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赋能,实践聚力,助力乡村振兴”
兰志光
天津城建大学300384
作者简介:兰志光,男,1987年4月,河北省廊坊市人,汉族,硕士研究生,政工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基于高校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结合我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中发展型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品牌建设,研究探索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相融合的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优势,探索“精神培育、能力锻炼”相结合的育人工作模式,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提升、青年立志成才与美丽天津建设相融合,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实践中淬炼品格、增长本领,以责任感和行动力诠释命运与共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建设和“津”城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关键字:发展型 资助育人 实践育人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平台建设
(一)构建“一体三化”资助育人工作站
1.以学生发展为主体。着力打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思政课第一课堂和实践锻炼第二课堂相融合的模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引导学生深刻领悟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培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政治认同与专业技能提升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要把个人奋斗目标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合起来,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把“小我”融入“大我”,建设美丽“津”城、助力天津乡村振兴。
2.资助队伍职业化。持续推进资助队伍继续教育系统化、体系化建设,通过资助育人工作研讨、辅导员论坛、培训学习等形式,在资助队伍内形成互相学习、互补有无的良好氛围。定期召开国家资助政策解读会,将国家的资助政策第一时间传达到位,并就资助政策的变化做深入探讨,提升资助队伍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育人能力。
3.资助工作精准化。精准型资助是连接保障型资助和发展型资助的纽带,是搭建学生和老师两个主体之间的桥梁,是建立育与被育关系的基石。根据国家资助政策制定科学的家庭经济困难等级认定管理办法,以“互联网+”、大数据为技术支撑,精准靶向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动态监测,定期筛选,做到应助尽助,让资助金切实发挥资助效能,做到“真资助、资真助”,保障资助育人实效落地生根。
4.资助育人实践化。结合学校学科专业特色,将资助育人与实践育人有机结合,根据不同专业特点,精准开展相应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提升、青年立志成才与国家发展相融合,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到“津”城社会发展中,以责任感和行动力诠释命运与共的爱国主义情怀,为建设美丽“津”城、助力天津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二)专业赋能,实践聚力,助力天津乡村振兴
严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各个环节,整合学校各方资源优势,探索“精神培育、能力锻炼”相结合的育人工作模式,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实践能力提升、青年立志成才与美丽天津建设相融合,把“小我”融入“大我”,在实践中淬炼品格、增长本领,以责任感和行动力诠释命运与共的爱国主义情怀,为祖国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1.强化精神引领,让理想信念掷地有声。结合我校“革命丰碑--天津红色旧址展览”实践平台,以及天津广播电台战备台旧址、平津战役纪念馆、周邓纪念馆、天津博物馆等校外红色教育基地,组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开展“铭史、寻迹、传承、奋斗”等主题实践活动,通过党史学习、红色遗迹寻访、宣传讲解等实践活动,教育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激发行动自觉,牢固树立爱党爱国意识、自立自强意识以及感恩奉献意识。
2.积极探索“先自助、后资助”工作模式。建立校内外勤工助学实践基地,积极拓展图书馆、档案室、食堂、招生就业服务以及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劳动营等校内外勤工助学工作岗位100余个,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助自力、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挖掘勤工助学的育人功能。
3.以专业之力,助天津乡村振兴。结合我校学科专业特色以及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打造“地图天津”“地质天津”“地理天津”三大主题模块,开展“奋斗的青春”系列实践活动,结合专业所学,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实地调研等形式搜集制作《图说天津》宣传册;依托专业背景,聚焦天津市蓟州区下营镇地质环境,从认识地球、岩石与生活、防灾减灾等方面,构思科普活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实现垃圾监测,通过影像收集,分析影像大小、色调、纹形得出垃圾分布地理位置、规模大小、垃圾类别等基本信息,从而为更广泛的污染监测和精准治理提供支持。引导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实践中淬炼品格、增长本领,以专业之所长回馈社会,打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平台建设经验启示
(一)典型案例和育人模式。基于高校构建国家资助、学校奖助、社会捐助、学生自助“四位一体”的发展型资助体系建设,结合我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中发展型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品牌建设,研究探索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相融合的新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模式,构建“一体三化”资助育人工作站,创新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模式。
(二)方法载体和育人经验。基于红色文化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建设、大中小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基地建建设、社会实践及志愿服务等载体,促进有机融合、同向同行,形成资助育人、实践育人统筹推进工作格局,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服务社会、服务天津相结合,进一步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增长永远奋斗的志气,厚植爱国主义家国情怀。
(三)推广应用和示范引领价值。充分占领大学生思政课第一课堂以及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第二课堂教育主阵地,让资助育人深入日常教育中,推动精准资助与专业实践紧密结合,形成理论研究新视域,指导高校深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索天津市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有效路径。
(四)美丽“津”城建设引领作用。不断创新发展型资助育人创新方式,积极探索资助育人和实践育人契合点,不断丰富发展型资助育人新模式,推动精准资助与因材施教的紧密结合,提升受资助学生的实践与专业能力,拓展实践育人载体,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在实践中服务、奉献社会,为天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和美丽“津”城建设双向受益。
三、发展型资助育人平台建设展望
(一)对标要求。持续推动完善“一体三化”资助育人工作站,加强发展型资助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推动资助与实践协同育人体系构建,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加强实践载体建设,探索资助育人、实践育人新方式,助力学生利用专业知识技能为天津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回馈社会,打通资助育人最后一公里,打造“解困-育人-成才-回馈”的良性循环。
(二)发挥作用。以学科特色为依托,构建生态美丽天津作为主线,充分挖掘学生专业本领,打造普适性、有效性并举的“地图天津”“地质天津”“地理天津”三大主题模块专业实践活动,建立“1-2-3生态实践模型”,探索开展天津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为“津”城生态文件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力量,从而形基于专业实践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品牌。
(三)科教协同。研究探索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品牌化路径,将第二课堂、实践载体、新媒体矩阵和精神培育平台等育人模块有效联动,形成科学、动态、有实效的创新育人方案,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品牌化提供可借鉴的理论和可操作实践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