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宋涛
五棵树镇中心小学校
引言
小学数学是学生逻辑思维与抽象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双减”政策背景下,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再依赖课外作业数量,而依赖课堂教学效能的提升。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普遍,缺乏主动思考和问题解决的机会。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倡导学生围绕现实问题展开主动学习,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和理论支撑。本文聚焦其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逻辑和实施路径,意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可行性教学方案。
一、自主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与教育价
1.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学习主张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通过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以“自己动手、自己发现、自己总结”的方式参与学习,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结构。教学“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时,教师提供不同形状的纸片,引导学生动手测量、剪裁、拼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面积计算公式。学生不再依赖教师的直接讲授,而是通过动手、观察、比较,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形成对“面积是用单位平方数表示”的理解。这种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体现了建构主义强调的知识主动建构特征。
2.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能力提升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抽象概括、逻辑推理、模型建构、运算能力与数据处理等多个维度。将自主探究方式融入课堂,有助于学生在真实问题中发挥主动性并内化核心素养。教学“条形统计图”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开展一次“班级最受欢迎水果”的调查,使用“班级统计”小程序收集与汇总结果。学生依据数据绘制图表、分析结论、进行展示。这一过程中,学生既运用了数据处理能力,又在团队分工协作中锻炼了表达与判断能力。通过亲身经历统计全过程,学生对“统计图不仅是绘图工具,更是信息分析手段”的理解更加深刻。
3.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转型需求
传统教学过度依赖教师讲授与机械练习,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与成就感。采用自主探究方式进行教学,可实现从“教会知识”向“促进理解”的教学转型。学习“分数的意义”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橡皮泥制作相同大小的圆饼,再将圆饼分割成不同数量的部分,比较每份的大小。学生通过观察“每一块越小,分母越大”的关系,自主发现分数的本质特征。在这一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理解来源于学生的亲历与思考,课堂教学的重心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课堂上不再是教师一言堂,而是学生多主体共建的知识生成场域。
二、自主探究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路径
1.任务情境的设计与引导方式
教师在课堂中设计任务情境需紧扣学生认知水平与生活经验。教学“时间的认识”时,教师创设“制定校园活动日程表”任务,要求学生合理安排不同项目的起止时间,并预测整个流程的持续时间。学生通过观察钟表模型,结合日常作息经验,自主整理活动时间段并绘制流程图。学习过程以问题为驱动,任务为载体,学生在真实需要中完成时间单位的理解和运算操作。通过这一方式,数学知识脱离了抽象灌输,融入了具体生活,
形成了以任务推动认知发展的教学结构。
2. 教学工具与软件的支持机制
教师在组织自主探究活动时运用数字工具能有效提升学习效率。教学“图形的旋转”时,教师使用“希沃白板”软件提供动态旋转图形演示,学生通过交互功能自主控制旋转角度和方向,观察图形变化情况。课后任务要求学生用“几何画板”绘制不同图形并标注旋转轨迹。图形变化的过程不再依赖教师板书演示,而是通过学生操作建构认知。多媒体工具的介入提升了学生的空间直观能力,也丰富了探究过程中的反馈机制。技术手段不仅辅助教学内容呈现,还成为学生建构概念的认知媒介。
3.合作探究的组织与评价方式
学生小组合作是推动自主探究的重要结构单元。教学“解决两步运算问题”时,教师将学生分组,设定“小店购物清单设计”任务,每组领取固定预算,自选商品、计算总价、评估是否超支。各成员负责不同环节,如列式、计算、复核与展示。展示环节引入“钉钉”平台,学生通过视频方式分享小组计算方法与思路选择。评价不仅限于正确与否,更关注思路表达、分工协作与策略创新。通过任务驱动、小组协作与多维评价,学生在真实应用中锤炼数学思维并提升综合能力。
结论
自主探究学习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应用,有效推动了教学理念的转型和课堂结构的优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中,学习不再是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而转化为一种主动建构的认知活动。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在具体任务中提出假设、尝试验证、得出结论,逐步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深刻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与以往强调“标准答案”的教学方式不同,自主探究倡导多路径求解、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灵活的思维品质。任务导向型的教学组织方式,将数学知识有机地融入学生的生活经验之中,提升了学习的意义感和参与度。通过生活化的数学任务,如“校园日程规划”“班级消费设计”等,学生不仅学习了知识,更在真实问题中体验到数学的工具价值与决策功能。这种学习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其在实践中不断调整策略、优化思维,进而提升学习的成效和持久性。信息技术的辅助作用日益凸显。在课堂中合理运用如“希沃白板”“几何画板”等教育软件,为学生提供了可视化的学习素材与自主操作的平台,有效弥补了传统教学中图形变化难以展示、动态过程不易观察的问题。借助技术手段,学生可以不断尝试与修正,更加直观地建构数学模型与解题策略,增强了探究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李志刚. 小学数学教学中自主探究学习的实践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 2022(14): 52-54.
[2] 陈晓燕.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小学数学自主学习策略探析[J].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23): 67-69.
[3] 王丽. 小学数学课堂中探究式学习模式的实施路径研究[J]. 中国教师, 2023(11): 88-90.
[4] 刘俊. 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自主探究教学实践[J]. 数学教学通讯, 2022(20): 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