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负担” 到“ 悦练”
朱海燕
清远市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小学 广东省清远市 511500
在“ 双减” 政策深化实施的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设计面临着“ 减量提质” 的双重挑战。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课堂练习不仅是巩固基础知识的载体,更是培养学习兴趣、形成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如何在缩短练习时长的同时提升实效,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部编版二年级语文教材特点,从练习内容的精准选择、形式的创新设计、反馈的及时优化等方面,探讨课堂练习的增效策略。
一、锚定教学目标,精选练习内容
“ 双减” 政策要求严控作业总量和时长,这就需要课堂练习内容摒弃“ 题海战术” ,实现“ 精准打击” 。教师应紧扣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时教学目标,精选最具代表性的练习内容,确保每一道题都承载明确的教学功能。
在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识字 8》“ 字词句运用” 板块中,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 加偏旁变新字” 的识字方法。传统练习常采用大量机械抄写的方式,既加重负担又效率低下。为此,可设计“ 汉字变形屋” 主题练习:先呈现“ 青” 字为基础的偏旁组合卡(清、晴、睛),让学生通过“ 找朋友” 游戏匹配偏旁与组词(如“ 氵” 配“ 河水清清” ),辅以精选的3 组典型练习(见表 1),学生仅需 8 分钟就能完成对识字方法的巩固。该设计精准覆盖重点,形式趣味高效。
表1:“ 汉字变形屋” 练习示例

在阅读理解练习中,应聚焦“ 提取信息” “ 理解句意” 等核心能力。如教学《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可设计阶梯式练习:第一题圈出文中描写青蛙外形的词语(基础层),第二题用“ 因为…… 所以……” 说说小蝌蚪变青蛙的原因(提升层),第三题续编“ 小青蛙长大后帮农民伯伯捉害虫” 的故事(拓展层)。三层练习均围绕“ 了解蝌蚪成长过程” 这一目标,耗时不超过 10 分钟,却能兼顾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创新字词练习,强化基础训练
二年级是识字写字的关键期,字词练习需在“ 趣” 与“ 效” 之间找到平衡。部编版教材在识字单元中穿插了大量情境化内容,为练习设计提供了丰富素材。
在教学“ 贝” 字旁的字时,可结合教材中“ 中国美食” 的主题,设计“ 汉字美食街” 游戏:将“ 财、购、账” 等字制成食材卡片,学生分组合作,按字义将带有“ 贝” 字旁的字归类到“ 海鲜区” “ 蔬果区” 等,并说明归类理由。这种练习将汉字构字规律与生活情境结合,使原本枯燥的识字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写字练习可采用“ 描红 + 联想” 的模式。在练习“ 心” 字底时,先让学生观察教材中“ 想、念、思” 等字的书写范例,用不同颜色笔圈出关键笔画;再设计“ 心形密码” 练习:在田字格旁画出简笔画(如爱心、树叶),让学生联想带“ 心” 字底的字并规范书写。此设计既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对“ 掌握汉字基本笔画和常用偏旁部首” 的要求,又培养了观察力和想象力。
三、聚焦语言运用,设计阶梯练习
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字词学习向句子表达过渡的关键期,课堂练习应着力搭建“ 字词-句子-语段” 的阶梯式训练支架。
句子训练可结合教材中的典型句式创新设计。在学习《雷雨》一课时,针对“ 闪电越来越亮,雷声越来越响” 这一句式,设计“ 魔法放大镜” 练习:先出示三组对比图(花儿越开越艳、小树越长越高、雨越下越大),让学生模仿造句;再提供“ 越……越……” 的填空卡,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创作。这种从具象到抽象的练习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85% 的学生能在5 分钟内完成3 个合格句子的创作。
语段练习可依托课文进行拓展。在《雾在哪里》教学后,设计“ 雾的新游戏” 续编练习:提供“ 雾把藏起来了。无论是,还是,都看不见了”的句式框架,搭配校园、公园等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语段创作。这种“ 扶放结合” 的练习方式,既降低了表达难度,又为学生预留了想象空间,有效提升了练习实效。
四、整合多元形式,构建趣味生态
“ 双减” 背景下的课堂练习更需注重形式创新,通过游戏化、生活化、情境化设计,让学生在愉悦体验中高效学习。
在拼音复习课中,可设计“ 拼音小侦探” 情境练习:将教室布置成“ 拼音城堡” ,隐藏带有声母、韵母的卡片。学生分组完成“ 破译密码” (组合拼音)、“ 解救汉字” (给汉字标音)等任务。这种练习将拼音知识融入闯关游戏,能有效提升学生参与度和缩短复习时间。
针对口语表达训练,可采用“ 角色扮演 + 实物观察” 的形式。在《动物王国开大会》教学后,让学生分组扮演小熊、狐狸等角色,用“ 通知” 的格式重组语言;再结合教室绿植,让学生尝试“ 通知全班同学给植物浇水” 。这种从文本到生活的迁移练习,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 讲清楚时间、地点、事情” 的表达要点。
跨学科融合练习能有效拓展学习维度。在学习“ 量词” 时,结合数学“ 分类” 知识,设计“ 文具分类员” 练习:让学生用正确的量词描述文具,并按数量分类摆放。
五、实施分层设计,落实因材施教
二年级学生已呈现明显的学习差异,“ 一刀切” 的练习设计难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在“ 双减” 要求下,更需通过分层练习实现“ 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
在识字练习中,可设计“ 基础层+提升层” 的双轨任务:基础层要求正确书写 5 个生字并组 2 个词;提升层则增加“ 用其中 2 个词说一句话” 的任务。以《场景歌》教学为例,基础层学生完成“ 桥、群、队” 的书写练习,提升层学生则尝试用“ 一群” “ 一队” 造句。确保学困生“ 吃得消” ,优等生“ 吃得饱” 。
阅读理解练习可采用“ 彩虹分级卡” :红色卡为提取信息题(如“ 文中提到了几种动物?” ),蓝色卡为理解分析题(如“ 为什么小鸟要感谢大树?” ),紫色卡为拓展想象题(如 “ 如果你是小鸟,会对大树说什么?” )。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2-3 种颜色的卡片完成,教师针对性指导,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
六、优化反馈机制,实现即时提质
高效的即时反馈是提升练习实效的关键。二年级学生对评价的依赖性较强,及时、具体的反馈能帮助他们快速调整学习状态。
采用“ 双轨记录” 方式跟踪练习效果:设计“ 练习成长卡” ,正面记录学生的正确率、书写等量化指标,背面用星级标注“ 积极思考” “ 创意表达” 等质性表现。在字词练习后,教师用红笔圈出“ 最漂亮的字” ,并标注“ 这个横画写得很平稳” 等具体评语,使学生明确改进方向。
建立“ 错误共研” 机制:将练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如“ 的、地、得”混用)制作成“ 错题小医生” 展板,让学生分组讨论“ 病因” (用法混淆)和“ 药方” (区分名词前用 “ 的” 、动词前用“ 地” )。这种方式变“ 教师纠错” 为“ 学生互研” ,使错误率降低 60% 以上。
“ 双减” 政策为小学语文课堂练习的改革提供了契机。教师应立足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以精准目标、创新形式、分层设计及高效反馈重构课堂练习,使其成为学生乐于参与的“ 生长点” ,在减负中全面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