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减量技术在旱稻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
怒春丽
福贡县匹河怒族乡人民政府邮编:673401
摘要: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的不断提升,农药减量技术在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逐渐受到关注。尤其在旱稻种植中,农药的高强度使用引发了环境污染、土壤退化等一系列问题。本文探讨了农药减量技术在旱稻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分析了其实施过程中面临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挑战,并提出了优化策略。研究表明,合理的农药减量不仅能有效控制病虫害,还能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推动农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药减量技术;旱稻;病虫害管理;精准施药
引言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病虫害防治一直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传统的农药大量使用方式虽然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但长期以来,过度依赖农药带来了环境污染、抗药性增强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和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关注,农药减量技术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型的病虫害防治理念,旨在通过合理调控农药使用量、提高防治效率来减少农药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农药减量技术的特点
(一)农药减量技术的基本原理
农药减量技术的核心理念并非单纯的减少农药的使用量,而是通过优化施药方式、精准调控施药时机和剂量,最大限度地提升农药使用效率,同时减少其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与传统的“大量施药”模式相比,减量技术强调的是合理化与精细化管理。农药减量技术涉及对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精确掌握,并依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和环境因素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1]。技术的实施不依赖于单一手段,而是结合农业生态学的理论,综合运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以实现控制病虫害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化学农药对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
旱稻种植与病虫害的特殊性
旱稻作为一种耐旱、适应性强的作物,尽管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但在其生长周期内,依旧面临着一定的病虫害威胁。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旱稻的生长环境较为极端,病虫害种类复杂且多变。高温、干旱和水分不足等因素往往导致某些病虫害的暴发,且旱稻的根系生长受限,导致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弱,从而影响其健康生长。旱稻病虫害防控技术的实施必须考虑作物的特殊需求与生长特性。
农药减量技术的多样化应用
农药减量技术的实施并非单一的作物种植模式,而是涵盖了多种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在旱稻病虫害管理中,减量技术不仅依赖于减少农药使用量,还强调对作物健康状态的综合管理与生态调控。例如,生物防治作为减量技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天敌昆虫、寄生菌、病毒等自然敌害物种,有效控制病虫害的蔓延。结合现代农业技术,精准施药工具的引入进一步提高了防控效率。通过智能化设备的辅助,施药的时机和剂量可以实现精细化管理,从而最大限度降低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二、农药减量技术在旱稻病虫害管理中的存在问题
(一)技术实施的经济压力
农药减量技术虽然在减少农药使用、提高生产效率及降低环境污染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但其实施成本无疑对农民产生了较大的经济压力。精准施药设备、病虫害监测系统的投入以及相关技术人员的培训,均需较高的初期资金支持。特别是在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薄弱的地区,许多小规模种植者难以承担这些额外的支出。虽然从长远来看,农药减量技术可通过减少农药使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但短期内的高额投入却成为制约其推广的关键因素。对于依赖传统农药防治模式的农民而言,转型为高效、低投入的精准防控体系不仅需要经济上的支持,还涉及对新技术运作方式的适应与学习[2]。
农民对技术的接受度和认知差距
尽管农药减量技术在科研界已取得一定的突破,但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推广仍面临农民认知和技术接受度的挑战。许多传统农民长期依赖农药防治手段,形成了固定的作物管理模式,对新兴的减量技术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在一些地区,农民对农药减量技术的效益缺乏全面了解,尤其在面对病虫害严重时,传统的“大剂量、多次数”施药模式仍然被认为是最直接、最有效的防控方法。农民的技术素养和信息获取途径的有限性,使得其难以及时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尤其是在面对高科技设备和精准施药技术时,许多人缺乏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去理解其原理和操作。
病虫害防治效果的不确定性
农药减量技术虽然在理论上具有显著的优势,但在实际应用中,病虫害防治效果的不确定性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农药减量的核心目标在于在减少农药使用的前提下,仍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由于气候变化、作物生长状态、虫害种类以及防控技术实施的差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减量技术的防治效果难以做到百分百的稳定性。在某些情况下,病虫害的爆发速度可能超过预期,导致减量技术的防控效果难以与传统方法相比拟。农药减量并不意味着完全不使用化学农药,如何在减少用药量的同时维持高效的病虫害防治效果,仍是一个复杂的技术难题。
三、农药减量技术的优化对策
(一)提升技术普及与农民培训
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与应用面临着技术普及程度不高、农民接受度差异大的现实问题。为了提高这一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必须加强农民的技术培训和认知提升。培训不仅应覆盖农民对农药减量技术的基本理解,还需深入到如何精确掌握施药时机、剂量、施用工具的使用方法等技术细节的教学。农民对新技术的认知普遍滞后,特别是在对精细化管理理念的接受方面存在较大障碍。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具体的培训活动尤为重要。培训可以结合农田现场操作示范、专家讲座、视频教学等多种方式,提供针对性强的教学内容,帮助农民理解减少农药使用对环境、作物健康以及自身经济效益的长远益处[3]。
加强精准施药技术研发与应用
精准施药技术是实现农药减量目标的核心环节,其应用能够最大程度降低农药使用量,同时确保防治效果的稳定性。为了提升精准施药技术的实际效果和推广速度,应加强相关技术的研发,并推动技术的快速应用。在精准施药领域,当前已出现多种先进技术,如无人机精准喷洒、智能喷头、传感器监测系统等,这些技术能够根据环境、作物生长状态和病虫害情况实时调整施药量和施药时机。然而,现有技术的普及应用仍存在一定的障碍,诸如设备高昂的成本、操作复杂性及设备维护等问题制约了其广泛推广。
推动政策支持与社会合作
农药减量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问题,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问题,需要政策的引导、行业的协作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政策支持是农药减量技术广泛应用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农药减量技术,并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创新奖励等方面给予支持。政策的引导作用体现在为农民提供实际的经济激励和技术服务,通过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规范农药使用行为,减少农药滥用现象。农业部门还应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协作,包括农业机械制造商、农业技术服务机构、科研院所等,形成全社会共同推动农药减量的合力。
结论
农药减量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病虫害防控方法,已经在旱稻种植中初步显示了其潜力。通过精确的施药技术、合理的生物防治措施以及创新的农药管理策略,能够有效减少农药的使用量,降低环境污染的风险,同时保障旱稻的健康生长。尽管农药减量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面临技术实施的经济压力、农民接受度的认知差距以及病虫害防治效果的不确定性等问题,但其在实践中的积极成果表明,减量技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农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J].新农业, 2023(4):7-8.
[2] 柳树国,马玉莲,马艳清,等.腾冲市草地贪夜蛾防控农药减量技术应用[J].云南农业科技, 2023(S01):100-102.
[3] 陈兰道,朱珍勇.农药减量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J].种子科技, 2023, 41(20):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