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险评估与控制在生活饮用水检测的应用
房华 张月
淄博安瑞水质检测有限责任公司
在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因素,这些因素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出现偏差,甚至产生错误,从而无法准确反映饮用水的真实质量状况。因此,对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与有效的风险控制,识别潜在风险,采取针对性措施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影响,是确保生活饮用水检测质量的关键,对于保障公众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风险识别
1.1 检测前可能存在的风险
检测前的风险主要涉及采样环节和检测计划制定。采样点的选择若不具有代表性,未能覆盖饮用水源的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用户的用水情况,会导致采集的样品无法真实反映饮用水的整体质量。采样设备清洁不彻底、未进行有效灭菌处理,会引入外来污染物,污染样品,影响检测结果。此外,检测计划制定不合理,如检测项目遗漏重要指标、检测频率不符合实际需求,也会使检测工作无法全面、及时地发现饮用水中的潜在问题。
1.2 检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在检测过程中,实验室环境条件不稳定是一个重要风险因素。温度、湿度、气压等环境参数超出检测方法规定的范围,会影响检测试剂的性能和检测仪器的准确性。检测人员操作不规范,如未严格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样品前处理、试剂配制、仪器操作等,会导致检测结果出现误差。检测仪器设备故障、校准不准确或未定期维护,也会使检测数据失去可靠性。
1.3 检测后可能存在的风险
检测后的风险主要集中在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环节。数据记录错误、数据篡改或数据丢失,会使检测结果失去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检测报告编制不规范,内容不完整、表述不准确,未能清晰、准确地反映检测结果和相关信息,会影响报告的使用价值,甚至可能导致错误的决策。
1.4 其他因素可能存在的风险
除了上述与检测直接相关的环节,还存在一些其他因素带来的风险。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更新不及时,检测机构未能及时掌握和执行新的标准和要求,会导致检测工作不符合最新的规范。外部环境的突发变化,如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可能会影响检测工作的正常开展,包括样品采集受阻、实验室运行中断等。同时,检测机构的管理体系不完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措施不到位,也会增加检测过程中的风险。
2 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和工具,对识别出的各类风险进行量化分析,确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从而评估风险等级。可以采用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将风险造成的影响程度也分为严重、一般、轻微三个等级。通过对每个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确定其在风险矩阵中的位置,进而得出风险等级。例如,检测仪器设备故障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严重错误,且发生的可能性较高,可判定为高风险;而数据记录中的个别笔误,经及时发现和纠正后对检测结果影响较小,且发生概率较低,可判定为低风险。通过风险评估,能够清晰地了解各类风险的优先级,为后续的风险处置提供依据。
3 风险处置
针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应采取不同的风险处置策略。对于高风险,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消除或降低风险,如停止使用故障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维修和校准;对于中风险,应制定相应的应对计划,在一定期限内降低风险,如加强对检测人员的培训,规范操作流程;对于低风险,可进行持续监测,在风险发生变化时及时采取措施。同时,在风险处置过程中,要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相关人员及时了解风险状况和处置进展,协同合作,共同应对风险。
4 风险控制措施
4.1 实验室安全控制
建立完善的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实验室人员的安全意识。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设备,如通风橱、消防器材、急救设备等,并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对实验室的危险化学品进行严格管理,包括采购、储存、使用和处置等环节,确保危险化学品的
安全使用,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4.2 实验室人员的控制
加强对实验室人员的资质管理,确保检测人员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定期组织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新的检测标准、检测技术、操作规范以及质量管理知识等,不断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对检测人员的工作质量、工作效率等进行考核,激励检测人员认真履行职责,保证检测工作的质量。
4.3 加强仪器设备日常管理
制定仪器设备的操作规程和维护计划,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和维护。定期对仪器设备进行校准和检定,确保仪器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仪器设备档案,记录仪器设备的基本信息、使用情况、维护记录、校准和检定结果等,以便对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管理和追溯。对出现故障的仪器设备,应及时进行维修,并对维修后的仪器设备进行重新校准和验证,确保其性能恢复正常。
4.4 加强标准物质、实验耗材物资的验收、管理
建立严格的标准物质和实验耗材验收制度,对采购的标准物质和实验耗材进行质量检验,确保其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对标准物质进行妥善保存,按照其特性和要求控制保存条件,定期对标准物质进行核查,防止标准物质变质、过期。对实验耗材进行分类管理,建立库存台账,定期进行盘点,确保实验耗材的供应充足,同时避免浪费和积压。
4.5 加强环境条件检查、控制
定期对实验室的环境条件进行监测和记录,包括温度、湿度、气压、洁净度等参数。根据检测方法的要求,对实验室环境进行调控,确保环境条件符合检测工作的需要。在环境条件发生较大变化时,如高温、高湿、自然灾害等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并对受影响的检测工作进行评估和处理,必要时重新进行检测。
4.6 样品采集、运输、贮存的控制
制定科学合理的样品采集方案,确保采样点的代表性和采样方法的规范性。使用符合要求的采样设备和容器,在采样前对采样设备和容器进行清洁和灭菌处理。在样品运输过程中,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样品受到污染、损坏或变质,根据样品的特性选择合适的运输方式和运输条件。
4.7 质量风险控制
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体系,制定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和作业指导书等文件,规范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在检测过程中,采取空白试验、平行样测定、加标回收试验等质量控制手段,对检测结果进行质量监控。定期参加能力验证和实验室间比对活动,通过与其他实验室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估本实验室的检测能力和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
4.8 报告风险控制
制定严格的报告编制和审核制度,明确报告编制的格式、内容和要求。报告编制人员应认真核对检测数据,确保报告内容准确、完整、清晰。建立报告审核流程,由具有相应资质和经验的人员对报告进行审核,审核内容包括数据准确性、结论合理性、报告规范性等方面。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确保报告的质量。同时,对报告进行妥善保存和管理,按照规定的期限保存报告副本,确保报告的可追溯性。
5 结语
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的风险评估与控制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作,涉及检测工作的各个环节和多个方面。通过全面的风险识别、科学的风险评估、合理的风险处置以及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能够降低生活饮用水检测过程中的各类风险,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障生活饮用水检测工作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罗丹.生活饮用水总α 、总β 放射性含量检测方法优化[J].实验室检测,2024,2(09):19-22.
[2]阎莉,于珍珍.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食品,2024,30(17):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