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施工管理的探讨

作者

张虎

湖南省湘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摘要]装配式建筑是指由预制部品部件在施工现场装配而成的建筑[1]。具体体现为以标准化设计、预制化生产,现场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和信息化管理结合,整合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现场装配等各个板块,在高效节能前提下,建设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本文旨在结合实际工业厂房装配式建筑在叠合板应用过程中,现场施工管理的流程管理和施工便捷高效。通过探讨叠合板产品选择、产品运输、施工技术、安全管理措施,从而为后续应用中提升现场施工效率提供参考。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便捷高效;施工管理。

引言:近年来,随着建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双碳”目标的提出,装配式建筑因其高效、节能、环保等优势,逐渐成为成为现代建筑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叠合板作为装配式建筑中核心构件之一,叠合板凭借其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特性,在楼板结构中广泛应用。因此,深入探讨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施工管理的各个环节,结合施工现场常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对于提高叠合板施工质量、推动装配式建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叠合板产品选择

1.1供应商选择原则

现场施工中,秉承经济、适用原则。鉴于产品区域化,运输成本考虑,优先选择有实力、有口碑的供应商。例如: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通过组织申报、专家评审,于2024年12月25日发布《关于公布湖南省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龙头企业的通知》,公布湖南省第一批装配式建筑产业链龙头企业。

产品选择提前做厂家调研,实际走访叠合板制造企业,湖南东方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长沙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筑友智造科技、湖南诚友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三一集团有限公司、湖南省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等行业头牌企业。了解企业科研设计水平、实际生产产能、在建项目规模、在建项目性质等情况,适度匹配建设项目本身需求,选择供应商。

1.2二次深化设计要点

通过剖析设计图纸,融汇设计意图,深度优化现场使用需求。组织强有力的技术团队完成装配式的二次深化。二次深化后的图纸经原施工图设计单位审查通过,交施工企业开展施工组织,施工进度的协调、运输路线及施工场地的布置、垂直运输工具的选择。

1.3出厂前验收

叠合板制造企业的自检,校核产品质量、所发货物是否与计划单匹配,避免误发、漏发等情况。每批次随出货单附生产检验报告、合格证。同时邀请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第三方检测单位参与现场抽检工作,能在产品出产前发现产品质量问题。

叠合板运输管理

2.1组织运输路线

大多数情况叠合板生产厂家并不在项目所在地,运输路程相对较远,在正式运输叠合板构件之前,至少规划两条以上运输路线,考虑采用叠合板施工项目工程规模较大,施工周期长,为满足在施工期间材料进场时间与施工进度匹配,避免因供货不及时导致工期延误,工人待工等情况,运输队应提前勘察行驶路线,考察路线时,应主选一条运输路线,以及一条或多条备用路线。考察内容包含沿途道路情况、交通管制情况及项目场地情况等。做好考察记录表,参考下表:

2.2选择与项目匹配的车型

参考实际项目情况,通过已规划的运势路径,计算运输成本,合理安排符合项目特点的运输车型。常用车型参数如下表:

叠合板现场常见问题分析

3.1叠合板安装精度问题

3.1.1轴线位置偏差:在叠合板吊装过程中,如果测量放线不准确,或者吊装时没有严格按照控制线进行就位,就容易导致叠合板的轴线位置出现偏差,影响后续构件的安装以及整体结构的准确性。

3.1.2标高控制不准:支撑体系的搭设不规范、可调托撑调节不到位,或者对叠合板本身的厚度控制不准确,都可能造成叠合板安装后的标高不符合设计要求,进而影响楼面的平整度和后续装修工程的施工。

3.2叠合板拼缝问题

3.2.1拼缝过大:叠合板在生产过程中的尺寸偏差、现场安装时的定位不准确,以及施工过程中对叠合板的扰动,都可能导致叠合板之间的拼缝过大。拼缝过大会影响楼板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在后期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漏浆、开裂等问题。

3.2.2拼缝不直:安装过程中,如果没有对叠合板的拼接进行严格的控制,或者模板支撑体系不稳定,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就容易使叠合板发生位移,导致拼缝不直,影响美观和结构性能。

3.3支撑体系问题

3.3.1支撑不牢固:支撑体系的立杆间距过大、扫地杆和水平杆设置不符合要求,或者立杆底部没有垫实,在叠合板承受荷载后,容易发生支撑变形、下沉甚至失稳,导致叠合板开裂、损坏,严重影响结构安全。

3.3.2拆除过早:楼板混凝土强度尚未满足设计,就过早拆除支撑,导致叠合板荷载过大,叠合板出现裂缝。

3.4混凝土浇筑问题

3.4.1振捣不密实: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如果振捣棒的插入深度和振捣时间不足,或者振捣棒没有均匀振捣,就容易导致叠合板与后浇混凝土之间结合不紧密,出现蜂窝、麻面等质量问题,降低结构的整体性和防水性能。

3.5成品保护问题

3.5.1污染: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的水泥浆、模板脱模剂等物质如果溅到叠合板表面没有及时清理,或者在施工现场其他污染源的影响下,叠合板表面容易被污染,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对后续的装修施工造成不利影响。

3.5.2 变形:叠合板因堆放、吊运或其他原因产生变形。

3.5.3 标识缺失或模糊:叠合板上的标识如型号、规格、安装方向等不清楚或丢失,影响施工安装。

叠合板现场施工措施

4.1安装精度处理

根据现场需求选用吊装设备和吊具,如平衡梁等,确保叠合板在吊装中平稳。 [2]安装时,提前在模板上弹好安装边线,配合水准仪等测量工具进行实时监测,通过调整支撑体系使叠合板达到设计的平整度要求。

4.2拼缝处理措施

施工前精确测量叠合板的尺寸,确保安装时位置准确,板缝均匀。使用专用的定位工具固定叠合板,防止位移。对于已出现的板缝宽窄不一问题,若缝隙较小,可采用聚合物水泥砂浆进行修补;若缝隙较大,需加设模板,用细石混凝土浇筑密实。

4.3支撑体系优化

对支撑体系进行重新验算,根据计算结果增加支撑立杆数量、调整立杆间距,或更换更高强度的支撑材料,如采用钢管壁厚更厚、材质更好的脚手架钢管;检查支撑底部基础,若基础承载力不足,应对基础进行加固处理,如浇筑混凝土垫层、铺设钢板等,以扩大支撑底部的受力面积,提高基础承载能力。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的混凝土强度标准来确定支撑拆除时间。在施工过程中,制作同条件养护的混凝土试块,通过试验检测混凝土的实际强度,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要求的拆模强度时,方可拆除支撑;制定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根据叠合板的施工顺序和混凝土养护时间,合理安排支撑的拆除时间,既要保证叠合板的质量安全,又要提高施工效率。对于大面积的叠合板,可采用分区域、分阶段拆除支撑的方法,先拆除非关键部位的支撑,观察叠合板的变形情况,无异常后再逐步拆除其他支撑。

4.4混凝土浇筑方法

选择适宜的振捣机械,根据现场叠合板厚度和钢筋分布间距等情况,均匀浇筑混凝土,合理控制浇筑厚度和速度。振捣时,要确保振捣棒插入深度和时间,以免振捣棒长时间直接触压叠合板造成损伤。针对蜂窝麻面现象,可在混凝土初凝前进行再次振捣,初凝后用与混凝土同批次水泥调制砂浆进行抹面。

4.5成品保护措施

对于混凝土、砂浆产生的污染,在其未凝结前,可用湿布擦拭干净;如果已经干硬,可先用钢丝球轻轻搽除,再使用清水冲洗。对于模板脱模剂等物质污染,可使用专用的清洗剂进行擦拭,然后用大量清水冲洗。若叠合板变形较小,可通过调整下部钢支撑或局部施压的方式进行调整。对于变形较大的叠合板,需具体分析变形原因,采取对应的措施。如因吊运过程中吊点设置不合理导致变形,可重新设置吊点进行吊运,适当粘贴碳纤维布或增加型钢支撑等。[3]若变形严重且无法修复,应报废该叠合板,退回后重新更换合格产品。根据深化后的设计图纸,对出厂叠合板的型号、规格等信息进行核对确认。优先考虑设置二维码便于现场扫描识别,快捷掌握叠合板信息。对于喷涂标识模糊的,可用记号笔、油漆重新标记清晰;对于标识缺失的,补充标识信息,确保施工人员能够准确识别和安装。

结束语

目前,建筑行业建筑工人不足、工人技术性不强、整体年龄化,施工智造迫在眉睫。而装配式建筑具有工厂化、减少污染、有效节能、降低现场用工等显著优势。从生产-施工-验收,施工管理执行PDCA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施工全过程管理的每一个人均是管理的一个因子,往往最清楚问题所在,通过发动团队的力量,才能真正优化管理,让每一个项目增值,实现最优价值。

[参考文献]

[1] 51129-2017,《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S] 。

[2]刘金海.探讨预制装配式叠合梁板安装施工技术[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工程技术, 2022。

[3]王家安.预制装配式叠合梁,板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江西建材, 2022。

[4]崔方爰.装配式建筑中叠合板高效施工及质量控制[J].城镇建设,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