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英语“听课磨课”教研的有效策略

作者

贺绍萍

贵州省兴义市普安县盘水街道窝沿中学561507

摘要:“听课磨课”教研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当前初中英语“听课磨课”教研存在形式化、表层化等问题。本文分析了初中英语“听课磨课”教研存在的普遍现状,探讨了建立跨学科听评课磨课教研机制和构建多维度“听课磨课”评价体系的策略。通过聚焦合作、共研共进,激活教师、赋能发展,促进初中英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推动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关键词:“听课磨课”;教研策略;教师发展

引言: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听课磨课”作为一种重要的校本教研形式,被广泛运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然而当前初中英语“听课磨课”教研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教研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探索和构建更加科学、有效、富有活力的“听课磨课”教研策略,以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当前初中英语“听课磨课”教研的普遍现状

初中英语“听课磨课”教研在实践中表现出诸多问题。第一,听课观察往往聚焦于教师表层行为表现,忽视了教学背后的设计理念与学生学习过程。许多教师在听课过程中仅关注教师的教态仪表、语言表达等外在因素,而对教学目标设定、教学方法选择、活动设计逻辑等内在要素关注不够。第二,评课讨论常常止步于肯定优点、指出不足的简单评判层面,缺乏对教学问题深层原因剖析与探究。评课者习惯于以个人经验和感受为依据发表意见,评议内容零散且主观,难以形成具有建设性的专业对话。第三,磨课过程机械重复,忽视了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创新性。教师往往将磨课理解为反复试教、修改教案,过分追求课堂效果的完美呈现,却忽略了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和课堂的动态生成。

另外“听课磨课”教研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很多学校将其作为应付检查的形式性工作,缺少长期规划和深入探究。教研活动主题零散、目标模糊,缺乏围绕特定教学问题持续探究的机制,难以形成系统性认识。教师参与“听课磨课”的内在动力不足,部分教师将其视为额外负担而消极应付。教研活动中缺乏必要的专业引领,一线教师和教研员的角色定位模糊,专业指导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同时教研成果转化机制薄弱,优秀课例、经验总结等缺乏系统整理和推广,导致教研效益有限。这种形式化、程序化的教研模式,难以触及教学的核心本质,教研活动成为例行公事,教师参与热情不高,专业成长缓慢。

二、建立跨学科听评课磨课教研机制

初中英语教学与其他学科存在密切关联,建立跨学科听评课磨课教研机制能够打破学科间壁垒,促进教学智慧生成。这种机制强调不同学科教师在教研活动中相互观摩、评议和磨砺,通过多元视角审视英语课堂教学,发现问题、改进方法。跨学科团队应包含英语教师、艺术科教师、科学科教师等,形成异质性专业共同体。在听课观察阶段,艺术科教师从审美角度分析板书设计、课件制作等视觉呈现效果;科学科教师从逻辑思维视角评判语法讲解、阅读教学中推理过程;语文教师则关注英语课堂中语言表达准确性与文本解读深度。评课环节采用结构化对话模式,英语教师阐述教学设计意图,其他学科教师依据各自专业特长提出改进建议,通过思维碰撞实现教学理念更新与方法创新。跨学科教研还需建立制度化保障机制,设置专门研讨时间,制定联合教研计划,明确各方职责分工,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教研生态。通过构建学科互动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间教学理念、方法与经验的交流融合,推动英语教学向综合性、创新性方向发展。

以仁爱版七年级上册Unit3 Our Colorful School Life教学为例,英语教师在设计词汇教学时,邀请美术、音乐、体育教师共同参与磨课。在第一次试教后,美术教师指出课件中学校设施图片色彩搭配单调,建议采用更鲜明对比色突出重点词汇;音乐教师提议将相关词汇编入节奏感强烈音乐节奏中,增强学生记忆效果;体育教师建议设计“学校导游”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带领外宾参观学校,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目标语言。经过三轮跨学科团队集体磨课,最终形成以视觉、听觉、动觉多感官刺激为特征的词汇教学方案,课堂呈现时学生参与度显著提升,词汇掌握更加牢固。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构建多维度“听课磨课”评价体系

构建科学、全面、发展性多维度评价体系,是提升“听课磨课”教研效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关键策略。此体系应包括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估与定性分析相融合、自评互评与专家点评相协同三个基本原则。在评价维度上,涵盖教学准备、课堂实施、反思总结三大版块;教学准备包含目标设定科学性、资源选用合理性、活动设计层次性等指标;课堂实施关注师生互动有效性、教学调控灵活性、技术运用适切性等要素;反思总结则聚焦问题诊断准确性、改进策略创新性、经验提炼深刻性等层面。评价方式采用量表记录、文本分析、案例探究等多元手段,既有量化分数又有质性描述,避免单一评价导致片面判断。通过建构这一体系,使教师获得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发展反馈,激发内在成长动力。

以仁爱版八年级下册Unit8 Our Clothes教学为例,某教师在进行设计“世界各地的传统服装”磨课时,依据多维度评价体系进行全程跟踪评估。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服饰文化交流”主题任务,评价组肯定其跨文化意识培养目标清晰,但指出文本材料选择难度梯度不够明显;课堂实施过程中教师采用拼图阅读策略开展合作阅读,评价组运用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学生参与度、互动质量等数据,发现小组分工规则设置有待优化;课后反思环节,教师录制微型课说课视频,深入剖析教学决策依据,评价组从理论运用、实践创新等角度给予中肯评价,并建议参加市级课例探究项目。通过为期三个月持续跟进评价,该教师专业素养显著提升,充分体现多维度评价体系对教师发展促进作用。

结论:初中英语“听课磨课”教研需要突破形式化、表层化的局限,通过建立跨学科教研机制和多维度评价体系,实现教研活动的深度转型。跨学科协同教研能够拓展教师专业视野,丰富课堂观察视角,促进学科融合创新;多维度评价体系则能够激发教师内驱力,保障教研活动的持续深入。只有将“听课磨课”教研置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工程中考量,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学改进、提升课堂品质的作用,推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 丁义.以一次磨课经历谈初中英语听说课策略[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3(6):6.

[2] 刘耘.中学英语教研一体化的思考与实践[J].人民教育, 2022(24):68-68.

[3] 沈荣.好课是"磨"出来的——英语教研活动心得[J].成才之路, 2012, 000(016):5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