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

作者

蒙庆雪

重庆市南坪中学校

本文是‘’重庆市南岸区教育规划课题,年度规划一般课题‘’《课程思政视域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实践研究》(编号:2024-B-3)研究成果论文

摘要:初中历史教学中,为强化对学生历史素养的全面培养,近年来各种先进教育理念得以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培养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对于增强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对世界发展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详细探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初中历史教学;培养策略

引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初中历史教育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初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科学的历史教学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全球历史进程,培养学生认识到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国际意识与合作精神。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培养策略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寓教于乐促成长

初中历史教师在积极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拓展课外实践活动,实现寓教于乐的目标。初中历史教师应明确课外实践活动的目标导向,利用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全球视野下历史事件的理解,增强学生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认识[1]。同时,教师应注重活动的互动性,让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决策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尊重多元、寻求共识的能力。同时,教师还需构建一套与实践活动相配套的评价体系,该体系不仅关注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更重视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化程度,以此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为构建更加和谐的世界贡献力量。

例如,在“抗美援朝”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抗美援朝相关历史遗址或纪念馆,在参观过程中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勇精神与其他国家的历史事件进行对照,帮助学生理解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冲突如何影响世界格局。教师应在参观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不仅局限于中国的立场,更要意识到战争给全球带来的广泛影响,促使学生认识到国际安全与全球合作的重要性。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总结抗美援朝战争对世界历史的深远影响,并结合当代国际关系及中国外交政策,探讨如何构建更加和平、稳定的世界秩序,通过实践了解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二、紧跟时政动态步伐,融入历史教学课堂

新时期,初中历史教师实际展开教学活动中,可紧跟时政动态步伐,融入历史教学课堂,培养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教师首先应明确,时政动态是历史教学的鲜活素材,为学生理解历史发展提供现实参照,还应注重将时政动态与历史知识点有机结合,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2]。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加强对时政动态的理论解读和历史视角的剖析,确保在教学中能够准确传达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涵,为学生在初中历史学习中培养这一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例如,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当下全球能源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的实际情况,讲解工业革命如何引发了全球经济结构的深刻变革,并引导学生探讨工业化与环境变化、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在讲解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创新时,教师可以联系到现代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具体介绍如电动汽车、新能源技术等领域的突破。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当代国际社会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合作成果,如《巴黎协定》、全球能源转型的相关动态,引导学生理解现代社会如何在继承历史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绿色经济、构建低碳未来的全球性挑战与机遇。在积极进行时政动态的融入过程中,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理解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到,正如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全球经济的变革,今日世界各国亦需要共同应对环境危机,携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三、开展小组合作探究,汇聚集体智慧力量

初中历史教师在积极对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行培养过程中,教师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精心构建合作机制,促进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深刻理解。明确小组合作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协作精神及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价值相契合[3]。为确保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教师需依据学生特点进行分组,鼓励学生在小组内部分工合作,共同搜集资料、分析问题、提出见解。同时,教师需设计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探究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创造力,使学生在合作中不断深化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认识。

例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负责研究一个国家或势力在战争中的角色与动机,分析其在战争中的行为及对全球政治格局的影响。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背景、战争的主要原因、重要事件及各国的参与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可提供相关历史资料并要求每组学生从不同国家的视角进行研究,学生需要收集有关战争中的各方政治策略、经济资源的动员、军队的部署等信息。教师在过程中扮演指导者角色,帮助学生明确任务要求,并提供历史背景的补充说明,确保学生能够围绕全球视野进行深入思考,从而不仅帮助学生在合作中获得知识,还促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世界历史事件的多重因素和复杂性。在这种合作探究模式下,学生能够增强批判性思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在讨论中理解全球事件对各国和全球发展的深远影响,从而更好地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与世界各国合作的重要性。

结语:综上所述,初中历史教学中积极开展拓展课外实践活动、紧跟时政动态步伐、开展小组合作探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全球视野,逐渐培养学生的国际责任感,认识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刘丽萍. 新课标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研究[J]. 互动软件,2022(6):3179-3180.

[2] 刘新宇. 中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责任意识"能力培养策略探究——以统编初中历史九年级下册《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为例[J]. 历史教学问题,2022(5):131-137.

[3] 钱噙香. 时空联系视域下初中历史国际视野的培育策略[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4,9(1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