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主播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探讨

作者

谌然

安化县融媒体中心 413500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新闻生产与传播的方式。虚拟主播、AI 写稿、语音识别等技术不断发展,使得新闻播报更加自动化、流程化,极大地提高了新闻发布的效率。然而,这种技术变革也对传统新闻主播的职业地位和发展路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虚拟主播可以实现“全天候无差错播报”的同时,人工主播如何在竞争中突出自身优势,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传统新闻主播不仅要面对来自技术的冲击,还需应对受众审美、传播环境、内容形式等方面的深层变化。

1 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主播职业形态的影响

1.1 虚拟主播的发展现状与技术优势

虚拟主播依托人工智能、动作捕捉等技术实现数字化播报,应用场景已从新闻快讯拓展至体育赛事、财经播报等领域。主流平台如央视新闻、新华社等已推出虚拟主播参与早间新闻、突发快讯等报道,尤其在灾害预警、疫情通报等特殊场景中实现 24 小时不间断播报。技术优势体现在效率与成本层面:虚拟主播可快速生成多语种播报内容,单日新闻产出量是人类主播的 5-8 倍;无需薪资、设备维护成本低,长期运营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 60% 以上。此外,虚拟主播形象可定制化,能适配不同平台风格,在年轻化传播场景中更易获得受众认可,展现出强大的技术赋能潜力。

1.2AI 技术对传统新闻主播的挑战

AI 技术给传统新闻主播带来多维度挑战,技术替代压力日益凸显。在内容生成方面,AI 写作工具可快速完成新闻稿撰写,配合语音合成技术实现“即写即播”,使传统主播在消息类新闻中的角色价值弱化。播报效率上,AI 系统能实时处理海量信息并生成播报内容,在突发新闻报道中响应速度远超人工准备流程。数据显示,AI 驱动的新闻生产链路从选题到播出的平均耗时缩短至传统模式的 1/3。此外,AI 技术可实现个性化内容推送,而传统主播的标准化播报难以满足分众化需求,导致在流量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传统职业边界面临重新定义。

1.3 人工主播的不可替代性分析

人工主播在情感传递、现场应变、舆论引导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情感传递上,人类主播通过语气、表情、肢体语言传递的共情能力,是虚拟主播的算法模拟难以企及的,尤其在灾难报道、民生新闻中,人文关怀的表达能显著增强传播感染力。现场应变方面,面对突发新闻事件或直播意外,人工主播可凭借经验快速调整播报策略,而 AI 系统易受数据局限陷入机械应对。在舆论引导中,人类主播基于价值观判断的评论解读,能有效引导社会情绪,这种基于复杂语境的决策能力是当前 AI 技术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

2 当前新闻主播核心竞争力面临的问题

2.1 专业素养提升滞后,适应技术变革能力不足

当前新闻主播队伍存在专业素养提升滞后于技术发展的问题,技术融合能力明显不足。多数主播仍局限于传统播音技能,对 AI 写作工具、虚拟形象制作等新技术缺乏系统认知,仅 15% 的主播能独立完成 AI 生成内容的审核工作。在技术应用中过度依赖技术团队,对智能系统的参数调整、内容优化参与度低,导致人机协同效率低下。部分资深主播对技术变革存在抵触心理,缺乏主动学习意愿,在虚拟主播同台播报、AI 辅助直播等新型场景中表现被动,难以适应技术驱动的职业角色转型需求,制约了核心竞争力的拓展。

2.2 内容创新能力不足,传播效果弱化

新闻主播内容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传播效果持续弱化,机械化播报现象突出。多数主播满足于照本宣科式的信息传递,缺乏对新闻内容的二次加工与创意表达, 60% 以上的时政新闻播报仍采用“导语+正文”的传统结构。内容生产与受众需求严重脱节,未能结合新媒体平台特点调整叙事方式,如短视频新闻中仍沿用长镜头播报模式,导致完播率不足 30% 。对热点事件的解读停留在表面信息整合,缺乏深度分析与独特视角,难以引发受众情感共鸣和互动意愿,在信息爆炸时代逐渐失去传播影响力。

2.3 个性表达缺失,主播品牌影响力薄弱

新闻主播在新媒体语境中普遍存在个性表达缺失问题,导致品牌影响力薄弱。传统媒体培养模式强调“标准化”播报风格,抑制了主播的个性化特质, 80% 的主播在不同平台呈现同质化形象。在碎片化传播环境中,缺乏鲜明个人标签的主播难以被受众记忆,粉丝黏性远低于具有独特风格的自媒体创作者。部分主播尝试个性化表达却陷入“人设”混乱,未能实现个人风格与新闻专业主义的统一,反而损害职业公信力。这种个性表达的缺失使主播在激烈的流量竞争中难以突围,品牌商业价值和社会影响力被严重低估。

3 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主播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3.1 强化跨界融合能力,主动拥抱智能技术

新闻主播需主动强化跨界融合能力,积极适应智能技术变革。建议系统学习 AI 基础原理、自然语言处理等相关知识,掌握主流 AI 写作工具、虚拟形象操控平台的使用方法, 30% 以上的日常工作时间应用于技术学习与实践。在内容生产中深度参与 AI 生成内容的全流程,从选题策划阶段介入算法参数设置,对机器生成的新闻稿进行事实核查、情感校准和风格优化,确保技术赋能与专业把关相结合。通过参与虚拟主播的形象设计、语音训练等环节,实现人机协同播报的无缝衔接,将技术工具转化为职业能力的延伸。

4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新闻传播带来了效率革命,也对传统新闻主播提出了更高要求。在虚拟主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工主播唯有通过提升技术适应能力、内容创造能力与个性传播能力,才能构建独具特色的职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与智能技术的互补发展。未来,新闻主播应主动求变,在理念、技能与风格上全面转型,与 AI 共生共赢,在传媒生态中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红.虚拟主播对传统电视新闻主播的冲击与应对[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3,30(5):75–78.

[2]陈思远.人工智能背景下新闻主播职业能力重构研究[J].现代传播,2022,44(3):91–95.

[3]李婧.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主播个性化传播路径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12):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