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项目驱动问题的生成与优化策略

作者

蔡梦娇

张家港市金港中心幼儿园

一、引言

幼儿阶段是个体认知、情感和社会性快速发展的时期。项目驱动学习作为一种以幼儿为中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促进学习的教学方法,在幼儿教育领域逐渐受到重视。生活教育理念秉持教育源于生活、服务生活的观点,与幼儿项目驱动学习相结合,能够让幼儿在熟悉且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具深度和广度的学习体验。深入探讨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项目驱动问题的生成与优化策略,对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培养幼儿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生活教育理念与幼儿项目驱动学习的关联

(一)目标契合

生活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幼儿适应生活、创造生活的能力,使幼儿具备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幼儿项目驱动学习同样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项目活动锻炼幼儿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生活,二者在目标上高度契合。

(二)内容同源

生活教育理念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育内容应取材于生活。幼儿项目驱动学习强调从幼儿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他们感兴趣且具有教育价值的主题开展项目。例如,围绕“ 我家的一天” “ 社区的超市” 等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展开项目活动,使教育内容紧密联系生活,体现了二者在内容选取上的同源性。

(三)方式互通

生活教育理念倡导“ 教学做合一” ,注重实践操作和体验式学习。幼儿项目驱动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实际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这与生活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相契合,都强调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

三、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项目驱动问题的生成来源

(一)幼儿日常生活

幼儿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各种有趣的现象和问题。例如,幼儿在吃饭时可能会好奇为什么食物会有不同的味道,在玩耍时会疑惑玩具为什么能运动等。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日常生活中的这些瞬间,将其转化为项目驱动问题。如针对幼儿对食物味道的好奇,可以生成“ 食物的味道从哪里来”的问题,进而开展关于食物味道来源、制作等方面的项目活动。

(二)社区与自然环境

社区和自然环境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社区中的公园、图书馆、建筑工地等场所,以及自然界中的花草树木、日月星辰等,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在参观社区公园时,幼儿可能对公园里的花朵种类繁多感到好奇,教师可以据此生成“ 公园里有多少种花朵” 的问题,引导幼儿开展关于植物种类探索的项目。

(三)文化与节日活动

不同的文化和节日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西方的圣诞节等节日,都有各自独特的习俗和故事。教师可以结合这些文化和节日活动,生成项目驱动问题。如在春节前夕,生成“ 春节有哪些有趣的习俗” 的问题,让幼儿通过项目活动了解春节的文化意义和传统习俗。

四、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项目驱动问题生成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问题应具有足够的趣味性,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例如,将“ 水的溶解性” 这一科学概念转化为“ 神奇的魔法水:东西怎么不见了” 这样有趣的问题,让幼儿更愿意主动参与到项目活动中去探索答案。

(二)适宜性原则

问题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过难的问题可能会让幼儿产生挫败感,而过简单的问题则无法激发幼儿的思考。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提出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在幼儿可接受范围内的问题。比如,

对于小班幼儿,可以提出“ 我们的玩具怎么分类” 这样相对简单直观的问题;对于大班幼儿,则可以提出“ 如何让我们的教室更环保” 这类需要一定思考和实践能力的问题。

(三)开放性原则

问题应具有开放性,没有固定答案,鼓励幼儿从不同角度思考和探索。例如,“ 怎样让小区里的流浪动物有个温暖的家” 这个问题,幼儿可以从搭建窝、提供食物等多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解决方案,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项目驱动问题的优化策略

(一)基于幼儿反馈进行优化

在幼儿项目驱动学习中,项目实施过程是一个动态且充满变化的过程,教师需要时刻保持敏锐的观察力,密切关注幼儿对问题的反应和表现。幼儿的兴趣和理解能力是衡量问题是否合适的重要指标。如果幼儿在面对某个问题时,表现出注意力不集中、参与度低等缺乏兴趣的迹象,或者在尝试理解问题时面露困惑、无从下手,这就表明该问题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教师应及时做出调整。例如,在开展“ 植物的生长过程” 项目时,最初提出的问题“ 植物是如何从种子变成大树的” 对于中班幼儿来说可能过于抽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反馈,将问题优化为“ 小种子是怎么长大的呀,我们一起来观察” ,使问题更贴近幼儿的理解水平。

(二)拓展问题深度与广度

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幼儿在解决初始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此时,教师肩负着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思考问题的责任,通过拓展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帮助幼儿构建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 我喜欢的交通工具” 项目中,最初的问题可能是“ 常见的交通工具有哪些” ,当幼儿对常见交通工具有所了解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出“ 不同交通工具是如何在不同环境中运行的” “ 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是什么样的” 等问题,引导幼儿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想象。

(三)促进问题的整合与关联

生活本身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幼儿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并非孤立存在。教师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看似零散的多个问题整合为一个综合性的项目问题,帮助幼儿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探索主题,培养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例如,在开展关于“ 季节变化” 的项目时,幼儿可能提出“ 为什么冬天会下雪”“ 春天的花为什么开得不一样” 等问题,教师可以将这些问题整合为“ 季节变化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和生活有哪些影响” ,让幼儿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和探索季节变化这一主题。

六、结论

生活教育理念为幼儿项目驱动问题的生成与优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向。通过从幼儿日常生活、社区与自然环境、文化与节日活动等多方面生成问题,并遵循趣味性、适宜性、开放性等原则,同时运用基于幼儿反馈优化、拓展深度广度、促进整合关联等策略对问题进行优化,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项目驱动学习的效果,促进幼儿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生活教育理念更好地融入幼儿项目驱动学习中,为幼儿的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周燚.“ 生活教育” 理念下幼儿生成活动的开展策略——以大班微项目活动“ 落叶圆舞曲” 为例[J].幸福家庭,2021,(08):71-72.

[2]丁建怡.生活点滴教育契机——“ 生活教育” 理念下大班幼儿课程的探索实践[J].读写算,2025,(12):124-126.

[3]董静玮.生活教育理念下幼儿建构活动的实践探究——以“ 小小造桥师” 建构活动为例[J].好家长,2024,(90):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