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劳动生活”课程的构建策略

作者

冯琪炫

廊坊市直属机关第一幼儿园 065000

【摘要】在当前幼儿教育备受关注且倡导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劳动教育对幼儿成长的关键作用愈发受到重视。随着社会发展对幼儿综合素质要求的提高,如何在幼儿阶段进行有效的劳动教育成为重要课题。本研究聚焦于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劳动生活”课程的构建,阐述了构建该课程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幼儿园劳动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幼儿园;劳动生活课程;构建策略

【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在幼儿园开展“劳动生活”课程意义非凡。一方面,这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让幼儿从小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智慧与价值,增强其文化自信。另一方面,通过参与劳动生活课程,幼儿能够锻炼动手能力,在实践中学会承担责任,养成良好品德,为其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茁壮成长。

一、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劳动生活”课程的重要性

1.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习惯

幼儿时期是塑造良好习惯和意识的关键阶段。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和习惯,能让他们明白劳动的价值。当幼儿参与到简单的劳动活动中,如整理玩具、收拾桌面,他们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行动能带来有序和整洁。这种早期的体验会内化为习惯,让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自觉主动地承担责任,懂得付出才有收获,为日后独立生活和高效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发展

劳动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动手参与劳动活动能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提高他们的精细动作能力。同时,在面对劳动中的各种任务和问题时,幼儿需要思考、尝试不同方法,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种植活动中,幼儿要思考如何播种、浇水、照顾植物,当遇到植物生长不良时,他们需要去寻找原因并解决问题,从而促进心智成长,实现身心的全面发展。

3.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瑰宝,劳动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让幼儿在劳动中接触和感受传统文化,能使其传承和延续。比如在传统节日中,幼儿参与包粽子、做月饼等劳动,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或是学习古代手工艺制作,如剪纸、编织。这些劳动活动不仅传递了传统文化的技艺,更让幼儿在亲身体验中领略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将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中发扬光大。

二、中华传统文化视域下幼儿园“劳动生活”课程的构建策略

1.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明确的目标设定是构建幼儿园“劳动生活”课程的基础。培养幼儿对劳动的积极态度,意味着引导他们从内心深处接纳劳动,并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与乐趣。尊重意识的培养能使幼儿珍视他人的劳动成果,心怀感恩之情。这样的目标有助于塑造幼儿优良的品德和价值观,为其未来的发展筑牢根基。

比如,设定一个“一周劳动小助手”的目标,让每个幼儿在一周内轮流充当班级的小助手,协助老师整理图书、分发餐具等。通过这种方式,幼儿能亲身经历劳动的过程,体会到自己的付出为班级带来的改观,从而逐步孕育对劳动的热爱。再如,开展“珍惜食物大行动”,让幼儿观察农民劳作的图片或视频,了解食物从播种到收获所历经的艰难历程,知晓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辛勤的汗水,进而学会尊重劳动成果,杜绝浪费食物的行为。

2.将劳动元素融入课程

将诗词、故事和节日习俗中的劳动元素融入课程,能够充实课程的内涵,使幼儿在趣味盎然的内容中领略劳动的魅力。诗词凭借其优美的辞藻描绘劳动场景,故事传递着劳动的精神内核,节日习俗则凸显了劳动在传统文化中的显著地位。

例如,在诗词教学时,可以选用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通过阐释诗句,引领幼儿构想农民在骄阳下劳作的艰辛画面,体悟粮食的得来不易。讲述故事时,可以分享《鲁班学艺》,让幼儿了解鲁班凭借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成为知名工匠的历程,激发他们对劳动的尊崇和向往。在节日方面,端午节时组织幼儿一同包粽子,讲解端午节与纪念屈原、劳动人民的渊源,让他们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感受劳动的传统。

3.开展丰富实践活动

为了调动起幼儿的参与积极性,幼儿园教师应该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带领幼儿亲身感受劳动的流程,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比如可以模仿古代劳动场景,引领幼儿穿越时空,体悟古人的劳动方式和智慧结晶,也可以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则有助于传承传统技艺,培养幼儿的耐心和专注力。

幼儿园教师可以营造一个“古代农田”的情境,为幼儿提供小锄头、水桶等工具,让他们模仿农民进行耕种、浇水等劳作。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讲解古代农业的知识,如灌溉技巧、农作物种植要点等。又如组织幼儿制作传统的剪纸作品,从简易的图案起步,逐步增加难度。老师先示范基本的剪纸技法,然后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完成后,可以将作品在教室中展示,增强幼儿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4.营造特定的教学环境

幼儿正处于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年龄段,优良的环境能够于无形之中影响幼儿的行为和思维。对此,幼儿园教师应该积极营造富有传统文化韵味的劳动环境,让幼儿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兴趣,促进幼儿的能力提升。

例如,幼儿园教师可以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劳动人民的画像,如纺织女工、木匠等,并配以简洁的文字说明。在活动区域设立一个“传统工坊”,摆放一些传统的劳动工具,比如纺车、织布机等,供幼儿自由探索和操作。还可以在幼儿园的花园中开辟一块“劳动小天地”,种植一些常见的蔬菜和花卉,让幼儿参与浇水、施肥、除草等劳动。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教师可以讲述一些与农耕相关的诗词和故事,比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让幼儿在优美的文化氛围中享受劳动的快乐。

【结束语】总而言之,在中华传统文化的视域下构建幼儿园“劳动生活”课程是一项富有意义的工作。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更是对幼儿未来发展的悉心呵护。幼儿园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幼儿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劳动素养。当幼儿在诗词中领略劳动之美,在故事里汲取劳动的力量,在实践活动中锻炼劳动技能,他们便在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促进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罗丽荣. 新时代幼儿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框架建构探究[J]. 家长, 2023, (14): 91-93.

【2】文吉.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究[J]. 家长, 2023, (09): 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