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析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研究进展

作者

周东春

甘肃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甘肃兰州 730000

脑出血作为常见急症,其治疗手段的革新始终是领域内研究重点。微创穿刺抽吸术的发展历经从早期简单穿刺到精准化、智能化的技术演进,已逐步形成涵盖多种术式的完整治疗体系。该技术依托影像引导与器械改良,实现了对脑组织的微创化干预,打破了传统手术创伤大、恢复慢的局限。当前研究已深入探讨不同术式的技术特点、疗效差异及影响因素,在定位精度提升、适应症拓展、联合治疗优化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

一、微创穿刺抽吸术的主要术式及特点

(一)单纯微创穿刺抽吸术

多在 CT 等影像技术引导下进行。术前通过影像确定血肿位置、大小及穿刺路径,标记穿刺点后行局部麻醉[1]。采用专用穿刺针或引流管经皮穿刺,沿预设路径缓慢进入血肿腔。抵达目标位置后,轻柔抽吸出部分液态或半固态血肿,避免过度负压导致再出血。根据残余血肿情况,可注入尿激酶等纤溶药物促进血肿液化,术后留置引流管持续引流残余血肿,定期复查影像评估血肿清除情况,适时拔除引流管[2]。

该术式创伤轻微,仅需建立穿刺通道,无需开颅,术中出血量显著少于开颅手术。操作流程简便,对设备要求相对较低,手术时间短,可在局部麻醉下完成,适合高龄、基础疾病多、难以耐受全麻大手术的患者。能快速降低颅内压,减轻血肿对周围脑组织的压迫,减少继发性脑损伤[3]。术后患者恢复较快,住院时间缩短,相关并发症如感染、脑水肿等发生率较低,有助于保护神经功能,为后续康复创造有利条件。

(二)3D 技术辅助下微创穿刺抽吸术

夏磊[4]等于 2020-2023 年对小脑出血患者采用 3D 打印导板引导下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术前通过患者影像数据构建血肿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设计并打印个性化导板,术中将导板贴合患者头部固定,引导穿刺针沿预设轨迹精准进入血肿腔,完成穿刺抽吸与引流操作。周东[5]等于 2020-2023 年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 3D-slicer 辅助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利用3D-slicer 软件对患者头颅 CT 数据进行三维重建,清晰显示血肿形态、位置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精准规划穿刺路径,术中参照三维模型引导穿刺针置入血肿腔,实现靶向抽吸引流。

3D 打印导板与 3D-slicer 软件均通过三维可视化技术优化穿刺路径,减少对周围脑组织损伤,血肿清除率显著提高,如 3D-slicer 辅助下血肿清除率可达 95.64%左右[6]。手术时间与术中失血量明显降低,住院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减少,3D 打印导板引导下并发症发生率仅 17.5% ,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与预后改善。

(三)机器人引导下微创穿刺抽吸术

肖杰[7]等于研究中对自发性脑内幕上大量血肿患者采用机器人引导分区微创穿刺抽吸术。术前通过影像数据重建血肿三维模型,依据血肿形态与分布进行分区,机器人根据分区规划多个穿刺靶点及路径,术中机械臂精准引导穿刺针依次进入各分区,通过抽吸清除对应区域血肿,实现多靶点联合清除。孟宪兵[8]等在原发性脑干出血患者治疗中应用 Remebot 机器人辅助穿刺抽吸术。术前利用影像数据规划穿刺路径,术中机器人机械臂注册误差平均仅 0.08±0.01mm ,精准引导穿刺针沿预设路径进入脑干血肿腔,术后影像学证实引流管头端均位于血肿腔中央,完成血肿抽吸与引流。

该术式具有高精度定位优势,机器人通过三维影像与机械臂协同,确保穿刺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结构,减少脑组织损伤。手术时间显著缩短,较开颅手术更高效,且重症监护室治疗及住院时间缩短。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颅内感染、脑积水等发生率,30 天病死率更低。同时减少住院费用,术后 6 个月患者神经功能(GCS 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 指数)改善更显著,为复杂部位血肿治疗提供精准、安全的技术支持[9]。

(四)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

术前通过 CT 或 MRI 扫描获取血肿三维数据,输入立体定向规划系统确定穿刺靶点与路径,避开重要神经血管结构[10]。术中安装立体定向头架固定头部,根据规划参数调整穿刺针角度和深度,在导航系统实时引导下将穿刺针精准送入血肿中心。穿刺过程中采用阶梯式抽吸,先抽取液态血肿,对半固态部分轻柔负压吸引,避免暴力操作引发再出血,术后留置引流管,可注入纤溶药物促进残余血肿溶解排出[11]。

该术式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微创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手术时间短于开颅手术,术中出血量少,患者住院周期明显缩短。术后血肿清除率较高,且能有效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术后 NIHSS 评分低于开颅手术患者,日常生活能力(BI)评分更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仅 2.63% ,如感染、应激性溃疡等并发症少于开颅手术。术后 7 天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改善更显著,随访半年,患者死亡率较低,独立生活能力提升明显,整体预后优于传统开颅手术。

(五)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术

选取距血肿最近且避开重要功能区的穿刺点,局部麻醉后用穿刺针穿透颅骨,通过导丝引导将柔软的引流管置入血肿腔。引流管质地柔韧,可随脑组织轻微移位调整,减少对周围血管和神经的机械损伤。术中通过引流管轻柔抽吸液态或半固态血肿,避免过度负压,术后保留引流管,可根据血肿残留情况注入尿激酶等药物促进血肿液化,持续引流至血肿基本清除后拔除[12]。

该术式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显著少于开颅手术,患者术后恢复快,住院周期缩短。术后 1、3个月,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低于开颅手术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如 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水平更低,提示机体炎症反应更轻。治疗总有效率较高,术后并发症如颅内感染、肺部感染等发生率低[13]。术后 3 个月,患者生活质量评分(SF-36)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更高,脑水肿容量明显缩小,神经功能改善显著,有助于患者尽早脱离呼吸机支持,降低气管切开率,提升独立生活能力。

二、微创穿刺抽吸术与其他术式的疗效对比

(一)与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对比

手术时间显著缩短,如基底节区脑出血治疗中,微创组手术用时明显少于开颅组。术中失血量更少,开颅手术创伤大,出血量远高于微创穿刺术,尤其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微创软通道穿刺术的术中失血量优势明显[14]。住院时间上,微创术患者恢复更快,住院周期短于开颅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治疗时间也相应缩短。血肿清除率方面,部分微创术式如 3D 技术辅助下的穿刺术,血肿清除率可达 95% 以上,与开颅手术相比无明显劣势,甚至更优。神经功能恢复上,术后 1、3 个月,微创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低于开颅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更高,提示神经功能改善更显著[15]。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微创术患者术后感染、肾功能衰竭、脑积水等并发症更少,如小脑出血治疗中,3D 打印导板引导的微创术并发症发生率 17.5% ,远低于开颅手术的 62.5%

(二)与神经内镜手术的对比

陈英贤[16]等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对比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属微创穿刺抽吸术范畴)的疗效。微创穿刺抽吸术手术时间长于神经内镜手术,术中出血量则少于神经内镜手术。神经内镜手术的血肿清除率高于微创穿刺抽吸术。术后 2 周,两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髓鞘碱性蛋白(MBP)、S100β 水平均降低,微创穿刺抽吸术患者这些指标高于神经内镜手术患者;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均升高,微创穿刺抽吸术患者这些指标低于神经内镜手术患者[17]。

术后 3 个月,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评分均降低,微创穿刺抽吸术患者评分高于神经内镜手术患者;Barthel 指数(BI)均提高,微创穿刺抽吸术患者评分低于神经内镜手术患者[18]。微创穿刺抽吸术并发症发生率( 10.35% )高于神经内镜手术( 2.04% )。

三、微创穿刺抽吸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现有技术已实现精准定位,未来可融合实时影像导航技术,如术中 CT 与 MRI 的动态融合,让穿刺过程中血肿位置、周围脑组织移位情况实时显影,使穿刺针路径随解剖结构变化动态调整,减少因术前术后影像偏差导致的定位误差[19]。通过学习海量临床病例数据,让 AI 可自动识别血肿核心区、水肿带及邻近重要血管、神经核团,在几秒内生成最优穿刺路径,兼顾血肿清除效率与脑组织保护,降低人为规划路径的个体差异。研发便携且高精度的定位系统,整合影像采集、路径规划、机械臂操控功能,适合急诊床旁或基层医院使用,同时提升定位响应速度,使穿刺针实时位置与预设路径的偏差控制在 0.1mm 以内,进一步减少穿刺相关损伤[20]。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微创穿刺抽吸术通过技术革新与临床实践积累,改善了脑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在减少创伤、保护神经功能、提高预后质量等方面展现出重要临床价值,推动了脑出血治疗模式的优化。未来,该技术有望在精准化治疗、多学科协同应用中发挥更大作用,为提升脑出血整体诊疗水平提供更坚实的支撑,助力实现更优的患者生存质量与社会医疗效益。

参考文献

[1]童芳,夏小龙,郑河,等.高血压脑出血钻孔引流术后继发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25,30(06):1062-1064.

[2]李谋仪,黄锦聪,江志贤,等.去骨瓣减压术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12):27-30.

[3]唐兴平,孙强,陈县勇.微创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比较[J].吉林医学,2025,46(06):1374-1377.

[4]夏磊,祝丹丹,刘峥,等.3D 技术辅助下微创穿刺加尿激酶引流治疗小脑出血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5,28(05):588-592.

[5]周东,罗建利.3D-slicer 辅助下微创软通道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25,28(05):620-625.

[6]冯宇华,俞学斌.神经内镜手术和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疗效比较[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5,19(08):34-37.

[7]肖杰,李晓蕾,韩江龙,等.机器人引导分区微创穿刺抽吸术治疗自发性脑内幕上大量血肿的临床研究[J].中国微侵袭杂志,2025,29(03):133-139.

[8]孟宪兵,于承溆,谢方民,等.Remebot 机器人辅助微创穿刺抽吸治疗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J].临床杂志,2024,21(05):518-523+528.

[9]魏强国,谈山峰,张清平,等.中等量高血压脑出血机器人辅助穿刺微创手术与保守治疗的临床研究[J].吉林医学,2024,45(07):1558-1562.

[10]陈栋君,厉航,胡尚统.立体定向血肿穿刺抽吸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4,29(07):1281-1283.

[11]杨军,李亚楠.不同术式在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临床对比研究[J].浙江创伤外科,2023,28(01):78-80.

[12]肖林平,江湾,刘琚.微创软通道穿刺与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对比[J].现代诊断与治 疗,2025,36(03):411-413.

[13]肖航,陈振兴,李斌.软通道微创穿刺引流术联合七叶皂苷钠治疗 33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效果分析[J].中外医疗,2024,43(05):70-73.

[14]黄文,练云蕾.基底节区脑出血 CT 定位穿刺微创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手术临床疗效对比[J].浙江创伤外科,2024,29(12):2253-2256.

[15]岑武,廖昆,田景友,等.介入栓塞联合血肿穿刺抽吸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合并血肿的疗效分析[J].临床杂志,2025,22(01):88-93.

[16]陈英贤,蔡文华.神经内镜微创手术与微创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对比[J].吉林医学,2024,45(12):2926-2929.

[17]刘方.微创脑室穿刺外引流联合持续腰大池引流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破入脑室效果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25,31(01):38-40.

[18]潘鹏,鲍波,邵珠平,等.经额入路神经内镜手术与显微镜下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J]中外医学研究,2025,23(01):137-141.

[19]Özge Metin Akcan,Kadir Yılmaz,Mustafa Gençeli, etal.Percutaneous Aspiration Injection and Re-aspiration as A Minimally Invasive Treatment for Spinal Cystic Echinococcosis: A Case Report.[J].Turkiye parazitolojii dergisi,2024,48(3):191-194.

[20]邓志强.高压氧辅助治疗在急诊脑出血患者微创穿刺引流术后的价值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24,35(13):1978-1980.

基金项目:兰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22-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