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

作者

蔡美旋

厦门市育才中学

摘要:初中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剖析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探讨挖掘这些元素的方法,以及如何将其有效融入教学实践,旨在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材;传统文化元素;挖掘;教学实践

一、引言

语文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初中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核心资源,承载着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能丰富语文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在当前教育强调文化育人的背景下,研究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类别

(一)古典文学作品

初中语文教材选编了大量经典的古诗词、文言文,如《论语》《孟子》中的篇章,李白、杜甫、苏轼等诗人的诗词。这些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诗词格律到文章章法,从思想情感的表达技巧到人生哲理的深刻阐述,都是传统文化的瑰宝。例如,《论语》中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仅传授了学习方法,更体现了古人对学习和思考关系的深刻认识,反映出儒家的教育思想。

(二)传统艺术元素

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常常涉及传统艺术,如绘画、音乐、书法、建筑等。在一些古诗词中,诗人通过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绘画意境,像王维的山水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让学生领略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感受传统绘画艺术追求的意境美。此外,课文中对古代乐器、建筑风格的描写,也为学生打开了了解传统艺术的窗口。

(三)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语文教材中也有所体现。如一些课文介绍了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像《社戏》中对社戏这一民俗活动的描写,展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民间文化,让学生了解到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背后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它们在维系社会关系、传承民族精神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传统价值观

教材中的许多作品传递着传统价值观,如仁爱、诚信、正义、家国情怀等。《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诚与担当,体现了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的家国情怀;《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讲述陈元方与友人的对话,展现了古人对诚信的重视,这些内容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挖掘方法

(一)深入研读教材

教师要深入研读教材,对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进行细致分析,挖掘其中潜在的传统文化元素。例如,在教授《桃花源记》时,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语言特色,还要深入挖掘其中所反映的古代社会理想、道家的无为思想以及古代农耕文明的生活方式等传统文化内涵。

(二)查阅相关资料

为了更全面、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元素,教师需要查阅大量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文献、文化研究著作、学术论文等。在教授《诗经》中的作品时,教师可查阅关于《诗经》的研究资料,了解其创作背景、艺术特色以及在古代社会中的作用,从而更准确地向学生传达其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如古代的婚姻制度、劳动生活、礼仪风俗等。

(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

许多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结合时代背景分析作品能更好地挖掘其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在讲解鲁迅的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从而理解鲁迅作品中所批判的封建礼教、国民劣根性等内容,感受传统文化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表现形式以及变革需求,让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需要批判性继承。

四、初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

创设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教授古诗词时,可以通过播放古典音乐、展示相关的古画,营造出古代的文化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所描绘的意境。例如,在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播放古筝曲《渔舟唱晚》,展示明月高悬的古画,让学生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体会苏轼在词中表达的情感。

(二)拓展阅读与写作

开展与教材中传统文化元素相关的拓展阅读活动,推荐学生阅读经典的传统文化著作,如《论语译注》《史记》等,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同时,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传统文化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比如,学习完古代游记散文后,让学生模仿古人的写作风格,写一篇关于家乡名胜古迹的游记,在写作过程中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开展实践活动

组织学生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比赛、书法绘画展览、民俗文化调研等。通过诗词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韵律美和情感美;书法绘画展览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艺术的兴趣;民俗文化调研活动则让学生深入民间,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例如,在学习了端午节相关的课文后,组织学生开展端午节民俗调研,了解各地端午节的习俗差异,探究其背后的文化根源。

(四)小组合作学习

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传统文化元素进行合作学习和讨论。例如,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时,让小组学生共同探讨作品中的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发言。小组合作学习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精神,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五、结论

初中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是宝贵的教育资源,通过深入挖掘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能够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素养的双重提升。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运用科学的挖掘方法和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创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让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 温儒敏。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