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孙庆利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辽阳 111000
实践表明,数字化转型使职业院校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转变,管理效率提升 40% 以上,教学诊改精准度显著提高。未来,需进一步深化 “区块链 + 学分银行” *AI+ 思政” 等创新应用,参与全球职教数字化标准制定,推动治理模式国际化,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 “职教方案”。
一、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背景
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现代化,既是技术革命的必然选择,也是破解传统治理瓶颈、服务国家战略的关键举措。其核心在于以数据为纽带,重构治理逻辑,推动职业教育从“管理”向“服务”、从“封闭”向“开放”转型,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注入新动能 [1]。
1、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然要求。
随着数字技术深度融入产业变革,职业教育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面临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迫切需求。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的成熟,为教育治理模式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撑。职业院校亟需通过数字化手段打破传统治理的时空限制,适应产业数字化对人才能力的新要求。
2、国家政策的强力驱动助力。
2024 年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 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国家数据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 更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实施方案》《中国教育现代化 2035》《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行动计划(2022-2025 年)》等文件明确提出,以数字化推动教育治理体系重构,实现从经验驱动到数据驱动的转型。政策要求职业院校建设“智慧校园”,通过技术赋能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3、解决传统治理的现实困境需求。
当前职业院校普遍存在治理效能不足的问题,特别是信息孤岛严重,教务、学工、财务等部门数据割裂,跨部门协同效率低下;决策科学性不足,资源配置依赖经验判断,缺乏动态数据支撑;服务响应滞后,学生个性化需求、企业合作诉求难以及时满足。数字化转型成为破解这些难题的关键路径。
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意义
数字化赋能治理现代化拓展了职业教育治理的理论边界,将技术逻辑与教育规律深度融合,为构建“数据驱动、智能决策、多元共治”的新型治理框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区块链技术重塑信用评价体系,大数据分析推动治理从“粗放式”转向“精准化”,丰富了教育治理理论的技术维度。
1、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有利于提升治理效能。
通过数据整合与流程再造,实现管理服务“一网通办”,缩短事务处理时间 30% 以上,降低行政成本。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零跑动”,有效推进审批服务标准化,推动各部门业务系统标准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用共享,同一事项、同一标准、同一编码,各部门按要求,将所有服务事项按照学校审批和服务信息管理模板,规范办事指南、流程图、注意事项等内容在校园官网同源规范化发布,深化数字赋能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减化办事链条,实现真正“一网通办”。
2、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
利用数据分析动态调配实训设备、师资力量,减少资源闲置,例如某职业院校通过数据中台实现实训室利用率提升 40% ;信息化管理系统对资源管理作用最为明显,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支撑,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时间与空间限制,使得教育资源的分配更加均衡,教育机会的获取更加公平。
3、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有利于深化产教融合
信息化管理到数据治理是对数据更深层次的挖掘与应用,是实现职业院校管理从便捷性向高效性、智能性、灵活性、协同性的进化。搭建校企协同平台,实时对接产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优化校企资源共享,精准匹配企业岗位需求,有效深化产教融合。
三、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核心
1、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构建数据治理图谱。
首先,构建校级数据中台,打通教务、学工、财务等部门数据壁垒,实现“一数一源、一源多用”。其次,推行“一网通办”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实现线上报销、线上审批、学籍管理等,深化数字赋能拓展网上办事广度和深度,提升管理效率。最后以“最多跑一次”改革为抓手,规范业务数据标准,提高行政效能,提升现代治理能力,构建数据治理图谱。
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构建集产、学、研、培、服、赛为整体的,以“分级递进”为实施路径,以“多维联动”为支撑,以“多元考核评价”为保障的全过程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的潜力,把数字治理融合到职业教育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
2、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大模型。
搭建校企数字化合作平台,实时对接行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数字化技术整合职业院校内部部门、外部企业、行业组织、政府机构及学生等多方主体,构建数据互通、资源共享、价值共创的开放型教育生态系统。打破传统“孤岛式”治理模式,形成“多元联动、动态响应、智能协同”的治理格局。以大数据仓为基础,实现数据贯通共享,充分利用数据价值,提升现代洽理能力,构建数据治理体系大模型。
以“教育魔方”为整体架构,实现服务、管理、决策、监督、协同等各方面融合发展,提升职业院校现代治理能力,以辽宁数字经济发展为导向,提出对职业教育的数字化改革整体设计方案,通过“1+3+6+X”的路径,即“构建1 个主体单元- 完善3 大支撑体系- 提升6 项关键能力- 创新X 个数字场景应用”,建设“教育魔方”大模型。
3、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构建数字孪生新生态。
数字化赋能的协同新生态,本质是以技术为纽带重构职业教育生产关系,推动院校从“独立闭环”走向“开放共生”[2]。未来,职业院校需以“连接器 角色融入更广泛的社会创新网络,通过数据共享、资源整合与价值共创,培养适应数字经济时代的“跨界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这一进程中,技术是工具,制度是保障,而“以人为本、服务产业”的协同理念,才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以服务师生需求为导向,协同智治,实现一体化“掌上办公”“一端统管”,提升数字治理能力,构建数字孪生新生态。利用大数据分析、3D 建模、数字孪生等技术,构建“虚实一体”的数字治理体系,倾力打造职业教育数字化管理新模式,将管理、服务、决策一休化,可视化,充分满足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
4、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构建智能决策新方向。
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行为、教师绩效、课程质量,生成可视化“治理驾驶舱”,辅助科学决策。职业院校智能决策支持的本质是通过数据驱动与人工智能技术,将碎片化信息转化为结构化知识,辅助管理者实现科学化、精准化决策。
5、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构,建校园安全新变革。
部署 AI 算法监测校园安全、舆情动态,提前干预风险。视频监控 AI 化、物联网感知化、大数据分析平台智能化、应急预案数字化、反诈教育数字化、实训场所安全强化、数字化不仅是技术升级、数字化促进安全治理模式的变革。职业院校需抓住产教融合契机,将安全场景转化为教学资源,培养兼具专业技能与安全素养的新时代人才,打造" 技防 + 人防+ 制度防" 的韧性校园安全新生态。
数据化赋能校园安全,深入探索 AI+ 校园 APP 数据分析融合功能,实现学生行为联动报警、水电监测安全预警、心理健康潜在风险智能监测、网络不良信息自动过滤、师生隐私智能化脱敏保护、学生实训安全智能分析等数字化赋能校园安全全过程,有效降低校园安全事故发生率,形成安全事件数据优化算法模型,为“平安校园”保驾护航!
6、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构建评价体系新思路。
数字化赋能的评价体系革新,是职业教育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的关键抓手。其核心在于以数据为纽带连接教育链与产业链,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评价从“裁判式”向“导航式”转变,最终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从“达标合格”转向“增值发展”。
通过技术工具与评价范式的双重突破,职业院校能够构建“全生命周期、全主体参与、全数据驱动”的新型评价生态,真正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促改”。将评价体系与产业需求对接、提升社会信用深度融合,使职业教育成为个人终身成长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枢纽。
四、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建议
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需要统筹规划,从基础理念、组织形态、模式结构、方法手段、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系统性建议:
(一)强化顶层设计,构建数据驱动协同治理机制。
1、战略规划与政策保障
依据《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 年)》和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制定校级数字化转型战略,明确 “数据驱动、智能决策、精准治理” 的核心目标。通过信息化标杆校建设构建“1+2+3” 治理模型,建立校、院、室三级组织架构,将数字化治理纳入部门绩效考核,形成 “一数一源、一源多用”的数据标准体系。同时,建立跨部门协同的 “元数据一张网” 制度,培育兼具教育管理与数字技术素养的复合型领导人才。
2、制度创新与流程再造
型梳理 10 大类 85 个数据子集,建立覆盖数据采集、治理、共享全生命周期的数据标准规范。制定《学校数据管理办法》,通过 “一数一源” 原则构建师生数字档案,实现教学管理决策数字化、职称评审无纸化和学生就业精准化。同时,优化 1200 余个数据项,贯通 20 余个业务系统,形成 “最多跑一次” 的闭环管理流程。
(二)夯实数字基建,构建智能治理基座
1、高速泛在的信息网络
升级校园网络基础,实现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Wi-Fi 6 全覆盖,建设融合 5G、物联网的 “教育一朵云”平台。逐步升级基础网络,构建智慧教室、数字图书馆、数据门户和云端微服务平台,实现管理服务 “数据多跑路、师生少跑腿”一站式线上办事大厅。
2、数据中枢与智能应用
建设校级大数据中心,整合教学、科研、管理等 1552 张数据表,形成 办学水平、学工决策、教学改革、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态势感知可视化决策平台。通过 “教学融合门户”“高校数据决策平台”“数据门户中心” 动态跟踪“产、学、研”一体化人才需求,优化专业布局与课程设置。同时,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和虚拟仿真教室,实现学情分析与个性化教学。
(三)深化数据治理,激活教育要素价值
1、全量数据采集与治理
构建自上而下的数据治理体系,以数据应用效能为战略锚点,实施“目标驱动型”数据资源整合工程。通过精准锚定如教学评估、科研创新、管理决策等核心应用场景的指标需求,反向追溯数据采集标准、质量管控规则及全链路治理流程,形成“应用需求 - 指标体系 - 数据资产 - 治理路径”四位一体的闭环治理框架 [3],实施数据分类定级(如分为公开数据、内部数据、敏感数据),建立 150 多个在线业务流程和 120 项工作标准,实现 20 余个系统数据实时采集与交换。
2、数据赋能精准治理
完善师生数字画像系统,通过学生数字档案实现挂科预警、不在校预警和精准就业推荐。利用 “校长驾驶舱”“处长驾驶舱” 等高校决策平台模块,构建基于 AI 技术分析教学诊改数据,紧密结合区域经济链,动态调整专业群建设方向。
(四)推动产教融合,构建协同育人生态
1、校企共建数智平台
校企合作深度融合,联合企业开发重点专业“训练中心”、“数智企业模拟经营” 项目和虚拟仿真实训项目,共建数字化生产性实训中心,实现线上教学对接生产,线下专业对接市场的一体化合作模式。
2、跨区域数据共享机制
建立区域校地合作大数据平台,采集政府、企业、兄弟院校数据,构建高校 — 企业 — 岗位数据一体化网络,推动专业提档升级与精准就业结合。积极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建设,贡献优质数字化资源,推动金课建设标准化、课程资源建设数字化、平台建设智能化,形成 " 课程共建 - 资源共享 - 人才共育 " 的产教融合新生态。
(五)提升数字素养,强化人才支撑体系
1、教师数字化能力重塑
开发 “数字素养 — 数字思维 — 数字能力” 三级能力模型,实施全周期培训计划。编制教师数字化能力图谱,开展分模块认证,制定《教师数字化能力提升培训方案》,将数字素养纳入职称评审。
学生数字技能培养
开设 “人工智能 + X” 通识课程,建设 “智能终端 — 虚拟仿真 — 跨学科项目” 实践环境。通过 “数智企业模拟综合” 实训,培养学生数字决策能力,将数字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发 “数字工匠”等职业认证体系 [4]。
(六)筑牢安全屏障,完善评估体系
1、数据安全防护
实施数据分级保护,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将数据分为三级,签订《数据保密协议》,建立 “谁使用谁负责”“谁管理谁负责” 的追溯机制。部署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数据审计系统等安全组件,全量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合规审计。
2、治理成效评估
依据《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建立涵盖 “师生发展 — 教育教学 — 管理服务” 的各项监测指标。学校通过 “教学诊改” 数据闭环,实现治理水平螺旋式上升,将数据治理纳入学校内控评价标准,促进治理模式常态化。(七)创新治理模式,引领教育范式新变革
1、治理流程智能化
推行 “区块链 + 学分认证”,实现学习成果跨校互认;开发 AI+ 思政” 大模型,构建智能舆情监控系统。探索建设区域型校际学分银行,探索线上学历学位授予机制。
2、国际治理协同机制
参与制定全球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准,推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