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一体模式下赫哲族鱼皮画的创新传承与产业振兴研究
刘银银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省150000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S202410231084X)
摘要:赫哲族鱼皮画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独特的渔猎文明与民族记忆,但其传承面临原料稀缺、技艺复杂、传承人断层及市场转化不足等挑战。本研究基于文化生态学与产业经济学理论,构建“设计赋能+人才提升+产业助力”三维一体传承模式,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工艺美学、跨领域人才培养及市场化体系创新,激活非遗文化基因,提升其传播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关键词:赫哲族鱼皮画;非遗传承;三维一体模式;数字化创新;产业振兴
一、引言
赫哲族鱼皮画以鱼皮为材料,通过30余道工序将民族历史、自然崇拜与审美意识凝结为艺术形式,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遗。然而,现代工业文明冲击下,其存续面临多重困境:松花江流域生态退化导致鲟鳇鱼种群近十年下降72%,人工养殖鱼皮难以替代野生材料的艺术表现力;严苛的“三阶认证体系”(辨皮、运刀、组画)需5-8年学习周期,但青年群体日均收入(80-150元)远低于捕鱼(200-300元),82%受访者倾向非传统职业;市场端则呈现结构性矛盾——高端作品交易频次低(年均0.3次/人),大众产品实用性开发滞后,标准化商品易脱离文化语境。对此,本研究提出“三维一体”传承模式,旨在通过系统性创新实现非遗活态化与产业振兴的协同发展。
二、赫哲族鱼皮画的传承价值与核心挑战
(一)文化生态价值的多元维度
赫哲族鱼皮画是渔猎文明的活态标本,其价值体现于三重维度:其一,作为生态智慧的物化表达,如《萨满祈福图》通过“天地人神”分层构图,映射赫哲族与自然的共生伦理,制作过程遵循“物尽其用”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形成跨时空呼应;其二,工艺体系构成族群认同符号,例如波浪纹记录松花江水文周期,鱼鳞纹暗含氏族分支信息,但青年群体符号认知率不足30%,折射代际断裂危机;其三,非遗保护语境下,其生态人类学价值(如“读皮术”判定鱼类年龄)、社会教育功能(口传史诗《伊玛堪》)及文化产业潜力(故宫“鱼跃龙门”数字藏品首日销售额破200万元)共同支撑其现代转型基础。
(二)传承困境的系统性溯源
原料、技艺与市场的三重危机相互交织,形成传承困局。生态层面,松花江流域水利工程、污染与气候变化导致鱼类资源锐减,人工养殖鱼皮质地疏松,引发“科林伍德悖论”——技术替代削弱文化本真性;技艺层面,严苛的传承机制与经济理性冲突,青年陷入“文化双盲”(传统符号失语与现代设计能力缺失);市场层面,高端作品因文化认知不足难以流通,大众产品创新滞后,标准化生产导致艾柯所述的“超真实”风险,即文化符号被“拟像”替代。
三、三维一体传承模式的构建路径
(一)设计赋能:重构文化基因的技术逻辑
数字化技术为非遗创新提供新范式。其一,参数化设计工具可将传统纹样(如漩涡纹、鹿角纹)转化为可编辑矢量图形库,清华大学实验表明,拓扑学重构能在保留文化特征的同时适配现代审美;其二,材料创新需平衡本真性与可持续性,借鉴韩国韩纸工艺的纳米纤维素技术,探索3D打印仿生鱼皮或甲壳素材料,缓解原料危机;其三,交互叙事突破单向传播,AR技术可叠加口述史影像与生态数据库,如加拿大因纽特人骨雕艺术通过扫描实体触发数字叙事,实现“物质-数字”双维传播。
(二)人才提升:构建知识共同体
传承人培养需突破传统师徒制,转向复合能力建设。首先,强化文化解码能力(如符号语义解析)、技术整合能力(光谱分析复原自然染料)与市场运营能力(品牌叙事构建);其次,教育体系应融合芬兰“现象教学”模式,在中小学开设跨学科课程——地理课分析生态变迁对鱼皮资源的影响,数学课通过纹样对称性学习几何变换,语文课以鱼皮画为媒介创作民族史诗;最后,国际传播需规避“文化折扣”,如将生态伦理链接联合国SDGs目标,或突出萨满信仰与东南亚泛灵论的共通性,培养兼具文化阐释与数字营销能力的“文化使者”。
(三)产业助力:生态化价值链创新
产业化需超越简单商品化,构建文化认同驱动的价值链。原料端可借鉴挪威萨米人驯鹿皮贸易,建立“文化-生态”双认证机制,记录鱼皮采集的族谱信息与仪式流程,赋予原料“文化履历”;生产端采用“核心-边缘”弹性网络,由传承人工作室创作收藏级作品,与院校合作开发限量文创,授权企业生产生活衍生品(如托斯卡纳皮革工艺区模式);消费端则通过场景营造提升附加值,如在博物馆设置AR试穿系统动态展示鱼皮服饰纹样,商业综合体开设“非遗实验室”提供工艺体验,订阅制“文化盲盒”配送材料包与教学视频,将消费转化为文化参与行为。
四、理论启示与实践意义
非遗保护需置于“人-技-境”协同框架。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指出,传承是主体间通过符号互动达成共识的过程。三维一体模式通过技术对话(AI生成系统以传承人审美为修正依据)、代际对话(口述史影像化破解隐性知识垄断)、跨文化对话(大英博物馆展陈同步播放生态纪录片)实现系统性创新。实践层面,该模式具有三重意义:其一,文化赋权——云南白族扎染案例显示,手工艺收入超过务工收入时青年回流率提升40%;其二,知识再生产——赫哲族生态智慧可为东北亚跨境环保合作提供方案;其三,地缘治理——依托“一带一路”推动中俄边境文化认同,如蒙古国与内蒙古联合申遗促进跨境协作。
(一)非遗活态传承的系统性逻辑
非遗保护需置于“人-技-境”协同演化的框架中理解。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Habermas, 1981)的交往行为理论在此具有启发性:传承不仅是技艺传递,更是主体间通过符号互动达成文化共识的过程。三维一体模式的核心在于构建三个维度的对话机制:
技术对话:在数字工具与传统工艺间建立双向学习机制,避免技术霸权对文化主体性的侵蚀。例如,AI纹样生成系统需以传承人的审美判断为修正依据。
代际对话:通过口述史影像化、工艺数据库建设,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共享的显性资源,缓解传承断裂风险。
跨文化对话:在国际传播中建立“文化转译”机制,如大英博物馆展陈赫哲族鱼皮画时,同步呈现松花江流域生态纪录片,提供完整的文化语境。
这种系统性思维突破了“保护-发展”的二元对立,使非遗成为动态调适的文化生命体。
(二)少数民族非遗振兴的实践意义
边疆民族地区的非遗振兴具有特殊的政治经济学内涵。法国思想家福柯(Foucault, 1975)关于“权力-知识”关系的论述提示我们,非遗保护实质是文化话语权的重构过程:
文化赋权:通过非遗产业化提升少数民族经济地位,增强其文化自信。云南白族扎染技艺的振兴表明,当手工艺收入超过外出务工收入时,青年回流比例可提升40%(Yang, 2022)。
知识再生产:将地方性知识纳入国家文化治理体系。赫哲族的生态智慧可为东北亚跨境生态保护合作提供文化方案,如建立“鱼皮画生态监测网络”,用传统符号记录环境变化。
地缘文化治理:在“一带一路”框架下,鱼皮画可作为文化外交媒介。蒙古国与内蒙古联合申报的皮革工艺非遗项目,成功促进了跨境文化认同(Bulag, 2020),此经验值得中俄边境地区借鉴。
五、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系统论证了三维一体模式在赫哲族鱼皮画保护中的适用性,揭示了技术创新与文化生态协同发展的内在逻辑。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以下方向:其一,数字化技术对非遗传承范式的深层影响;其二,全球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非遗的跨文化传播机制;其三,非遗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协同路径。通过多学科交叉与持续实践,赫哲族鱼皮画有望在当代社会实现创造性转化,为中华文化多样性保护提供鲜活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