有引领力的育人环境。
一、德育理念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基础
德育不仅是道德价值的灌输过程,更是对学生社会行为、情感态度与认知结构的长期塑造。小学阶段的德育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自我管理能力与社会责任感,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班主任管理活动的深度融合与日常引导。作为班级组织的第一责任人,班主任在日常事务管理中所传递的价值理念、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常常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影响学生的行为选择和情感认同。因此,德育不应被视作额外负担,而应内嵌于每日管理细节中,从出勤签到、纪律维护到集体活动的组织都应体现德育意图,形成“管理即教育”的良性循环。
“德者,才之帅也”,学生拥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成长为国家的栋梁。这一理念凸显了德育的首要地位,也明确了德育对学生发展全局性和方向性的引领作用。班主任在管理中应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既要重视外在秩序的建构,也要注重内在道德判断的养成,将德育目标有机地嵌入各类管理行为中,达成“无痕教育”的理想境界。
二、班主任德育意识的提升与管理机制的优化
有效的德育工作需要班主任具备深厚的道德教育意识与专业素养。在当前教育实践中,一些班主任仍将德育简单理解为“讲道理”,忽视了学生心理机制、行为逻辑与成长规律的复杂性。因此,强化班主任的德育理念培训、案例反思与行为示范,是提升其德育效能的关键路径。通过系统的教师培训、主题教研和专业成长机制,使班主任树立“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观念,从而在日常管理中实现德育目标的主动渗透与自然体现。
此外,制度化、规范化的班级管理机制是德育落地的保障。班主任应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成长阶段,设计一套兼具约束力与教育性的管理制度。例如,班规制定应强调学生参与与民主协商,提升其规则意识与责任感;奖惩机制应重视正向激励与价值引导,避免机械惩戒对学生心理产生负面影响;管理方式应以情感支持为主线,结合行为干预策略,实现制度与情理的有机统一。只有当管理机制具有德育功能时,班级运行才具备育人温度。
三、在师生互动中融入情感德育与价值引导
师生关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德育工作的成效。德育并非强制性的命令,而是情感共鸣基础上的价值认同。小学阶段的学生情感依附需求强烈,班主任的情绪表达、态度反馈与沟通方式,将深刻影响学生的情绪调节与行为模仿。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安全感和信任感,也为德育目标的达成提供了情感渠道。班主任应主动营造理解、尊重、宽容的师生氛围,以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品行,引导其形成正确的是非观与道德观。
德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以塑造优秀的共产主义接班人为教育目的,小学班主任需要合理对学生的行为、心理、个人品格进行德育,最终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善于结合生活事件与日常事务,抓住教育契机开展即时教育,或通过对典型行为的正向评价实现榜样示范。此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意识,使其在与集体互动中学会合作、包容与自律,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稳定的道德品质。
四、以活动为载体构建德育实践场景
德育的有效性依赖于具体情境中的行为体验。相比抽象灌输,实践活动更易激发学生内在情感与行为动机,是实现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班主任可通过组织多样化的班级活动,构建充满教育意图的实践场域。例如在班会、劳动、节庆、志愿服务等活动中融入德育主题,使学生在亲历亲为中获得认知提升与情感共鸣。同时,通过活动中的角色担当与集体协作,让学生体验到责任、规则与公正的价值意义,促使其在具体行为中反思并调整自身行为模式。
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班主任不仅是组织者,更是教育引导者与行为示范者。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情感需求,设定适宜的活动目标与内容结构,确保德育的针对性与可接受性。对于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也不容忽视,通过班级分享、写作反思、点评激励等方式强化学生对德育要素的认知理解,实现由“知”向“行”的有效转化。通过这一循环体系,德育不再停留于理念层面,而真正成为行为生成的动力来源。
五、构建多元协同的德育支持体系
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推进不应是孤立行动,而应构建起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支持网络。在家庭层面,应注重与家长的沟通合作,通过家访、家长会、德育宣传等形式统一教育目标,强化家校合力。在学校层面,应建立德育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各学科教师协同育人,形成全校统一的德育氛围与制度导向。学校领导也应重视班主任德育工作的评价机制与激励政策,提升其职业认同感与积极性。
社会层面,班主任应善于挖掘社区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公益组织资源,拓展德育空间与内容深度。通过组织学生参访纪念场所、参与社区服务、观看教育影片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社会责任与公民意识,促进其道德认同向社会化行为过渡。同时,可引入心理健康教育与法治教育等专业支持,强化德育工作的系统性与前瞻性。只有在多元主体协同配合、资源体系共同支持的前提下,小学德育工作才能实现内涵式发展,推动学生在现实环境中实现全面成长。
结论
小学班主任在日常班级管理中融入德育元素,不仅是育人的现实需求,更是德育功能深化的重要路径。通过提升德育意识、优化管理机制、强化情感互动、拓展实践活动、联动多方资源,班主任可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助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与良好品德。未来应继续完善德育支持机制,加强专业培训与评价体系建设,使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真正成为道德引领者与成长陪伴者,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参考文献
[1]杨书云.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德育策略探讨[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5):166-168
[2]陈德美.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德育渗透实践探索[J].华夏教师,2025,(07):43-45.DOI:10.16704/j.cnki.hxjs.2025.07.030.
[3]李艳丽.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实施德育的实践探索[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5,(02):18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