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护航身心健康发展的方法新论
李文标
江西省贵溪市河潭中小学(小学部)
摘要:小学思政课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据关键地位,对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保障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与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紧密联系,剖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等维度提出一系列新方法,并对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展开研究,旨在为小学思政课教学提供新思路,助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思政课;自我认知;身心健康;教学方法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快速发展、价值观逐步形成的关键时期。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不仅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任,还在提升学生自我认知、促进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通过思政课教学,引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点等,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正确应对成长中的各种问题,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当前小学思政课教学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二、小学思政课对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护航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一)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小学思政课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认识自我的平台。例如,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关于 “我和我的家庭”“我在学校的生活” 等主题,引导学生从家庭、学校等不同环境中认识自己的角色和责任,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从而更全面、客观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思政课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而这些品质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如在教学中强调坚韧、乐观、自信等品质,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积极的心态,增强心理韧性。通过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三)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小学思政课通过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社交习惯。例如,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秩序、爱护环境、尊重他人等,不仅有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小学思政课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联系不紧密
部分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缺乏对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的深入了解。教学内容未能充分结合学生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导致学生对思政课内容缺乏兴趣,难以将所学知识与自身实际联系起来,不利于提升学生自我认知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单一
教学方法多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和参与的机会。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不利于学生自我认知的提升和身心健康发展。
(三)忽视学生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性格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都存在差异,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导致学习积极性受挫,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心理健康。
四、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护航身心健康发展的新方法
(一)创新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挖掘生活中的思政教育素材。例如,结合学生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与家人的相处经历,引导学生思考家庭责任、亲情的重要性;以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为契机,如运动会、文艺汇演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这些生活素材的引入,使思政课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真实,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在不同生活场景中的角色和行为。
(二)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
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学习。例如,在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时,创设公交车、超市等生活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模拟在这些场景中的行为举止,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文明礼仪知识。通过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认识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促进自我认知的提升。
(三)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
教师要通过课堂观察、与学生交流、问卷调查等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家庭背景等。例如,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鼓励,为他们创造更多表达自己的机会;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增强学习信心。
五、结论
小学思政课教学中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护航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完善教学评价等新方法的实施,能够有效提高小学思政课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尽管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面临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教学资源不足、家长配合度不够等挑战,但通过加强教师培训、整合教学资源和加强家校合作等应对策略,能够保障新方法的顺利实施。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持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培养出具有正确自我认知、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 [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3] 林崇德。发展心理学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