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村镇建设问题研究重点分析

作者

张彦飞

中共清丰县委党校 河南省濮阳市清丰县 457300

党的二十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在各地区的落实取得了一系列优质的成果,直接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在新时期的农村地区,村镇建设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如生产发展、群众生活、生态保护以及文化传承等,这就要求农村地区具备更高水平的管理能力。当前,尽管多数农村地区的相关管理部门已经能够意识到村镇建设的重要性,但是实际的工作中仍存在一部分有待改善的环节。基于此,村镇建设的相关参与主体就需要正确认知这一工作的重要意义,根据当地的发展现状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确保当地能够达成“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的总目标。

一、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村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激发村镇发展潜能

立足于乡村振兴战略开展村镇建设工作,能够有效激发当地的发展潜能。在现代化村镇建设工作的作用下,农村地区的政府部门就能够正确认知村镇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地的发展需求,再对当地的产业空间布局进行优化,如构建现代化的农产品加工园区、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产业等,以完善的基础设施吸引更多的资本,为当地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可以激发当地的消费市场潜力。建设多元化的基础设施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如超市、快递站点、养老设施等,切实带动消费升级。

(二)助力和谐社会构建

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的村镇建设也可以助力和谐社会的构建,在农村地区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村镇建设能够影响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地方治理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其中,公共服务能够为当地提供多种现代化的设施,如村镇学校提质工程、养老服务中心等,合理配置城乡各地区的资源。在地方治理方面,村镇建设能够合理规划村镇区域,并配置对应的治理力量,深化执法部门与当地群众的合作。在生活方面,则能够优化居住环境,为当地的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生活条件[1]。

(三)践行生态文明建设

以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村镇建设工作的开展,也可以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传统的村镇建设工作通常不会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最优先的事项,极易致使自然环境受到负面影响。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村镇建设工作的相关参与主体就能够全过程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在实际的工作中坚持“ 生态优先” 的原则。同时,也能够在当地的生产生活中开展清洁能源以及绿色环保生产技术的推广工作,引导当地群众自觉保护自然环境,做到在维护农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同时捍卫国家生态安全。

(四)传承地区特色文化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升村镇建设工作的质量,还可以传承地区特色文化。农村地区存在丰富且多元的文化,如农耕文化、乡土文化等。除了特色村落之外,也具备了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开展村镇建设工作,当地就能够积极开发地区特色文化资源,并采用多种方式弘扬以及传承一系列特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另外,也可以利用多个机构或制度引导当地的人民群众传承优秀的文化以及树立正向的文明风尚,如村史馆、文化广场、管理制度等,实现文化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村镇建设的改善要点

根据实际的工作现状以及调查发现,村镇建设工作仍存在多个需要改善的环节,均是尤为需要相关参与主体所注意的。第一,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部分农村地区还需要建设更多的基础设施,且应对现有的基础设施布局规划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交通、供水、网络、通信等。第二,组织管理机构。由于村镇建设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设置单一的组织管理机构难以满足管理需求,因而需要均衡配置管理机构。第三,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在原有的基础上采用更多的治理措施,保障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2]。

三、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村镇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做好公共设施建设

农村地区的政府部门应做好公共设施建设,以此提升村镇建设工作的质量。一方面,加大资源投入。对当地的公共设施分布状况进行深层次分析,明确不同区域内的公共设施需求,再投入足够的资金资源普及更多的公共设施。对于现有的公共设施,则需要根据使用状况对其进行修缮以及维护。另一方面,关注规划管理工作。立足于当地的发展现状对现有的发展规划进行调整,如人口、经济、社会等,并定期评估规划的落实效果,做到在合理配置土地资源的同时优化空间布局。

(二)完善组织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也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机制,为村镇建设提供制度机制层面上的保障。在开展这一方面的工作时,应从组织架构以及职能规划两个要素入手,明确相关参与主体在村镇建设中所需要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为了保障信息沟通的通畅性,也需要保障各参与主体做到信息共享,使全新的政策能够落实到村镇建设的各个环节。同时,关注基层民主建设工作。构建全新的选举制度以及科学的群众自治程序,以民主和谐的管理模式提升农村地区的基层民主建设能力,推动治理工作的现代化发展。

(三)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村镇建设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相关参与主体应采用多种举措保护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第一,完善政策法规。政府部门应根据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现状制定全新的保护法规,并加大执法力度。第二,构建生态补偿机制。为积极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提供激励与补偿,增强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第三,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与科研院所以及农业单位开展合作,引进绿色技术,确保各行业的生产活动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多的负面影响[3]。

(四)落实宣传教育工作

村镇建设工作的相关参与主体还需要开展专门的宣传教育活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助力产业发展。这一方面的工作应采用线上以及线下两种模式,引导当地的群众积极学习知识。开展线上宣传教育时,应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常见的社交平台为群众推送村镇建设相关的内容,使其能够意识到保护环境以及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性。实施线下宣传教育时,则需要进入各社区,通过专题讲座、集体会议、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提升宣传效果,构建全员参与村镇建设的格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着力提升村镇建设工作质量,既是“ 三农” 工作对农村地区提出的要求,也是农村地区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农村地区村镇建设工作的相关参与主体只有切实把握乡村振兴战略与村镇建设之间的关系,并对当前存在的薄弱环节进行深入剖析,才能够明确村镇建设工作的总方向。在这一过程中,就需要从公共基础设施、组织管理机制、生态发展以及宣传教育工作入手,构建全员参与的村镇建设新格局。同时,也需要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提升当地人民群众的收益,从而为城乡融合注入全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刘闯,苏薇,李星曜,等.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村镇规划[J].四川建筑,2025,45(02):12-13.

[2]王丹.乡村振兴时代下的村镇规划与建设分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08):57-59.

[3]龚清,罗田翼.乡村振兴背景下村镇建设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优化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4,(08):155-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