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视角下的铁路施工企业风险防范
刘波
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82
0 引言
施工企业作为建筑行业的重要主体,在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等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由于施工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大、涉及面广等特点,施工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风险。这些风险不仅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甚至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立性和客观性,能够对企业的风险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审查和评估,为企业风险防范提供有力支持[1]。因此,从审计视角研究施工企业风险防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风险防范的重要意义
1.1 风险防范应纳入企业顶层战略的理念
风险防范要有前瞻性。施工企业不能只关注当下企业面临风险,还应站在行业战略层面进行规划设计,从企业战略出发,统一风险度量,规划研究企业风险和制定应对策略,将风险管理纳入战略管理范畴。建立管理体系及部门,与各业务线条管理同频共振。充分识别合同风险、财务风险、项目管理风险及政策法律风险、舆情管控风险等,支撑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1.2 风险防范是企业行稳致远的核心要素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风险防范。随着市场形势日益严峻,企业风险系数也在同步增加。大而言之,国内包括铁路施工企业在内的大中型施工企业,往往大而不强、全而不优、同质化程度高,这些问题造成企业自身竞争力不强,一旦出现重大风险,将是致命的、灾难性的,如质量、安全、资金、市场、舆情等风险,都可能导致企业出现生存危机,很多大型企业或知名企业因为资金拖欠而导致破产的例子并不少见,如曾经风光无限的某建工集团,这家老字号国企,除了自身经营管理不善外,巨额的工程欠款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风险管控工作不是孤立的,而是企业的一项系统工程。风险与企业领导、班子团队、业务线条、每个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都息息相关。施工企业应建立风险防控协同处置机制,由各个业务线条部门牵头负责其领域内风险的识别、处置工作,专职部门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共同应对。要防止风险在业务领域之间转移和扩散,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及时化解、处置风险,化风险为机遇[2]。
1.3 把风险防范融入预算管理工作中
要着眼于进行全面预算管理,有效提升企业风险防范水平,工程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全面预算管理,反映出全面预算管理在工程施工中的重要价值,注重根据实际情况和谨慎性原则,营造全面的预算管理环境,为企业内部预算管理工作提供有力保证与支撑。建筑施工企业要注意及时编制预算实施方案,合理制定预算工作,具体步骤符合流程规范,以整个企业的战略目标为基准,避免盲目实施。
1.4 构建良好的内部风险防范机制
企业若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有利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和管理水平,防范内部环境风险是其必须要注意的问题。企业应科学地设置组织结构,设置内部职能机构,保证人员各司其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进一步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这将有助力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进一步提高,并支持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要加大企业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力度,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环境,为施工企业培育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把先进设备技能合理地应用于建筑施工过程,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压缩建设时间,解决现场工作需要,以保证施工企业能够在激烈竞争的行业中长久生存,并始终处于领先地位。
2 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2.1 合同风险
2.1.1 合同条款不严谨
施工企业在签订合同时,若合同条款存在漏洞、模糊不清或与法律法规相冲突的情况,可能导致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纠纷,企业面临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例如,对于工程变更的计价方式、安全生产费的结算、违约责任的界定等关键条款约定不明,极容易引发争议。
2.1.2 合同签订程序不规范
部分施工企业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未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审核,可能存在未经授权擅自签订合同或合同签订主体资格不符等问题,导致合同的有效性受到质疑,增加企业风险。
2.2 财务风险
2.2.1 资金筹集风险
施工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如果业主资金不足,工程进度款拨付不及时,施工企业过度依赖外部融资,可能面临较高的资金成本和偿债压力。一旦市场利率波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可能导致资金链断裂,影响项目正常进行和企业的正常运转[3]。
2.2.2 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对资金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可能出现资金闲置或挪用的情况。例如,劳务分包款及材料预付款支付不合理,提前支付过多款项,或项目资金被用于非生产性支出,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了企业的财务风险。
2.2.3 成本控制风险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涉及多个环节,包括材料采购、人工费用、设备租赁等。若企业缺乏有效的成本控制措施,可能导致成本超支。如材料采购价格过高、施工过程中浪费严重、租赁设备闲置、工程结算不准确等,都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
2.3 项目管理风险
2.3.1 工期风险
施工项目受自然条件、设计变更、施工技术水平等多种因素影响,若不能合理安排施工进度,可能导致工期延误。工期延误不仅会增加项目成本,还可能面临业主索赔,影响企业声誉。
2.3.2 质量风险
工程质量是施工企业的生命线,若施工过程中质量管理不到位,如施工工艺不符合标准、使用不合格材料等,可能导致工程质量事故。质量事故不仅会造成经济损失,还可能使企业承担法律责任,严重损害企业形象。
2.3.3 安全风险
施工行业属于高风险行业,施工现场存在诸多安全隐患。若企业安全管理措施不力,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负面影响。
3 内部审计在施工企业风险防范中的实施
3.1 加强合同审计
3.1.1 合同签订前审计
对合同条款进行详细审查,重点关注合同的合法性、完整性和公平性。审查内容包括工程范围、工期、质量标准、价款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关键条款,确保合同条款清晰明确,避免潜在风险。
3.1.2 合同履行过程审计
定期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检查双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关注工程变更、索赔
等事项的处理是否合规,及时发现并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防范合同纠纷。
在合同履行完毕后,对合同执行结果进行审计,评价合同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效果,总结合同管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合同签订和管理提供参考。
3.2 强化财务监督
3.2.1 资金筹集与使用审计
审查企业资金筹集渠道是否合理,融资成本是否过高,例如,对银行贷款的使用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确保贷款资金用于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是否符合预算和项目需求;关注资金的安全性和流动性,防止资金链断裂风险。
加强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及支付账户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及支付专用账户监管。施工企业应严格按照《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管理暂行办法》开设、使用账户,不得将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用作其他资金往来。落实农民工实名管理制,向农民工宣传普及工资专用账户的保障属性,防止实际施工人员或者其他人员扣押或者变相扣押、提取,以及因专用账户管理漏洞出现的讨薪风险及舆情风险。同时积极防范农民工工资卡被用于出租、出售、洗钱、赌博、诈骗和其他非法活动。
审慎采用垫资模式施工。对要求垫资的项目,除了解业主单位信用状况、分析其是否具备足够资金保障工程款进度外,还应综合自身的经济实力,分析垫资比例,充分考量工程的盈利情况,量力而行而非盲目抢占市场、盲目垫资负债经营。垫资施工后应重视工程资金的清收与质保金回收,根据约定付款节点、支付条款等预备付款资料,第一时间与业主单位对接,同时了解业主单位不付款的理由,审查自身是否存在履行不当,及时补正手续、弥补瑕疵并固定证据,敦促完成付款。针对账龄长的应收账款,除与业主单位展开有效对接沟通外,还应考虑尽早通过法律程序实现资金回笼。如我们审计某市政工程委托K 铁路局代管并施工项目,自 2023 年 5 月 1 日开工后,因业主方资金困难一直停工。至 2024 年末,K 铁路局下属施工企业已累计确认施工收入1,972 万元施工成本 1,751 万元,其中垫款支付农民工劳务款 837 万元、材料及其他款项 459 万元,共 1,296 万元,给施工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经营困境。
3.2.2 成本费用审计
对施工项目的成本费用进行全面审计,包括材料采购成本、人工成本、设备租赁成本等。审查成本费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查找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提出降低成本的建议。例如,通过对材料采购价格的市场调研,对比分析企业采购价格是否合理,发现采购过程中的问题并及时纠正[4]。
3.2.3 财务报表审计
定期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检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关注财务报表中的重大错报风险,如收入确认、资产减值等,确保财务信息的可靠性,为企业管理层决策提供准确的财务数据支持。
3.3 开展项目管理审计
3.3.1 工期审计
审查施工进度计划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检查实际施工进度是否与计划相符。分析工期延误的原因,评估工期延误对项目成本和效益的影响,提出加快施工进度的建议。例如,通过对比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偏差,查找影响进度的关键因素,如施工组织不合理、材料供应不及时、用地协调困难等,并督促相关部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例如,我们对某铁路局审计中,发现其下属施工单位 3 项防洪预抢工程未按要求在汛期前完工,未发挥及早消除隐患、提高设备抗洪能力、降低汛期行车安全风险的作用,给工作造成被动。
3.3.2 质量审计
对工程质量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检查施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是否到位。关注工程质量验收环节,审查是否存在质量隐患和违规行为。例如,检查施工单位是否按照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进行施工,对使用的材料和构配件是否进行了严格的检验检测,对隐蔽工程是否进行了验收等。
3.3.3 安全审计
评估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检查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设施是否齐全,安全操作规程是否得到严格执行。对安全事故的发生原因和处理情况进行审计,督促企业加强安全管理,防范安全风险。例如,审查企业是否对施工人员进行了安全教育培训,是否制定了应急预案并进行演练等。
4 内部审计策略
4.1 风险识别
内部审计人员凭借其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通过对企业业务流程、内部控制制度等方面的审查,能够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因素。例如,在审查合同签订过程时,可发现合同条款中的风险点;在审查财务报表时,能识别出异常的财务指标,从而为企业风险防范提供预警。
4.2 风险评估
内部审计可以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通过风险评估,企业能够明确风险的优先级,为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提供依据。例如,采用风险矩阵法,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对高风险事项重点关注和处理[5]。
4.3 风险应对
内部审计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向企业管理层提出针对性的风险应对建议。对于合同风险,建议完善合同审批流程,加强合同条款审核;对于财务风险,提出优化资金结构、加强成本控制的措施;对于项目管理风险,建议制定科学的施工计划,强化质量和安全管理。同时,内部审计还可以对风险应对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审计,确保措施有效落实。
5 结论
铁路施工企业面临的风险种类繁多,风险防范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审计的积极参与。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防范的重要防线,在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建立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加强项目管理审计、优化合同管理审计、强化财务监督等措施,提高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水平,能够有效提升施工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保障企业的稳健运营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红英.建筑施工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相关性研究[J].纳税.2020.14(19):129-130.
[2]王周喜.建筑企业应收账款内部控制问题研究——以K 建筑企业为例[J].财会学习,2020(23):181-182.
[3]秦瑾.基于 COSO 风险管理框架的建筑企业内部控制研究[J].财会学习,2020(25):182-183.
[4]宋睿.浅谈内部审计在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中的作用[J].财会学习,2019(31):173-174.
[5] 殷琼芳.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现状及管控[J].管理学家,2022(21):55-57.
作者简介:刘波(1970-),会计师,主要从事企业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