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体系构建

作者

马依拉·买买提

乌鲁木齐市第二十六小学  830000

引言:

核心素养是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学生所必备的品格与关键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是德育的重要载体,更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意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的基础课程。评价作为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方向和内容对课程目标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基于核心素养的理念重构评价体系,既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战略选择。

一、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的内涵与价值重构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评价不仅关注学生是否掌握知识,更强调他们能否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与素养,并在真实情境中加以应用。因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应从原有的“考察学生掌握了哪些知识”转向“学生具备了哪些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素养”,具体包括道德认知的深度、法律意识的觉醒、责任感的养成、合作与沟通能力的提高以及在具体社会情境中做出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这种评价观的转变,不是简单地替换评价方式,而是对教育本质的回归,是对儿童全面发展的尊重和引导。其核心在于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发展过程和成长潜能,从而促进学生在“知情意行”各维度的整合发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立德树人。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现有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剖析

在实践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仍普遍存在以纸笔测试为主、重知识灌输、轻行为引导、忽视情感体验的现象,导致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脱节。首先,评价维度单一,大多数学校将评价聚焦于课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忽略了学生道德情感、法治意识等非认知性成果的评估;其次,评价形式僵化,仍以期末考试、问答题、选择题等静态测试为主,缺乏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合作活动参与、道德实践能力等多元数据的整合;再者,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应用机制不完善,往往停留在分数层面,缺乏个性化发展指导和德育矫正功能,无法形成促进学生成长的良性循环。最后,教师在实施过程中评价能力不足,对核心素养评价理念理解不深、操作不清,缺乏系统的培训和实践指导,严重影响了评价体系的有效落实。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内容重构路径

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评价内容体系,应以国家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育人目标为依据,将学生发展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初步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核心。评价内容应涵盖道德认知(包括规则意识、是非判断能力等)、道德情感(如同理心、责任感)、道德行为(如守纪守法、助人为乐)、法治意识(如权利义务意识、程序正义观)及公民素养(如参与意识、合作精神)等五大维度。这些维度应贯穿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通过学习任务、课堂表现、社会实践、同伴合作、家庭反馈等方式全方位采集信息,构成动态发展的素养画像,突出过程性与发展性的评价取向,使评价真正成为激励学生成长与改进教学的重要工具。

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多元评价方法的融合运用策略

在方法设计上,应突破以往单一评价方式的局限,构建“形成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 + 发展性评价”相融合的多元化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强调教学过程中的观察、反馈与调控,可通过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观察记录等方式实现;终结性评价则可采用项目作业、主题展示、综合任务等替代传统试卷,重在考察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持续进步与潜能发展,可设计成长档案袋、个性化发展报告、师生对话记录等形式,增强评价的激励作用。此外,还应积极引入情境模拟、角色扮演、行为观察等实践性、体验性手段,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评”,提高其内在道德认同感与法治实践能力。在具体实施中,还需依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发展阶段,灵活选择评价工具和策略,保障评价的科学性、有效性与可操作性。

五、课程评价体系实施机制与保障条件的系统构建

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不仅是内容和方法的问题,更需要制度设计与实践保障的配套支撑。首先应加强师资专业能力培训,提升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评价方法的掌握与操作水平的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组织多层次、多形式的专业培训和研讨活动,为教师搭建经验交流和共同成长平台。其次,要在学校层面建立以学生发展为导向的评价制度,制定清晰、可操作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并在日常教学中逐步落实。再次,应强化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机制,将评价结果与个体发展指导、家校沟通、教育资源配置等环节有效衔接,真正实现“评促教、评促学、评促改”的功能。同时,借助信息化手段建设学生素养成长电子档案系统,实现评价数据的记录、分析与跟踪,为精准施教提供数据支持。最后,应建立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格局,鼓励家长、同伴、社区等多元力量共同参与学生成长评价,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良性互动。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评价体系构建,是对传统评价理念与实践的深度变革,旨在实现由“以知识为中心”向“以素养为导向”的转型,真正落实课程育人目标。在未来的发展中,需持续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完善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推动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评价文化,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参考文献:

[1] 贾兰飞 .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路径探析 [J]. 成才 ,2024,(S1):14-16.

[2] 姜春艳 . 偏远地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实践探究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4 数字化教育教学交流会论文集(下). 西藏阿里地区噶尔县昆莎乡小学 ;,2024:186-188.DOI:10.26914/c.cnkihy.2024.074456.

[3] 朱莉. 从“课程资源”到“儿童经验”的微社会课堂层级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实施新样态 [J]. 生活教育 ,2024,(36):9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