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视域下“ 交通服务专业群” 协同建设
吴峥
辽宁轻工职业学院 116100
引言: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职业教育,高校教师所面临的教学任务已不再局限于知识传授,而是被赋予了引导学生形成综合职业能力的使命,这种新的培养需求也源自于产业结构的加速升级,更体现出人才培养方式必须与社会发展高度契合的逻辑。细观交通服务专业群的学科构成,不难发现空中乘务、民航运输服务、民航安全技术管理、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以及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虽然各有分野,但其共同核心均围绕“ 安全、高效、优质” 的现代交通服务目标展开。在这一逻辑下,教师的工作就不再仅仅是单向度的课堂教学,而是通过对行业需求的洞察,对课程体系的调适,以及对实践环节的设计,把抽象的知识内化为可操作的职业能力,把离散的学习内容整合为学生可迁移的思维框架,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动态的学习体验中掌握专业方法,积累真实经验,形成跨领域的服务意识。为此,教师亟需探寻一种系统性的协同建设路径,本研究的构想便由此生发,力图构建一种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群协同建设新范式。
一、基于产业需求导向的专业群动态调整机制
构建与交通服务产业发展同频共振的专业群,其关键在于建立一套前瞻性的动态调整机制,而该机制的运行也需要超越简单的专业增删,进而也要求着教师要对产业链的结构性变迁进行深度洞察,并预测技术迭代所催生的人才需求新特征。例如,教师应主动将自身角色从单纯的授课者延展为敏锐的“ 行业生态扫描仪” ,这意味着必须系统性地解构头部交通企业的季度财报与战略发布会,从中精准识别出诸如“ 旅客数字化体验” 这类高频词背后的具体岗位技能变量。紧接着,教师便要能将这些零散的行业信号转化为一个可供教学研讨的结构性问题,如“ 面对航空公司普遍削减人工值机柜台的趋势,民航运输服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在培养学生应对全流程自助服务及异常情况处置能力方面,存在哪些具体的、可量化的短板?” ;然后教师们便可以基于这一问题,研讨设计一份极具说服力的“ 课程模块熔断与重组” 方案,如融合了民航安全技术管理专业信息系统知识与空中乘务专业旅客沟通技巧的新课程,以确保专业群课程的每一次调整都能响应产业发展的契机。
二、依托行业标准的课程体系重构与优化路径
将行业权威标准全面融入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职业岗位要求无缝对接的根本路径。例如,教师务必要彻底摒弃过去那种依赖个人经验进行主观评价的教学模式,转而可以将国际邮轮协会(CLIA)或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的最新服务质量规范(SQS)等文本直接“ 植入”
课堂教学之中,然后在具体操作上,需将抽象的服务标准转化为一系列可执行、可测量、可反馈的“ 服务触点” 考核项。比如在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实训课上,用秒表去卡控学生为特殊旅客提供引导服务的反应时间,用分贝仪去检测其在静音车厢内提醒交流的音量是否合规等等,而这种近乎严苛的量化训练,其目的也正是为了锻造学生一种近乎本能的标准化作业肌肉记忆。
三、融入企业真实项目的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将企业真实项目引入实践教学环节,是驱动教学模式从“ 模拟仿真”向“ 真实情境” 深度转型的核心举措。例如,教师可以作为“ 首席项目架构师” 去引入一个源自企业、充满未知与挑战的真实运营难题,如为本地国际机场设计一套能够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下大规模旅客滞留的应急服务预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克制住直接给出指导性意见的冲动,并且应采用一连串精准而深刻的追问,像是“ 你们的方案如何平衡旅客的知情权与机场的公共秩序维护?” ,抑或是“ 跨航司信息共享的技术壁垒与法律风险,你们评估过吗?” ,进而通过这些连续的质询倒逼来自空中乘务、民航运输服务等不同专业的学生,让他们不得不突破专业壁垒进行深度的协同思考与博弈。由此,在项目复盘的那一刻,学生收获的远不止一份解决方案,更是一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解决任何复杂问题的底层思维方法论。
结束语
综合上述,教师在交通服务专业群的协同建设中推动了专业与产业间的深度耦合,这种主动回应社会需求的行动也让课堂内容获得更高层次的应用指向,更促使人才培养成果在行业转型中展现更长远的生命力,进而使产教融合从概念层面转化为实践动力,而这种价值递进也正是现代职业教育走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想.深化湖北省高职交通服务专业群产教融合研究[J].交通企业管理,2025,40(01):95-98.
[2]徐艳.浅谈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对接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思路——以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交通服务专业群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8,5(34):26-27.DOI:10.16541/j.cnki.2095-8420.2018.34.012.
本文系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民航教育科学研究课题(产教融合视域下“ 交通服务专业群” 协同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编号:3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