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崔敏敏 马春妍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胡集镇第一小学 山东滨州 251706
摘要
在文化自信与教育现代化的双重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教育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本文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将非遗文化有机融入课堂教学。通过分析非遗文化的德育与法治教育功能,提出课程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活动拓展等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论证其可行性。研究旨在为非遗文化在学科教学中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路径,助力培养具有文化底蕴和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少年。
关键词:非遗文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胡集书会
【研究背景】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亟需通过非遗文化的融入,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文化认同。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我国部分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人断层、受众老龄化等问题。以山东惠民胡集书会为例,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但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曲艺的兴趣逐渐淡化,亟需通过教育渠道扩大传承群体。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内容抽象、形式单一等问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和参与度有待提升。非遗文化以其生动的故事性、丰富的价值观和独特的艺术形式,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优质资源。
一、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及其与课程的契合性
1.非遗文化的德育与法治内涵。非遗文化是民间智慧的结晶,蕴含丰富的道德与法治元素。以胡集书会为例:《孟母三迁》《孔融让梨》等曲目弘扬孝悌、友善等传统美德;《精忠报国》《杨家将》等故事彰显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包公案》《窦娥冤》等曲目体现对公平正义的追求;民间规约类故事则涉及公共生活中的规则意识与契约精神。
2.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契合点。一是内容衔接:课程标准中“传统美德”“社会责任”“法治观念”等主题,与非遗文化的核心价值高度契合。二是育人目标一致。二者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道德判断能力和法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非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整合
根据教材内容,设计非遗文化专题模块。例如:在“我们的国家”单元中,引入胡集书会中关于爱国将领的故事,强化国家认同感;在“公共生活靠大家” 单元中,通过书会中的民间规约案例,探讨规则的重要性。同时实施跨学科融合路径,与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联动,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如:语文教学中分析书会故事的叙事技巧,美术课上绘制评书人物形象,音乐课上学习曲艺唱腔,道德与法治课则聚焦故事中的价值观探讨。
(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
一是情境教学法:沉浸式文化体验。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还原胡集书会场景,让学生“置身”书会现场,感受传统曲艺的魅力。例如,在讲解 “尊重不同文化”时,组织学生观看书会表演视频,并模拟观众互动,引导学生理解文化多样性的价值。二是案例教学法:法治精神的具象化。选取书会中具有法治教育意义的案例进行深度分析。如以《杨三姐告状》为例,引导学生讨论主人公如何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进而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三是项目式学习:文化传承的实践化。开展 我是非遗小传人” 目,让学生分组完成收集胡集书会的历史资料与经典故事、改编故事并设计法治主题的情景剧、在学校文化节中进行展演,向全校宣传非遗文化与法治精神等任务。
(三)实践活动的立体化拓展
一是校内实践:非遗工作坊进校园。邀请胡集书会传承人定期入校,开设曲艺表演、故事创作等工作坊。例如,传承人指导学生学习山东快书的节奏技巧,并鼓励学生创作反映校园生活的新曲目,将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入艺术实践。二是校外延伸:社区文化调研。组织学生走进胡集书会发源地,开展田野调查。了解书会的历史变迁与文化内涵,观察书会活动中的公共秩序,分析其背后的规则意识,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保护与传承书会文化的建议。
(四)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
一是过程性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活动记录等,评估学生在文化体验、
道德辨析和法治思考中的表现。二是成果性评价:以学生创作的故事改编作品、实践报告、情景剧展演等为依据,衡量非遗融入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发展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情感态度、文化认同和法治观念上的进步,采用成长档案袋等方式进行长期跟踪。
三、实施保障措施
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组织教师参加非遗文化研修班,邀请专家解读胡集书会的历史脉络与教育价值,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和课程开发能力。建立非遗教育教研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分享优秀案例,形成教师共同体。
2.强化教学资源开发
与地方文化机构合作,整理胡集书会的经典曲目、故事脚本及影像资料,构建校本教学资源库。开发非遗主题的微课、动画和互动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教学资源的广度和深度。
强化协同育人机制
通过家长学校、社区文化活动等,邀请家长和社会人士参与非遗教育,形成育人合力。争取教育部门的政策支持,设立非遗教育专项基金,保障活动的常态化开展。同时,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和社区开展 “非遗文化节”等系列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格局。
四、结论与展望
非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学科教学的重要举措,更是提升学生法治意识的有益探索。通过课程内容的系统化整合、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实践活动的立体化拓展和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构建,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道德素养与法治意识。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化非遗教育的长效机制,探索跨区域、跨文化的非遗教育模式;探索非遗文化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模式,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开发智能化非遗教育平台;开展区域性非遗教育实践,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总之,非遗文化的教育价值亟待挖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作为重要阵地,应积极承担起文化传承与育人的双重使命,为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注入新活力,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和法治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3]李吉林.《情境教育理论探究与实践创新》[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4]胡晓明.《胡集书会:北方曲艺文化的活化石》[J]. 民俗研究,2021 (02).
[5]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Z].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