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金塔公路段盐渍土路基处治技术研究

作者

李瑞斌

甘肃省酒泉公路事业中心金塔公路段 甘肃酒泉 735211

作者简介:姓名:李瑞斌 出生年月:1981.06.22 民族:汉 性别:男 籍贯:内蒙古清水河县 学历:本科 职称:副高级工程师

摘要:本文聚焦金塔公路段盐渍土路基处治难题,深入剖析原路基状况及病害成因,详细阐述采用的换填法、设置隔离层、化学改良法等综合处治方案,以及具体施工过程和处治效果。研究表明,这些处治措施有效解决了盐渍土路基病害,提升了路基稳定性,为西北干旱区盐渍土路基治理提供技术范式。

关键词:金塔公路;盐渍土路基;处治方案

一、引言

盐渍土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金塔公路段所在区域受其影响,路基稳定性和耐久性面临严峻挑战。频发的路基病害不仅增加养护成本,还对交通安全构成威胁。因此,研究金塔公路段盐渍土路基处治技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工程概况

项目背景

金塔公路段管养S301线是九条岭至瓜州(嘉峪关至花海段)公路,也是连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重要干线,2015年建成后承担日均3000辆次交通负荷。2018年冬季金塔公路段巡查发现S301线出现连续波浪形变形,经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检测(报告编号:GSGH-2018-097),确认为硫酸盐渍土引发的盐胀-冻胀耦合病害。该路段在2019年被列入交通运输部公路病害整治示范工程。

三、原路基状况

(一)地质条件

金塔公路段管养S301线地处河西走廊西北端,地质构造复杂。该区域盐渍土主要为硫酸盐渍土和氯盐渍土。经现场钻探与室内土工试验,获取如下数据:路基 0 - 3m 深度范围内,土壤平均含盐量达 6.5%,其中硫酸盐占总盐量约 40%,氯盐约占 35%。土壤颗粒以粉粒和黏粒为主,粉粒含量在 50% - 60%,黏粒含量为 20% - 30%,致使土壤亲水性和可塑性较强。这些盐分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会发生物理化学变化,对路基的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

(二)路基病害表现

1.路基沉陷:长期受车辆荷载与自然因素作用,部分路段路基出现显著沉陷。测量显示,沉陷集中于行车道,最大沉陷深度达 25cm。沉陷致使路面平整度大幅下降,车辆行驶颠簸,严重影响行车舒适性与安全性。检测沉陷路段路面结构层发现,基层和底基层有不同程度破坏,部分基层材料松散,丧失承载能力。

2.路基翻浆:春融期是路基翻浆高发时段。冬季地下水位上升,水分在路基积聚,春季气温回升,盐分溶解,路基土强度骤降。此时,车辆荷载作用下,路基土呈稀软状态,泥浆从路面缝隙挤出,形成翻浆现象。翻浆路段约占调查路段的 10%,严重破坏路面结构,降低抗滑性能,增加交通事故风险。

3.路基开裂:路基裂缝以横向为主,伴有部分纵向裂缝。横向裂缝长度通常在 5 - 9m,宽度 0.5 - 5cm。裂缝贯穿路基路面结构层,使雨水易渗入路基内部,加剧病害发展。分析裂缝周边土体发现,盐分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区域,表明盐分结晶与溶解循环是路基开裂的重要诱因。

路面拥包:在金塔公路段管养部分区域,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拥包现象。拥包主要呈现为局部路面向上隆起,形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隆起高度一般在 3 - 10cm 不等。拥包的存在严重影响路面平整度,车辆行驶至该区域时会产生明显颠簸,降低行车舒适性,同时对车辆的行驶稳定性造成威胁,增加了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经调查分析,盐渍土中盐分的迁移和积聚导致路基土的不均匀膨胀,是引发路面拥包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车辆荷载的反复作用以及路面结构层在盐分侵蚀下强度下降,使得路面局部区域抵抗变形能力减弱,进一步促使了拥包的形成 。

(三)病害成因分析

1.盐分影响:盐渍土中易溶盐随温度和湿度变化发生物理化学变化。低温时,硫酸盐结晶膨胀,体积可增大 2 - 3 倍,对土体产生膨胀压力;高温时,盐分溶解,土体收缩。这种反复胀缩破坏土体结构,降低强度。同时,盐分改变土体颗粒间作用力,降低抗剪强度,增加路基变形风险。

2.水分作用:该地区受上游水库季节性排洪影响,路基两侧低洼处常出现积水现象,易对路基造成水蚀。因而毛细水上升作用强烈,携带盐分向路基上部迁移。一方面,水分增加使土体含水量超最佳值,降低抗剪强度;另一方面,为盐分溶解和迁移创造条件,加速路基病害发展。此外,降雨和地表径流加剧路基土水分含量变化,进一步破坏路基稳定性。

3.气候因素:金塔地区属寒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昼夜和年温差大。昼夜温差可达 15 - 20℃,年温差在 30 - 40℃。这种气候致使盐渍土盐分频繁结晶和溶解。冬季低温,盐分结晶,土体膨胀;夏季高温,盐分溶解,土体收缩。长期胀缩循环对路基结构造成疲劳破坏,最终引发路基病害。

四、处治方案设计

(一)换填法

1.适用范围确定:针对路基病害严重且盐渍土深度较浅(一般小于 1.5m)的路段,采用换填法。经详细勘察分析病害区域,确定换填范围和深度。考虑病害扩散,将换填区域向周边扩大 50 - 100cm。

2.换填材料选择:选用优质非盐渍土作为换填材料,要求颗粒组成良好,液限小于 28%,塑限指数在 12 - 18,且不含腐殖质等有害物质。在当地料场筛选采购,并严格检测每批材料质量,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3.换填深度计算:依据路基病害程度和盐渍土分布,通过力学计算与工程经验确定换填深度。一般为盐渍土深度加 30 - 50cm 安全余量。如某病害路段盐渍土深度 1.2m,经计算换填深度为 1.5m。

(二)设置隔离层

1.隔离层材料选择:采用复合土工膜,由土工织物和土工膜复合而成,具备良好防水、抗穿刺和耐久性。土工膜厚度 1.5mm,断裂拉伸强度不小于 18kN/m,撕破强度不小于 0.6kN;土工织物为聚酯长丝针刺无纺土工布,单位面积质量不小于 300g/m²,垂直渗透系数为 1×10⁻¹ - 1×10⁻³cm/s。

2.铺设位置确定:根据地下水位和盐渍土分布确定铺设位置。地下水位高时,铺设在路基底部阻断毛细水上升;盐渍土集中在路基上部时,铺设在相应深度防止盐分上移。如地下水位埋深 2m 路段,将隔离层铺设在距路基顶面 1m 处。

3.铺设工艺设计:铺设前平整压实基层,确保表面无尖锐物。土工膜平行于道路中心线铺设,保持平整无褶皱,搭接宽度不小于 30cm,采用热焊接法拼接。焊接时严格控制温度和速度,保证焊缝质量。焊接后用充气法检测,充气压力 0.25MPa,稳压不少于 5min,压力无明显下降则焊缝合格。

(三)化学改良法

1.固化剂选择:选用 Ⅲ 级以上钙质石灰和 32.5 级普通硅酸盐水泥作为固化剂。通过室内试验确定最佳掺量,当石灰掺量 6% - 8%,水泥掺量 4% - 6% 时,改良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水稳定性最佳。

2.改良范围确定:对于盐渍土深度大且无法全部换填的区域,采用化学改良法。依据地质勘察和路基病害确定改良范围,一般改良深度为盐渍土深度减去换填深度(若有),改良宽度为路基两侧各增加 50 - 100cm。如某路段盐渍土深度 3m,换填 1m,则化学改良深度为 2m。

3.改良效果预测:建立化学改良土力学模型,结合室内试验数据预测改良效果。结果显示,改良后盐渍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可提高 2 - 3 倍,水稳定性增强,能满足路基承载要求。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改良后路基在长期荷载和自然因素下的变形,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五、施工过程

(一)施工准备

1.地质勘察复查:施工前详细复查施工区域地质,利用地质雷达、静力触探等手段,明确盐渍土分布、深度、含盐量等参数,为细化施工方案提供依据。

2.材料准备:按设计准备充足换填材料、复合土工膜、固化剂等,严格检验每批材料质量,建立进场台账,记录产地、规格、数量、检验结果等信息。

3.人员培训:组织施工人员进行技术交底和安全培训,技术交底涵盖施工工艺、质量控制、注意事项等;安全培训包括施工现场安全规程、防护措施、应急救援知识,提高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安全意识。

4.机械设备调试:准备挖掘机、装载机、压路机、土工膜焊接机、路拌机等施工设备,施工前全面调试维护,确保设备性能良好,建立设备档案记录维修保养和使用情况。

(二)施工流程

原路面铣刨 → 冷再生混合料拌和 → 摊铺整平 → 碾压成型 → 土工膜铺设 → 消胀槽开挖回填 → 路肩及边沟修复

(三)换填施工

1.盐渍土挖除:用挖掘机按设计深度和范围挖除盐渍土,控制挖深避免超挖或欠挖。采用分层分段开挖,每层不超 30cm,每段 20 - 30m,及时将挖除土运至指定地点处理,不得随意堆放。

2.基底处理:挖除后平整压实基底,用平地机使平整度误差控制在 ±2cm 内,压路机碾压至压实度达 95% 以上。基底有软弱土层时,采用换填碎石或灰土加固。

3.换填材料填筑:分层填筑换填材料,每层 20 - 25cm。装载机运料,推土机和平地机摊铺平整,控制含水量接近最佳值。含水量过高晾晒或掺石灰调整,过低洒水湿润。

4.碾压成型:用振动压路机按先轻后重、先慢后快、由边缘向中间原则碾压。初压静压 1 - 2 遍,速度 1.5 - 2km/h;复压振动碾压 3 - 4 遍,速度 2 - 3km/h;终压静压 1 - 2 遍消除轮迹。及时检测压实度,确保符合设计要求。

(四)隔离层施工

1.基层清理:铺设复合土工膜前,人工配合机械彻底清理基层,清除杂物、浮土和尖锐物,确保基层平整干净。

2.土工膜铺设:按设计方向和搭接宽度铺设土工膜,保持平整无褶皱,避免损坏。发现破损及时修补或更换。

3.焊接拼接:用热焊接法焊接土工膜搭接缝,焊接前调试设备,控制温度和速度。焊接后外观检查焊缝,应光滑平整无漏焊、虚焊。

4.质量检查:用充气法检测焊缝质量,密封两端充气至规定压力,观察压力变化,规定时间内无明显下降则焊缝合格。不合格焊缝及时补焊。

(五)化学改良施工

1.固化剂撒布:按设计掺量用装载机均匀撒布固化剂,采用方格网法确保撒布均匀。将施工区域划方格,按面积和掺量计算每个方格用量,准确撒布。

2.拌和作业:用路拌机充分拌和盐渍土和固化剂,确保拌和深度达到设计要求,安排专人观察调整拌和参数,拌和 3 - 4 遍至土体颜色均匀无花白料。

3.含水量调整:检测拌和后改良土含水量,高于最佳值晾晒或掺干土调整,低于最佳值洒水湿润,调整后再次拌和确保含水量均匀。

4.碾压成型:振动压路机按与换填材料相同碾压工艺碾压改良土,及时检测压实度和无侧限抗压强度,确保质量符合设计要求。碾压后 7 - 14 天内洒水保湿养护,养护期避免车辆通行。

六、处治效果

(一)路基稳定性提升

通过长期沉降观测和弯沉检测,处治后路基稳定性显著提升。处治后一年内,路基最大沉降量控制在 8mm 内,远小于设计允许值。弯沉检测显示,路基弯沉值平均降低 40% 以上,满足设计要求。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表明,路基应力分布更均匀,承载能力明显增强。

(二)病害消除

处治后,路基沉陷、翻浆和开裂等病害有效消除。路面平整度大幅改善,国际平整度指数(IRI)从处治前的 4.5m/km 降至 2.0m/km 以下,车辆行驶舒适性显著提高。现场检查未发现新病害,处治效果良好。取芯检测显示,路基结构层完整,材料性能良好,无盐渍土病害特征。

(三)长期性能评估

建立长期监测系统评估处治后路基长期性能,监测内容包括路基沉降、含水量、盐分含量、路面平整度等。监测数据表明,处治后三年内,路基各项指标保持稳定,未出现明显恶化趋势,如路基含水量稳定在最佳范围,盐分含量无回升,表明处治方案有效保证路基长期稳定性,延长公路使用寿命。

七、结论

通过采用换填法、设置隔离层和化学改良法等综合措施,有效解决了金塔公路段盐渍土路基病害,显著提升路基稳定性。施工过程严格控制工艺和质量,确保处治措施有效实施。处治效果评估表明工程达到预期目标,为西部地区类似盐渍土路基处治提供宝贵经验。未来公路建设和养护中,应重视盐渍土路基特殊性,采用科学合理技术方案,保障公路安全畅通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周晓东. 干旱区盐渍土路基盐胀机理及防治技术研究[D]. 兰州: 兰州交通大学, 2019: 45-62.

甘肃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金塔公路K25+300-K32+800段路基病害检测报告[R]. 兰州: GSTR-2020-046, 2020.

李明, 张伟, 陈刚. 氯盐渍土毛细水上升规律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20, 42(3): 521-52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 D30-2015[S].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15: 42-45.

养护工程系列报道丨管理篇【六】强化强国项目建设,谱写养护发展新篇章_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EB/OL].

试点” 带动助力交通强国建设向 “新” 提质_酒泉公路事业发展中心 [EB/O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