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路面施工工艺优化与质量提升策略探讨
徐野青
辽宁省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 沈阳110022)
摘要:伴随交通事业蓬勃发展,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直接关乎道路寿命、行车安全与舒适体验。本文深度剖析施工中面临的原材料、工艺、设备等多方面问题,针对性提出涵盖材料管控、工艺规范、设备更新等全面优化方案,并明确实施要点、责任分工及量化目标,旨在提升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夯实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根基。
关键词:沥青路面;施工工艺;质量提升;优化策略
一、引言
沥青路面以其平整表面、舒适行车感受及较短施工周期,在现代交通网络中广泛铺设。城市化加速、交通流量攀升,对其质量与耐久性要求愈发严苛。高质量沥青路面能保障交通安全、降低事故风险、减少车辆损耗,提升交通运输效能。然而,实际施工受多重因素干扰,致使质量良莠不齐,亟待优化施工工艺、提升质量。
二、沥青路面施工中面临的问题
2.1 原材料质量不达标
沥青混合料作为沥青路面的核心构成,其质量优劣直接决定路面性能。部分施工单位采购渠道杂乱,过度压缩成本,选用低价劣质原材料。如劣质沥青针入度、软化点等关键指标不符标准,导致混合料粘结性能欠佳,易出现开裂、松散现象。集料若强度不足、粒径级配异常、含泥量过高,会削弱混合料稳定性与耐久性,降低路面承载能力。
2.2 施工工艺不规范
施工工艺规范性是沥青路面质量的关键。摊铺时,温度把控不当易出问题:温度过高加速沥青老化,降低粘结性;温度过低使混合料和易性变差,摊铺不均且易离析。压实环节,压实遍数不够、机械选型或顺序有误,致使路面密实度不达标,强度与抗变形能力下降。
2.3 施工设备老旧
部分施工单位为节省开支,长期沿用老旧设备。老旧摊铺机摊铺精度低,难以精准控制厚度与平整度,致使路面平整度超标,影响行车舒适度。老旧搅拌设备计量误差大,难以确保混合料配合比精准,进而影响质量。而且,老旧设备维修保养成本高、故障频发,既降低施工效率,又增加施工成本。
2.4 气候因素影响
气候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影响显著。高温时,混合料温度散失快,难以实现最佳压实效果,易出现压实不足;高温还会使沥青软化,导致路面在车辆荷载下产生推移、拥包。
2.5 养护管理不到位
沥青路面施工完成后,养护管理至关重要。但诸多施工单位重视不足,缺乏系统养护规划。养护初期未及时封闭交通,车辆过早通行磨损路面。日常养护对裂缝、坑槽等小病害未能及时处理,致使病害扩大,影响整体质量。养护人员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对养护技术和规范掌握有限,无法有效开展养护工作,缩短路面使用寿命。
三、沥青路面施工工艺优化方案
3.1 材料采购与质量控制
施工单位应依据工程设计,制定严格原材料采购标准,明确沥青、集料、矿粉等各项技术指标与质量要求。积极与信誉良好、实力雄厚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定期考察其生产与质量控制体系,签订合同时明确质量责任与违约条款。设立专业检测实验室,配备专业人员与先进设备,对每批进场原材料进行全面检测,合格方可使用,不合格坚决退场,并记录供应商信息用于后续评估。
3.2 施工工艺标准化
结合工程实际与相关规范,制定覆盖沥青路面施工各环节的标准化工艺,明确混合料搅拌、运输、摊铺、压实及接缝处理等操作流程、技术参数与质量要求。施工前,技术负责人组织全体施工人员开展技术交底,讲解施工工艺标准、质量要点与安全事项。
3.3 设备更新与技术提升
建立设备定期维护保养制度,按说明书要求对设备进行日常保养与定期检修,及时更换磨损零部件。对老旧、性能差的设备,有计划地更新,引进智能摊铺机、自动化搅拌设备、高精度压路机等。关注行业技术动态,引入 3D 智能摊铺、智能压实等先进技术,并组织操作人员进行专项培训,邀请专业人员授课,使其掌握设备操作与新技术应用要点。
3.4 气候适应性施工
与气象部门密切协作,提前获取精准气象预报,合理安排施工计划,避开恶劣天气。高温时,采取洒水降温、调整施工时间、车辆加盖保温、添加降温剂等措施;低温时,对沥青和集料加热、预热设备、采用双层摊铺保温技术;湿度大时,烘干基层和集料,加强排水,避免水损害。
3.5 养护管理的完善
施工完成后及时制定科学养护方案,明确养护周期、内容、措施及人员设备配备。对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升其技术水平与质量意识。
四、具体实施步骤与责任分配
4.1 材料采购流程
项目经理牵头成立采购小组,负责制定采购计划、开展市场调研、筛选供应商并签订合同。采购小组依据工程设计和规范制定采购标准,经项目技术负责人审核批准后执行。
4.2 施工工艺培训
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内容、时间、方式及人员。按计划组织施工人员培训,采用集中授课、现场演示、操作练习相结合的方式。培训结束后,以理论考试和实际操作考核施工人员,合格者上岗,不合格者补考或重新培训,项目技术负责人跟踪评估培训效果。
4.3 设备管理制度
项目设备管理部门建立设备台账,记录设备详细信息并定期更新维护。按设备说明书制定维护保养计划,明确责任人。设备管理部门根据施工需求和设备状况提出更新引进计划,经项目经理审核后报上级审批,实施中负责选型、采购、安装调试及操作人员培训。
4.4 气候监测与调整
项目设立气候监测小组,与气象部门联系获取信息,建立气象记录台账,施工现场设气象监测设备。项目经理根据气象和现场情况组织调整施工计划,针对极端气候制定应急措施,成立应急抢险小组,配备应急物资设备。
4.5 养护计划的落实
养护方案中明确每项养护工作责任人,责任人负责养护路段的组织实施、质量检查和记录填写。
五、量化目标与数据支持
5.1 材料合格率
通过严格采购管理与检测,确保原材料合格率超 95%。每次检测后详细记录结果,按材料种类和供应商分类统计分析,建立完善的原材料质量档案。
5.2 施工质量指标
设定路面压实度达 98% 以上,采用核子密度仪精准检测并详细记录数据。平整度标准差控制在 1.2mm 以内,利用平整度仪定期检测,绘制平整度变化曲线,为施工工艺调整提供直观、准确的数据依据。
5.3 设备更新成效
新设备投入使用后,施工效率提升 30% 以上。对比设备更新前后施工进度数据,精确统计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程量,如搅拌设备更新后每小时混合料产量增加量、摊铺机更新后每日摊铺长度提升量等,以量化数据彰显设备更新对施工效率的显著提升作用。
5.4 养护成本与病害率
通过完善养护管理,在 5 年内将养护成本降低 20%。每年详细统计养护费用,对比分析费用变化趋势。
六、结论
沥青路面施工质量对交通系统稳定运行与社会经济效益影响深远。本文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全面优化策略,明确各环节实施要点、责任分工及量化目标。在实际工程中,严格执行协同优化措施,可显著提升路面性能与耐久性,减少病害,延长使用寿命,为交通事业提供坚实的基础设施保障。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与实践经验持续积累,沥青路面施工工艺将不断优化,有力推动交通事业蓬勃发展。
七、参考文献
[1] 张洪亮,李立峰。现代沥青路面施工材料质量控制要点 [J]. 道路工程技术前沿,2022,35 (5):45 - 52.
[2] 王瑞峰,赵文斌。新型施工工艺在沥青路面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J]. 交通建设与管理,2023,28 (3):78 - 85.
[3] 孙浩宇,周明辉。气候适应性技术对沥青路面施工质量的影响分析 [J]. 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2024,41 (2):66 - 73.
作者简介:
徐野青,1989年4月19日出生,男,汉族,籍贯:吉林大安,学历:本科,研究方向:道路桥梁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