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潜在的安全隐患与防护技术分析
鲁彩娥 李宁旺
桂林聚联科技有限公司
引言;在新时代下,社会的进步发展主要是依靠信息化以及科技的发展来作为推动其进步的主要因素,包括政府运营、银行金融、高等教育等各大领域。这种方式的运用可以提升工作效率,优化了资源配置,加快信息的传播及分享。但是与此同时也面临着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加重,一旦发生相关安全隐患问题,可能将导致严重的数据丢失或泄露事件发生,从而导致经济损失,甚至有毁灭社会秩序的危险。因此,对于其隐含的安全风险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并采取具体措施对其予以防范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是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及保护人们隐私及安全权益的重要手段。
一、信息化建设潜在的安全隐患
(一)网络攻击威胁
网络攻击是最主要的信息安全保障威胁。利用病毒、恶意软件、DDoS方式攻击电脑,进而试图控制信息系统内部从而盗取重要信息或影响信息系统正常运行。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攻击模式也随之不断升级,攻击的影响也不断加大、攻击来源愈加难以追踪,这给防范工作造成极大麻烦。不论是企业机密信息,还是政府部门的公共信息,都可能成为网络攻击的目标,一旦遭到攻击,可能会造成无法预料的伤害。
(二)数据泄漏风险
在信息时代发展中,数据作为核心资产,其泄露问题日益严重。一方面,由于内部工作人员的粗心大意或者不规范操作行为,可能导致数据泄露。另一方面,黑客通过网络入侵、社会工程学等手法来实现对系统访问权限的获取后,便可以获取涉密数据。一旦数据泄露,其扩散的快慢难以预料,极易传播到互联网中产生持续性的负面效应[1]。当大数据技术逐步应用中,数据集中存储分享水平的提高也会相应扩大数据泄露带来的威胁。
(三)系统漏洞隐患
各类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中都不可能完全避免安全隐患,无论是由于程序员的疏忽或者没有全面考虑安全性因素导致的程序漏洞,还是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软件或应用软件中产生的漏洞。随着新漏洞的不断发现,软件架构的不断复杂,给软件本身的检测和修复带来越来越大的难题。这如同“ 定时炸弹” 般的漏洞一旦被攻击者利用,将严重危害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二、信息化建设的防护技术
(一)加密技术应用
加密技术是对信息进行保护的主要手段,加密技术即对原本的数据进行加密,只有提供正确的钥匙才能对数据进行破译还原。此方法常常应用于整个信息化保存和传递的流程。若是数据库或者本地系统的数据保存,则采取对称加密或非对称加密的方式来对数据库进行加密,这样即使发生被盗,攻击者也无法获取其真实内容。数据传输时,如互联网传输或云存储数据传输时,常采用SSL/TLS 协议对数据加密,防止传输过程中的监听或者篡改。加密后一方面保持数据的私密性,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用数字签名等保持数据的完整性、不可抵赖性。但在量子计算等新技术的挑战下传统密码正面临巨大挑战,因此需要不断研究新的加密技术,如量子密钥技术,以保证未来抵御新的安全威胁,为后期数字化建设的稳定运行提供更强的数据安全性保障[2]。
(二)访问控制技术实施
访问控制技术是通过建立严格的准入制度的方式来制约各个用户对信息系统访问控制权的一种技术。首先,通过诸如用户名和口令、生物特征识别(指纹识别、面部识别等)或智能芯片等形式识别用户身份,防止不法分子假扮正常用户进入信息系统。其次,基于用户的工作场景、职务和使用需求,制定分级访问的权限。例如,普通员工只能查看部分相关的工作文件,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则具有更大的权限来更改系统的配置与操作信息等数据。精细化访问授权可以有效限制公司内部人员滥用进入,避免外部黑客得到非授权的访问权限,降低数据外泄和系统破坏的概率,保证数据的合理化使用和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漏洞修复技术强化
漏洞修补技术对于保护信息系统的安全性而言十分重要,要想做好信息安全的漏洞防范和处理工作,就必须要建立有效的漏洞控制系统,也就是使用漏洞扫描技术检查信息系统。通过定期全面扫描的方式对操作系统、应用程序、网络设备等进行探测扫描,从而发现系统中潜在的安全漏洞。运用漏洞扫描技术和手段,模拟黑客攻击的方式对系统的安全性漏洞进行检测扫描。对发现的各类信息安全漏洞做好相关程度的评价工作,从它们的影响程度、影响范围等方面入手,对扫描到的漏洞制定出相应的修补等级顺序,对于那些直接影响系统信息安全的漏洞等级需要尽快派遣技术力量去进行修补。此外,软件开发商及软件开发者应该对软件进行不断的维护及升级工作,及时发布安全补丁,而用户及公司也应该积极配合及时安装补丁,提高系统安全性,减少因系统漏洞导致的安全隐患,保证信息化建设的平稳运行。
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建设在推动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复杂且严峻的安全隐患。通过合理应用加密技术、严格实施访问控制技术以及不断强化漏洞修复技术等一系列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安全风险,保障信息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各行业和领域应高度重视信息安全,加强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为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崔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3(3):185⁃188.
[2]张瑞.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对企业信息化的作用分析[J].电子元器件与信息技术,2023(2):209⁃212
[3]刘淑艳,史迎春,蔡小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防护策略分析 [J]. 计 算 机 光 盘 软 件 与 应 用 , 2013,16(10):2.DOI:CNKI:SUN:GPRJ.0.2013-1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