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情景剧与音乐剧在跨学科协同模式下的创新融合路径与实践研究
成柯桦 陈静 赵振涛
景德镇学院 江西省 景德镇市 333000
[摘要]在“双减”政策与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本研究聚焦高校与小学在儿童情景剧与音乐剧融合方面的跨学科合作。基于儿童发展心理学和协同创新理论,剖析二者艺术特征、教育价值,构建协同创作教学模式,并通过实践案例验证其有效性。研究表明,跨学科融合对儿童综合素养提升有积极作用,但面临诸多挑战。未来需深化协同机制、整合技术资源,完善理论体系与评价体系,推动该领域教育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协同提制;跨学科融合;儿童情景剧;音乐剧;教育创新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新课程改革、“双减”政策以及教学模式的转变,共同推动了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双减"政策为儿童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教学模式的转变,即向自主探究式教学的转变,符合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教育部将戏剧等艺术内容纳入一至七年级的课程体系中,戏剧教育因此成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跨学科的融合提供了有力支持。儿童情景剧和音乐剧具有其独特的教育价值,情景剧能够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和生活认知能力,而音乐剧则能够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提升其审美素养。二者的结合,有助于促进儿童的知识整合与情感发展,进而推动教育创新。戏剧是扮演的艺术,肢体和语言是演员扮演角色的两大支柱。[1]
儿童情景剧和音乐剧的跨学科研究,已成为教育革新的热点领域。在国外,相关的教育模式已经相对成熟,而在中国,尽管在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本研究以景德镇的“瓷茶文化”为案例,深入探讨地域文化传承与跨学科教育的结合,以期填补现有研究的空白。展望未来,为了推动该领域的发展,需要在理论体系的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技术赋能教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
一、跨学科融合的理论基础
根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和情感特征对其艺术接受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幼儿期的儿童通过参与情景剧活动学习社交规则,而童年中后期的儿童则通过参与音乐剧活动来培养批判性思维。艺术教育理论指出,情景剧与音乐剧的结合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艺术感知力、创造力以及审美能力。协同创新理论着重于多元主体间的合作,例如景德镇学院与小学合作开展的儿童剧社团项目,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教育实践,构建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化传承模式,促进了教育创新的发展,并为教育进步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支持。
二、儿童情景剧与音乐剧的艺术特征及教育价值
儿童情景剧与音乐剧在促进儿童成长过程中展现出显著的艺术与教育价值。儿童剧的角色塑造,关键在于把握“度”。“儿童使用一件实物来替代另一个不存在物体的能力被称为实物转换能力。这种能力提供了‘物体’‘想象’和‘行动’的联结。[2]
情景剧,源于日常生活情境,易于引发观众的共鸣,具备强烈的叙事性,有助于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为儿童提供社交学习的平台,促进社交技能的学习,增强团队合作与社会适应能力,同时激发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其品德修养。
音乐剧则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深受儿童群体的欢迎,能够反映社会热点问题,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增强艺术表现力,提升儿童的艺术鉴赏力与审美能力,激发其创造力与创新思维,培养沟通与协调能力,增强集体荣誉感与责任感。
吴戈先生在其文章 中曾提出:“中国戏剧文化是一种教育功能突出的 文化”的论述。[3]这两种戏剧形式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与教育滋养,助力其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跨学科融合实践模式下的协同提制
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高等教育机构与基础教育学校以及社会团体积极探寻创新的教学模式,共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高等教育机构依托其学术资源和研究成果,与基础教育学校合作开展课程共建,例如东华大学与宁海县合作开发思政课程、共享课程清单与实践线路图,并提供学术资料和实验设备以丰富课程内容;同时,高等教育机构与基础教育学校在师资培养方面进行协同,如河北师范大学成立备课中心、南昌工学院与相关学校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以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此外,实践教学的联动也得以实现,例如武昌职业学院在中学展示无人机科技,使学生获得实践体验。社会团体亦积极参与其中,如中国儿童艺术剧院输送专业人才、举办“儿童戏剧节”,各地社区文化中心联合艺术培训机构开设儿童艺术工作坊,通过项目式学习推动儿童创作跨学科剧目,促进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共同教育,为学生的成长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四、跨学科融合的具体路径与方法
在儿童情景剧与音乐剧的跨学科融合过程中,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改编及其学科知识的渗透具有显著的教育意义。
以《海的女儿》的改编为例,必须深入剖析原著,确保保留其核心情节与情感线索。改编过程中应考虑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对于低龄儿童采用简洁的语言表达,而对于大龄儿童则可适当增加心理描写和人性的探讨。
音乐创作需与剧情和角色特性相契合,例如,抒情旋律可用来表现小美人鱼的内心情感,而战斗场景则应使用激昂的音乐以增强紧张氛围,同时融入海洋音效以丰富听觉体验。舞蹈编排与舞台设计应与情节紧密结合,利用多媒体投影技术和定制道具,全面展示将经典文学作品转化为音乐剧的全过程。
在音乐剧中融入学科知识,如语文知识能够提升儿童的语言表达和文学鉴赏能力,数学知识可以通过音乐节奏和舞蹈队形教授分数概念和几何图形,科学知识则可通过剧情和音响效果科普自然界的奥秘,从而激发儿童对科学探索的兴趣。戏剧创作为便于儿童理解,可以使用彰显实物特点的道具及服饰等。[4]
五、实践案例分析
以景德镇学院瓷娃娃儿童剧社团与浮梁县第四小学合作的儿童剧项目为例。景德镇学院瓷娃娃社团在文化传承和艺术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而浮梁县第四小学的学生们对艺术活动充满热情,家长的支持为项目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合作期间,双方共同组建了创作团队,深入挖掘景德镇陶瓷文化和茶文化,设计了适合学生理解的剧情以及富有文化特色的道具和服装。挑选了19名学生演员进行排练,景德镇学院的专业教师提供表演技巧指导,浮梁县第四小学的教师全程协助,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进度。学校定期举办戏剧社团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深入分析了在协同提制下,跨学科儿童情景剧与音乐剧的融合,并构建了协同创作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案例的验证,证实了该模式对提升儿童综合素养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然而,当前该领域仍面临诸如复合型教师资源不足、教学资源的稀缺、理论体系的不健全以及评价体系的非科学性等挑战。展望未来,有必要深化协同机制,强化高等院校、基础教育机构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合作;整合技术资源以提高教学品质;构建完善的理论体系,并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促进该领域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儿童提供更为优质的艺术教育体验。
参考文献:
[1]曹泽慧.新课标视角下 对中小学戏剧教育的新认识[J].戏剧之家,2024,(26):57-59.
[2]林玫君.儿童戏剧教育概论[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9.
[3]吴戈.戏剧·教育·有效性[J].四川戏剧,2019,(07):4-9.
[4]阚红敏.“博物馆+戏剧”:博物馆儿童教育形式的新探索——以故宫博物院儿童剧《甪端》为例[J].四川戏剧,2024,(10):117-120.
江西省教育厅2024年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省级立项成果(课题编号:JXJG-24-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