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分层与趣味并行

作者

林丹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中心小学 广东省中山市 528400

摘要:伴随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且优化学习成果,成了教育界瞩目的焦点。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单元的作业设计在这一点上起着很大的作用,考虑到学生存在差异,作业设计一方面要包含知识的全面性,另一方面还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文章探究了分层作业设计与有趣作业形式之间有效的融合方式,并且给出了在作业里加入实际应用的策略,希望能够做到减轻学生负担和改善学习成果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分层;趣味;小学数学;中段单元作业;图形与几何;减负增效

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单元对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十分关键,但传统作业设计常常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别和兴趣点,引发作业负担增重却收效甚微。所以,执行精确化的分层作业设计,并增添趣味元素和生活类操作任务,成了当前改良作业设计的主要走向。此策略有益于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其数学思维能力,从而达成教学减负增效的目的。

一、基于学生差异,实施精准分层作业设计

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习能力有所区别,这就要求作业设计务必实施精确的分层,精准分层作业会遵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置不同层级的任务,以使每个学生均可在自身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去完成作业,并收获对应的挑战与成长[1]。如此一来,教师就能最大幅度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免除因作业过易或者过难而致使学生遭受挫折感,保证每个学生都能于恰当的难度当中优化其数学水平。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单元作业时,教师依照学生不一样的学习水平做了精确的分层,对于那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教师规划了一些简单的填空和选择题目,像“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其面积是……”这样的题目,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本概念。而对于处于中间水平的学生,教师则规划了一些实际应用方面的问题,如说“已知一个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那么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之类的题目,使得这些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至于那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给学生安排了更具挑战性的应用题,“有一个长方形,它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而且长比宽要多出2厘米,现在要求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是多少”等类似的题目。通过这种分层的作业形式,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把作业完成,不会觉得压力太大,并且还能够得到合适的锻炼并取得一定的提升。

二、融合趣味元素,打造充满吸引力的作业形式

作业形式是否有趣味性,这是影响学生参与度的重要因素,趣味化的作业设计可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并加强其学习动力。在“图形与几何”单元的作业设计当中,如果加入一些富有创意的元素,那么当学生做这些作业的时候就会觉得很有意思。这样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够唤起学生自发去思索和探寻的愿望,进而在愉悦的气氛里优化自身的数学水平。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单元作业时,教师就加入了趣味元素,使得作业变得更吸引人,第一步就是通过图形拼图游戏来引领学生完成作业,学生得把各种形状的图形拼接到一起,从而形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或者梯形才行。在执行这个任务期间,学生既温习了图形的特性,又体会到了解题的快乐,针对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还增添了“挑战题”,也就是让学生用剪纸或者绘图的办法去设计一个有着特定面积的平行四边形,以此来唤起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如此一来,学生就能在玩耍当中开展学习,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免除传统作业那种单调乏味的负担感,做到减轻负担加强效果的目的。

三、关注实践应用,设计具有生活价值的作业任务

作业设计需重视知识的实际运用情况,特别在“图形与几何”这个单元当中,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应用可助力学生体会到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里具有何种价值。通过设计一些同学生日常活动关联起来的作业任务,可以促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际碰到的各种问题融合在一起思考,进而加深对于相关数学知识的领悟程度并做到较好地把握[2]。这样的作业既能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增进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所怀有的兴趣,令其显得更为接近现实且具备实用意义。

例如,在设计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三角形”单元作业时,教师重视把数学知识同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师安排了这样一项操作任务:让学生在家里或者学校找寻三角形的物品,并记录下来,还要观察各种不同种类的三角形(像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等)如何被使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作业里有画三角形的任务,就是要依照给定的边长和角度去画出不一样的三角形,这么做既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三角形,又有益于发展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通过完成这类任务,学生就会发觉生活中有许多地方都会用到数学,进而提升自身对于数学的喜好以及学习的热情,做到削减作业量却增长学习成效的目的。

结论:从分层作业的精确设计开始,到趣味元素的巧妙融入,再到实际操作任务的生活运用,每一步都表现出对学生个体差别的重视以及对学习成果的改善。通过改良作业结构,教师可以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业压力,让作业变成知识内化和能力加强的有力手段。日后,教学设计要持续留意学生的多种化需求,给予学生越发个人化,有效的学习经历,切实做到教育目的的改良和超越。

参考文献:

[1]顾洁.“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优化策略[J].读写算,2024(24):38-40.

[2]胡琳洁.“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后作业优化设计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4(9):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