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策略
何国青
钟祥市文集中学
摘要:在“双减”政策推行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需要更加注重提质增效,基于核心素养的单元教学成为重要途径。本文探讨了“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的重要性,分析了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现状,并提出一系列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旨在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
关键词:双减;核心素养;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策略
一、引言
“双减”政策旨在有效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这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提升教学质量,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单元教学成为关键举措。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将教学内容整合为具有关联性、系统性的单元,有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契合“双减”政策的目标。
二、“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的重要性
2.1 提升教学效率,减轻学生负担
“双减”政策下,减少学生作业量和学习时间,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效率。单元教学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避免重复、零散的学习,减少学生的无效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2.2 促进知识整合,培养核心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单元教学以单元主题为引领,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在知识的整合与运用中培养这些核心素养。例如,在函数单元教学中,学生通过对不同函数模型的分析、建立和应用,锻炼数学建模、逻辑推理等素养。
2.3 增强学生学习主动性
单元教学通常设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在完成单元任务的过程中,需要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现状
3.1 教学目标设计缺乏整体性
部分教师在进行单元教学目标设计时,仍然以知识点为导向,缺乏对单元整体内容的深度分析,未能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整体规划教学目标。这导致教学目标碎片化,学生难以从整体上理解知识与核心素养的联系。
3.2 教学内容整合不足
在单元教学中,一些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整合能力有限,未能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有机整合,构建成具有逻辑关系的单元知识体系。教学内容依然呈现出零散、孤立的状态,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3.3 教学方法单一
部分教师在单元教学中,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缺乏对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参与和深度思考,难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不利于核心素养的提升。
3.4 评价方式不完善
当前初中数学单元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以纸笔测试为主,侧重于对知识的考查,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无法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收获与成长,不利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的发展。
四、“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策略
4.1 基于核心素养,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数学核心素养的角度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有机融合。例如,在“三角形”单元教学目标设计中,除了掌握三角形的性质、判定等知识目标外,还应设定通过三角形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素养,通过三角形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等目标。
4.2 整合教学内容,构建单元知识体系
教师要打破教材章节的限制,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可以按照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数学思想方法等对单元内容进行重组。例如,在“方程”单元教学中,将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分析它们在解法、应用等方面的联系与区别,构建以方程模型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同时,引入数学史知识,如方程的发展历程,丰富单元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增强学习兴趣。
4.3 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4.3.1 问题驱动教学法
教师根据单元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例如,在“几何图形”单元教学中,教师提出“如何利用全等三角形测量池塘两端的距离”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动手实践等方式寻找解决方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和应用。
4.3.2 项目式学习法
教师可以设计与单元主题相关的项目,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知识,培养核心素养。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单元教学中,教师布置“学校学生课余活动时间的调查与分析”项目,学生需要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通过这个项目,学生不仅掌握了统计与概率的知识,还提高了数据分析、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
4.3.3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法
利用多媒体、几何画板、数学软件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呈现直观、生动的数学知识。例如,在函数图像教学中,通过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函数图像的变化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素养。
4.4 完善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学习
4.4.1 过程性评价
关注学生在单元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学习态度等。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学生自评与互评等方式进行过程性评价。例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担当、沟通能力等,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
4.4.2 表现性评价
设计具有实际情境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展示其知识掌握和核心素养发展情况。例如,在“平面图形的性质”单元教学后,让学生设计一个校园景观的平面布局图,并说明运用到的图形性质知识,以此评价学生的知识运用和逻辑推理能力。
4.4.3 综合性评价
将纸笔测试与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在纸笔测试中,增加开放性、综合性的题目,考查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设置一道关于数学文化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渗透数学文化,考查学生的数学抽象、数学建模等素养。
五、结论
在“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数学单元教学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从整体设计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完善评价方式等方面入手,优化单元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的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 崔允漷.如何开展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2):11 - 15.
[4] 章建跃.核心素养导向的中学数学教材变革[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1):34 -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