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花鼓戏唱腔在戏曲表演中的特色

作者

高宝华

邵阳市花鼓戏保护传承中心 湖南省邵阳市 422000

一、引言

在花鼓戏的研究范畴当中,学术界已获取数量可观且涉及范围颇为广泛,包括花鼓戏的发展起源、艺术特性、剧目创作以及传承保护等多个层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各地方花鼓戏发展起源的探究现有研究已较全面,但大多呈独立开展状态,欠缺对剧种整体发展起源的系统梳理;就艺术特性研究而言,当下研究主要着重于唱腔曲调方面,对服装和舞步等领域投入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从音乐学视角切入,缺乏跨学科深入钻研;在传承保护领域,虽已针对观众数量减少和人才衔接出现断层等问题提出各式各样应对措施,但这些措施普遍缺乏对比性与应用性方面研究且评价标准未形成统一,截至目前,花鼓戏在戏曲表演特色研究上仍存不足之处,尤其在唱腔与其他戏曲要素相互配合呈现出的特色方面相关研究较薄弱,本文将围绕此关键要点对花鼓戏唱腔在戏曲表演中展现出的特色展开深度分析,以期为花鼓戏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帮助。

二、花鼓戏唱腔的音乐结构特色

花鼓戏唱腔音乐结构所展现出的几大特色,呈现为曲牌联缀与板式变化能灵活结合且具备独特调式音阶体系及节奏节拍设计极为丰富的状况,具体是不仅留存曲牌独特韵味还借助板式转换促进旋律演进,在调式挑选上多与地域语音特性契合且节奏型会随剧情跌宕有多样变化,如《刘海砍樵》里的“比古调”,一开始以“一流”板式展开叙事并融入“采茶调”曲牌部分内容,之后转成“散板”强化情感表达,在羽调式基础上添加变徵音营造独特色彩,切分节奏与规整节拍相互交替凸显角色间互动的生动感觉。

三、花鼓戏唱腔的演唱风格特色

花鼓戏唱腔在演唱风格上独特,体现在发声方式可灵活调整、润腔技巧具地域特征及按行当塑造声音等层面,其发声重“字正腔圆”与“腔随情变”融合,小生行当一般以真声为基础和假声为辅助,靠把控气息深浅呈现清亮且温润音色,润腔常融入方言声调滑音、擞音,使唱腔兼具韵律美感与口语质感,行腔注重依唱词变声调,借节奏松紧和音高起伏展现角色性格特点,如《刘海砍樵》中小生唱段,开始用平稳真声定质朴风格基调,情感递进处穿插假声提音调,湘方言里“海”“柴”等字尾音处理稍向上滑,配合行腔顿挫感,既留农夫憨厚特性,又靠明亮音色与流畅转音突出青年男子爽朗性格,精准完成勤劳正直小生形象的声音塑造。

四、花鼓戏唱腔在情感表达与角色塑造中的特色

4.1 情感表达的丰富性

花鼓戏唱腔在丰富表达情感方面,借助音色明暗变化与节奏快慢调整,旋律高低起伏等多种组合方式准确传达如高兴、愤怒、悲伤、快乐等多样复杂情绪,小生行当尤其注重凭声音传达情感,擅长展现少年意气风发的轻快感觉且能描绘失意时哀伤悲戚的沉郁状态,像《梁祝》剧目中梁山伯的小生唱段,表现同窗情谊愉悦情绪时,唱腔以明亮音色或轻快活泼节奏以及向上扬起旋律为主,“草桥结拜”唱词行腔还穿插短促跳音,得知祝英台身世后情绪悲愤,唱腔变为沉郁音色,节奏放慢且附点音符增加,“楼台会”段落尾音处理带哽咽感觉,配合散板自由节奏将从困惑到绝望的情感层次完整细致展现出来。

4.2 角色塑造的精准性

花鼓戏唱腔于塑造角色方面展现出的极高精准性,依靠音色挑选音域界定和润腔规划等要素相互融合来实现声音形象与角色身份和性格特点的深度匹配,如此既突出人物社会属性又挖掘出内在精神风貌,以《刘海砍樵》为例,剧中小生角色刘海唱腔选用明亮但不过分夸张音色为基础,着重运用中低音区域符合樵夫质朴身份设定,行腔带有恰当停顿感体现其憨厚老实性格,尤其在表达对胡秀英真挚情感时通过尾音轻微颤动及音高自然升高,既保持农夫淳朴本质又流露出青年男子满腔赤诚,借助声音层面使该角色形象得到全方位呈现。

4.3 与剧情发展的紧密契合

花鼓戏唱腔与剧情发展存在极为紧密内在联系,具体表现在借助板式变换、节奏快慢调整及音域高低波动能精确与剧情起承转合相互呼应,可预先提示矛盾冲突,强化戏剧高潮部分,收拢剧情遗留韵味,如经典剧目《刘海砍樵》中刘海小生唱段体现明显,“家住常德武陵境”采用“一流”板式,以平稳节奏搭配中低音区域叙述性质旋律向观众交代人物背景及状况为剧情打下基础,刘海遇胡秀英相邀时板式转成“二流”,节奏稍加快、音域小幅度上升且融入轻快跳音推动剧情进入互动发展阶段,到“随我回家见母亲”定情关键节点板式又转成“三流”,节奏急促与高音区域持续发强音并配合颤音装饰将剧情推向情感确认高潮部分,可见花鼓戏唱腔在剧情叙事线索中发挥着至关重要连接纽带作用。

五、花鼓戏唱腔与其他戏曲元素的协同特色

花鼓戏里的唱腔在与其他戏曲要素的协同上颇具特性,具体体现为和表演动作能于节奏上产生共鸣,和舞台美术可在情境上构建出一致,和乐队伴奏能在音色方面实现互补,从而一同服务于戏曲表演的整体展现,比如唱腔节奏与演员身段动作的起始、承接、转折、结束配合准确,舞台光影依唱腔情感变化调节明暗程度,乐队伴奏借乐器音色与唱腔特点相互呼应,就如在《张古董借妻》中张幼梅小生表演“赴京赶考路途遥”这段“二流”板式唱段时,其唱段与挥袖、提步等动作节奏同步,舞台投射的冷色调灯光和唱腔沉郁基调相契合,主奏乐器唢呐明亮音色与小生清亮嗓音彼此衬托,此三者协同起来,既强化书生赶路疲惫感受,又通过演员动作干脆利落、灯光渐亮、伴奏节奏转快预示剧情转折发展,达成多元素共同塑造角色状态与推进叙事进程之效。

六、结语

着重对花鼓戏唱腔特点展开深度分析的本文,其音乐架构融合曲牌串联与板式变化,在调式音阶以及节奏节拍方面呈现独特风格。从演唱风格来讲,借助发声技巧与润腔手法以及行腔方式塑造不同行当特点。在情感抒发与角色塑造层面,细致展现多种多样情感状态,准确描绘人物形象且与剧情推进紧密相连。而花鼓戏在表演过程中,唱腔与表演动作、舞台美术、乐队伴奏相互配合构成完整统一戏曲表演,其唱腔蕴含浓厚地域文化底蕴。为使其更好发展,接下来需进一步挖掘艺术潜能,要在传承根基上创新并拓展表现形式和题材,加强专业人才培育,如此方能推动花鼓戏在新时代舞台上持续焕发光彩,为中国戏曲艺术进步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邹世东 . 略论豫南花鼓戏的艺术特色 [J]. 四川戏剧 , 2008(6):2.

[2] 刘静 . 浅析湖南花鼓戏曲表演对民族声乐舞台实践的提升作用 [J].戏剧之家 , 2016(5):1.DOI:CNKI:SUN:XJZT.0.2016-05-088.

[3] 宾蕾. 湖南花鼓戏花旦唱腔特点探究 [D]. 中央民族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