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低维护型园林绿地构建与管护模式探讨

作者

吴先华

湖北铭勋建设有限公司 湖北省武汉市 430090

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园林绿地建设已成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园林绿地维护成本高、资源消耗大,难以满足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低维护型园林绿地的构建与管护模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探讨了低维护园林绿地的构建策略,包括耐旱耐贫瘠植物的选择、群落式配置、土壤改良与水分管理等。同时,结合智能化管护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策略以及生态养护模式,提出高效、低成本的园林绿地管护方案。研究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构建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园林绿地的维护成本,提高绿地生态效益,为城市绿化提供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低维护园林;生态绿地;智能管护;可持续发展;园林绿化

园林绿地在城市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仅能够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还能提升居民的生活舒适度。然而,传统园林绿地的维护成本较高,主要体现在水资源消耗、人工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给城市管理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技术压力。近年来,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低维护型园林绿地的理念逐渐受到关注。这种模式通过优化植物选择、改善土壤条件、引入智能化管理手段等方式,在降低维护成本的同时提升绿地的生态适应能力,使园林绿地更具可持续性。低维护型园林绿地不仅符合绿色发展的要求,也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了一种更加高效、环保的建设思路,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一、低维护型园林绿地的构建策略

(一)低维护型园林绿地的基本特征

低维护型园林绿地强调降低人力、物力投入的同时,保持较高的生态效益和景观质量。其核心特征包括低资源消耗、强生态适应能力和高自我调节能力[1]。低资源消耗体现在减少灌溉需求、降低施肥频率、减少病虫害防治成本等方面;强生态适应能力则通过选择适宜的本土植物、优化土壤结构、合理配置植被群落来实现;高自我调节能力则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植被能够在较低维护水平下维持良好生长状态。

(二)植物选择与配置原则

植物选择是低维护园林绿地构建的核心,应优先选用适应本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乡土植物,并合理配置乔、灌、草复合群落,以降低后期养护需求。耐旱耐贫瘠的植物是首选,如北方地区可选用耐寒、耐旱的白蜡(Fraxinus chinensis)、国槐(Sophora japonica)、柽柳(Tamarix chinensis);南方地区可选用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等。草坪则应尽量减少传统高维护品种,如剪股颖(Agrostis stolonifera)和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转而采用低维护地被植物,如佛甲草(Sedum lineare)、马蹄金(Dichondra repens)等,这些品种可有效降低灌溉和修剪需求。

(三)土壤改良与水分管理

土壤结构优化对于提高绿地的持水能力和减少灌溉频率至关重要。低维护园林绿地通常采用增加腐殖质、铺设有机覆盖物、应用透水基质等方法改良土壤[2]。如在沙质土壤中,可通过掺入30%-50%的腐殖质或泥炭土,提高其保水能力;在黏质土壤中,则可掺入适量的砂砾,以提高土壤透气性。此外,应用透水铺装(如透水混凝土、透水砖)及雨水花园等措施,有助于增加雨水下渗,提高绿地的自然供水能力。同时,滴灌技术的推广可减少传统喷灌带来的水分蒸发损失,提高灌溉效率。

二、低维护型园林绿地的管护模式

(一)智能化管护技术应用

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可以大幅降低园林绿地的维护成本,提高养护效率。物联网监测系统可实时采集土壤水分、空气湿度、温度等数据,并自动调节灌溉系统,以实现精准用水。例如,采用土壤水势传感器(如TDR传感器)监测土壤含水量,并结合自动滴灌技术,在土壤含水量低于设定阈值(如15%-20%)时自动启动滴灌系统,确保植物生长需求的同时减少水资源浪费。此外,无人机技术可用于巡检绿地病虫害情况,配合AI图像识别技术自动识别病害类型,降低人工巡检成本[3]。智能修剪设备(如自动修剪机器人)可用于草坪养护,通过激光传感和GPS定位技术实现精准修剪,避免过度修剪造成的植被损伤。

(二)生态化病虫害防控措施

低维护型园林绿地应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通过生态化手段控制病虫害,提高植被的自我调节能力。生物防治是关键措施之一,如利用瓢虫(Coccinellidae)控制蚜虫、引入捕食螨(Amblyseius swirskii)控制粉虱等。此外,物理防治手段也能有效降低病虫害影响,例如,在绿地中安装昆虫诱捕灯(如太阳能杀虫灯),通过特定波长的光源吸引害虫,以减少其种群数量。提高植物自身抗性也是重要策略,例如,合理施用硅钙肥,可增强植物细胞壁强度,提高其对病害的抵抗力。

(三)草坪及地被植物的低维护管理

传统草坪养护成本高,而低维护型园林绿地可通过调整草坪品种和管理方式降低投入。首先,应减少高耗水、高修剪草坪的使用,推广低维护草种,如百喜草(Paspalum notatum)、结缕草(Zoysia japonica)等,这些草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可减少灌溉需求50%以上。其次,推行自然养护模式,即减少修剪频次,例如高羊茅草坪可将修剪频率由每月1次调整为每季度1次,同时保持适当草高(如8-10cm),有助于降低蒸腾作用,减少水分消耗。此外,绿废的循环利用也是低维护管理的关键,如采用粉碎回填技术,将剪下的草屑粉碎后直接回填至草坪,可减少化肥使用量30%以上。

三、低维护型园林绿地的推广与应用前景

(一)政策与标准支持

政府政策和行业标准的支持是低维护型园林绿地推广的重要保障。部分地区已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采用本土耐旱植物,并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以减少绿地养护成本和水资源消耗。此外,低维护园林绿地的建设标准也应进一步完善,例如,规定草坪替代比例达到一定水平,确保绿地内节水技术的应用率不低于特定标准,以提高整体推广效果。同时,政策支持还应涵盖绿地生态监测、智能管护技术的应用,以推动低维护型园林绿地的规模化发展。

(二)典型案例分析

国内已有多个成功案例表明,低维护型园林绿地的推广可有效降低养护成本并提升生态效益,同时增强绿地的生态适应能力和景观可持续性。例如,在某沿海城市的生态示范区,采用适应当地气候条件的本土植物,并结合雨水收集及渗透设施,使绿地的灌溉需求减少了40%左右,降低了水资源消耗的同时,也减少了后期维护成本。此外,在某北方城市的新建公园中,通过推广节水型滴灌系统,优化土壤结构,选用耐旱乔灌木和抗逆性强的地被植物,如紫穗槐(Amorpha fruticosa)和黄苜蓿(Medicago falcata),使公园绿地的整体养护成本降低了30%以上。在某南方城市的道路绿化改造项目中,采用乡土树种如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和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减少了易感染病虫害的外来树种应用,并结合透水铺装和雨水花园,提高绿地的自然渗透能力,使维护频率降低了25%以上。

(三)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低维护型园林绿地应与海绵城市建设相结合,通过雨水收集与渗透系统优化绿地水资源利用。同时,可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更精细化的绿地管理。此外,推动社会公众参与,如鼓励社区绿地采用低维护模式,可进一步提升低维护园林的应用广度和社会认可度。

总结:

低维护型园林绿地的构建与管护是城市绿化的重要发展方向。通过合理的植物选择、土壤改良、智能化管理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水资源和人力投入,增强园林绿地的抗逆性和自我调节能力,提高绿地的生态效益。本研究探讨的构建策略和管护模式,为城市园林绿化提供了可行的优化方案,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在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政策支持,加强科技创新,优化低维护管理技术,从而实现城市绿地的长效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景连.低维护理念的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营造措施分析[J].建设科技,2024,(06):30-32.

[2]朱滨杰,时健,赵子悬,等.低维护园林绿地植物景观营造和低成本养护模式调查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3,(04):59-64.

[3]刘瑞.智能化技术在园林植物生长监测中的应用[J].安徽农学通报,2024,30(22):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