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教育中朋辈互助模式的应用与效果研究
王虹 杨磊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当前,我国大学生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传统以专业心理教师为主导的“单向灌输”教育模式难以充分满足学生多元化心理需求。而朋辈互助模式凭借年龄相近、生活背景相似、沟通无明显代际隔阂等天然优势,能更精准地捕捉学生心理诉求,成为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创新补充形式。探究其应用路径与实施效果,对完善高校心理教育体系、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潜能、构建和谐校园心理生态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朋辈互助模式的内涵与应用价值
(一)内涵
朋辈互助模式是指在年龄、学历、生活环境相近的大学生群体中,通过情感支持、经验分享、心理陪伴等非专业干预方式,帮助彼此应对心理困惑、提升心理韧性的互助形式。这种互助模式具有贴近性、及时性和互助性的特点。
(二)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价
1. 贴合学生心理需求
大学生处于自我认同形成的关键期,对朋辈群体的认同感远超其他社会角色。调研数据显示,当遇到心理困扰时,超过 68% 的学生优先选择向同学倾诉,而非专业教师或家长。朋辈以“同龄者”视角提供的情感支持,如恋爱关系中的矛盾调解、社团工作中的人际冲突处理等,因更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其共情与建议的接受度显著高于传统教育模式。
2. 弥补专业心理资源短板
当前高校专业心理教师与学生的配比普遍偏低,据教育部统计,全国高校平均每 10000 名学生仅配备 3-5 名专业心理教师,难以覆盖全体学生的日常心理需求。朋辈互助队伍作为专业力量的有效补充,可承担心理知识普及、轻度心理问题疏导等基础性工作。
二、朋辈互助模式在大学生心理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构建科学的选拔与培训体系
构建科学的选拔与培训体系,首先要制定严格的选拔标准,从专业知识、沟通能力、共情能力等多维度筛选出合适的学生担任朋辈互助者。接着开展系统培训,涵盖心理学基础理论、常见心理问题识别、沟通技巧、危机干预等内容。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元化教学方式,邀请专业心理教师、资深心理咨询师进行授课指导。定期组织培训效果考核,通过笔试、实操模拟等检验培训成果,确保朋辈互助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助人能力,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有力支持。
(二)搭建多元互助平台
搭建立体化互助网络:班级 - 宿舍微单元:以心理委员、宿舍长为枢纽,建立“每日情绪晴雨表”制度,通过线上小程序简单记录成员心理状态;定期组织“宿舍心理茶话会”,围绕“考试压力应对”“人际关系破冰”等主题展开分享,形成“近距离、高频次”的互助生态。
构建校级专业平台:成立朋辈心理互助中心,开设24 小时线上咨询热线与微信公众号“心灵树洞”板块,安排经过系统培训的成员轮值,提供文字、语音咨询服务;举办“情绪盲盒”线下活动,学生匿名投放烦恼纸条,由互助者或其他同学回复建议,增强互动趣味性。
(三)完善保障与动态评估机制
全方位保障机制:学校设立朋辈互助专项经费,用于场地租赁、培训教材采购及活动开展;建立“专业教师 - 朋辈骨干 - 普通互助者”三级督导体系,每周开展案例研讨会,由心理教师对复杂个案进行指导,确保互助质量与伦理合规。
多维度评估体系:过程评估:记录助人者的服务时长、案例处理数量,通过受助者实时评价(如“沟通满意度星级打分”)反馈服务质量。并采用标准化心理量表(如抑郁自评量表 SDS、焦虑量表 SAS )对参与互助的学生进行前后测对比。
三、朋辈互助模式的实践效果——以为例
(一)案例创新设计
自 1997 年引入朋辈互助模式,历经“学长制”“学长教官团”等阶段迭代,形成独具特色的互助体系。2009 年起,学院将学长分为班级学长、党员学长、专业学长等多类型岗位:班级学长负责新生适应性引导,党员学长牵头组织红色心理教育活动,专业学长开展学业规划指导,实现“分类赋能、精准互助”。2013 年成立的“学长教官团”创新承担新生军训任务,通过“伙伴教育”模式,在军事训练中融入心理韧性培养,如设置“团队挑战任务”,引导新生在协作中提升抗压力。
(二)量化效果呈现
心理能力提升:参与朋辈互助活动的学生中, 82% 能准确识别自身焦虑、抑郁等情绪信号,较干预前提升 37%;76% 掌握至少 2 种情绪调节方法(如呼吸放松法、积极自我暗示),助人者的沟通能力测评得分平均提高28 分。
教育覆盖面扩展:试点班级的心理问题主动求助率达 65% ,较非试点班级( 30% )提升 117% ;线上互助平台累计处理咨询 2000 余条,问题类型覆盖学业压力( 38% )、人际关系( 29% )、自我认同( 18% )等,显示学生对朋辈渠道的高度信任。
四、朋辈互助模式的优化建议
(一)深化培训体系的精准化分层
基于互助者能力水平与岗位需求,构建“三阶九类”培训体系:
基础阶(初级):面向全体互助者,开展心理知识普及与沟通技能训练,考核通过后获得“初级互助员”资格。
进阶阶(中级):针对班级心理委员等骨干,增加团体辅导设计、心理危机初步干预等课程,考核合格后授予“心理互助辅导员”称号。
专家阶(高级):选拔核心成员参与“朋辈督导员”培训,邀请高校心理学教授与心理咨询师授课,聚焦复杂心理问题识别与转介流程,考核通过后具备案例督导资格。
(二)强化与专业心理教育的协同机制
首先,朋辈互助者在咨询中发现受助者存在重度抑郁倾向、自伤风险等严重问题时,立即启动“红色预警”机制,24 小时内转介至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教师接手干预。
其次,心理咨询中心将已稳定的恢复期个案(如轻度焦虑症康复者)反馈给朋辈互助队伍,安排同类型朋辈进行后续陪伴支持,形成“专业治疗 - 朋辈康复”的闭环服务。
(三)拓展“互联网 + 朋辈互助”创新形式
短视频心理科普:组织朋辈互助者制作系列短视频,如“1 分钟情绪急救”“宿舍人际沟通小技巧”,通过抖音、B 站等平台传播,以年轻化表达提升心理知识普及度。
元宇宙互助空间: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搭建线上互助社区,学生以虚拟形象参与“心理互助沙盘游戏”,在沉浸式场景中学习情绪管理方法,或与 AI 朋辈机器人进行模拟咨询,降低真实求助的心理门槛。
七、结论
朋辈互助模式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创新范式,通过“贴近学生需求、弥补资源短板、营造互助文化”的三重价值,在提升学生心理自助能力、扩大教育覆盖面等方面成效显著。等高校的实践表明,科学构建选拔培训体系、搭建多元互助平台、完善保障评估机制,能有效推动该模式的规范化运行。未来需进一步深化与专业心理教育的协同,借助新媒体技术创新互助形式,将朋辈互助模式打造成高校心理教育的核心支柱之一,为培养身心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王虹 , 郭明敬 , 王丽萍 , 张勇 , 宁显鹏 . 学长制在大学生学业帮扶中的应用与研究 [J]. 学报 , 2023(32):182 - 185.
[2] 樊富珉.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20.
[3] 吴才智 , 王艳 , 刘正奎 . 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J]. 心理科学进展 ,2019, 27(5): 890 - 898.
[4]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8 年修订)[Z].2018.
[5] 李红 . 高校朋辈心理互助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J]. 思想教育研究 , 2021(6):135 -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