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留学生人称代词“人家”语义偏误分析

作者

曾憶

西南财经大学 四川省 611130

摘要: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基础,深入分析了留学生使用人称代词“人家”时的语义偏误。研究发现了错用、遗漏和乱序等主要偏误类型,并探讨了其产生原因。针对这些偏误,提出了对比教学、提升教学素质和优化教学策略等对策。本研究对于提高留学生汉语水平、改善对外汉语教学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人家;语义;偏误分析;HSK语料库

引言

偏误分析对二语习得研究至关重要,它聚焦学习者语言错误及其成因,助力教师优化教学策略。现代汉语“人家”含义多样,教学需因材施教。本研究通过偏误分析,探究“人家”习得中的常见错误、教学对策及偏误根源。

一、文献综述

在“人家”一词的研究中,语义方面,赵元任(1979)等学者指出其可指代“我(们)以外的人”,并可用于自称的婉转表达,朱德熙(1982)进一步阐释了其可带名词性同位语的特性,吕叔湘(1999)则梳理了“人家”以家和人为主体的两大意义发展。指称方面,张伯江、方梅(1996)从指示、区别、替代三维度分析其指代词用法,崔希亮(2000)和邢福义(2002)则分别将其归为第一人称兼第三人称代词及旁称代词,强调其他称功能。语用功能方面,王力(1982)注意到“人家”常带感情色彩,用于俏皮表达,而刘珊珊(2016)则基于语料库研究了其语用移情与离情现象。

二、偏误分析的定义

科德将学习者所犯的错误分为失误和偏误两种。偏误是指由于目的语掌握不好而产生的一种规律性错误,它偏离了目的语的轨道,反映了说话者的语言能力和水准。偏误分析是对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所产生的偏误进行系统的分析,研究其来源,揭示学习者的中介语体系,从而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与规律。

三、“人家”的语义分析

《汉语大词典》中,“人家”一词有九条释义,其中作名词的释义有:他人之家、民家、住户、家庭、家业、未婚前的夫家;作人称代词的释义有:别人、他人、对人称自己(与名词连用表身份)。在交际性场合中,作名词的“人家”较少见,而人称代词的“人家”更为常用。留学生更倾向于使用“人家”表示“别人、他人”和“对他人称自己”的代词意思,以及表示“住户、家庭”的名词意思。

四、“人家”语义的偏误分析

本文通过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资料收集,共检索到375条与“人家”相关的语料。通过鉴别偏误,发现有78个语料存在偏误,主要表现为错用、遗漏和乱序三种类型。

1.错用:

留学生常将“人家”错用为“人们”、“大家”、“他”等词。例如:

“*人家应该重视家里人之间的关系。”(应该用“人们”)/日本学生

“*这问题很难解决的,所以一直到现在人家还没找到明确的答案。”(应该用“人们”)/日本学生

“*从出生以前我们是听音乐的,所以我觉得人家不能接受一个完全没有声音的环境。”(应该用“大家”)/日本学生

这些偏误表明,留学生未能准确理解“人家”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用法,而是根据自己的母语习惯或简单理解进行了错误替换。

2.遗漏:

由于对“人家”的使用规则和词汇意义理解不足,留学生可能会遗漏一些语言成分,导致表达不准确。例如:

“*由于当时只有三户家,所以叫做‘三家子’。”(应该是三户“人家”)

在此例中,留学生遗漏了“家”,导致表达意思不完整。这反映了留学生对“人家”作为名词时指代“家庭、住户”的理解不足。

3.乱序:

留学生在使用“人家”时,有时会将其置于不恰当的语序中,导致表达混乱。例如:

“*安乐死是为了解脱死者和人家的痛苦。”(应该是“死者和家人”)

在此例中,留学生错误地将“人家”用于指代与死者关系密切的家人,而正确的表达应该是“家人”。这种偏误可能是由于对“人家”的使用规则和词汇意义理解不足造成的。

五、偏误产生的原因

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学习策略和方法上的不足,如留学生未充分对比近义词异同导致混用,以及倾向于使用简单熟悉的词汇而忽视正确用法;心理、生理因素的影响,如学习动力、习惯、年龄、性格及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压力;以及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不当,若教材脱离学生实际需求或教学方法缺乏吸引力,均会削弱学习效果,因此不断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至关重要。

六、教学对策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人家”与其他泛指人称代词(如“大家”、“人们”)的异同,并结合具体语境讲授,以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和运用“人家”。同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深入了解这些代词的区别,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授,特别针对母语为日语、韩语等易产生偏误的留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克服母语负迁移。此外,优化教材内容,确保其贴近学生需求,融合实用性与趣味性,通过创设相关语境和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一步促进学生对“人家”一词的理解和运用。

七、小结

通过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使用“人家”的偏误分析,本研究发现了错用、遗漏和乱序等主要偏误类型。这些偏误的产生与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心理生理因素以及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关。针对这些偏误,本研究提出了对比教学、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和优化教材内容等对策。通过实施这些对策,有望帮助留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人家”一词,提高他们的汉语水平。

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母语背景的留学生在使用“人家”时的偏误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更具体的教学策略来帮助他们克服这些偏误。同时,也可以关注其他易产生偏误的汉语词汇和语法点,为对外汉语教学提供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张博.学术汉语词汇的主要特点及教学策略[J].世界汉语教学,2022,36(04):517-530.

[2]陈香.来华研究生学术汉语课程构建与实践——以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汉语学术课程为例[J].现代语文,2020,(03):116-120.

[3]李海燕,张文贤,辛平.本科留学生学术汉语写作课需求调查与课程建设——以北京大学本科留学生学术汉语写作通选课为例[J].国际汉语教育(中英文),2020,5(01):51-60.

[4]宋乐乐.基于需求分析的学术汉语教材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5]单韵鸣,安然.专门用途汉语课程设置探析——以《科技汉语》课程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30(08):258-263.

[6]陈音陶,姚春林.基于中国大学慕课平台的对外汉语课程现状分析[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0(06):86-90.

[7]凌红.在线课程建设中行动研究的运用[J].江苏教育研究,2020,(36):68-70.

[8]潘晓青. 英国留学生教学与学习支持性服务研究[M]. 2022

[9]陈荣著. 第二语言习得与课堂互动研究[M]. 2019

[10]翟艳. 来华留学生预科教育研究论丛[M].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