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路径研究

作者

谭艳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省徐州市 221000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将其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意识、增强文化认同感、促进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融入的价值、现状困境、实践路径及创新策略四个维度展开研究,发现当前高校在形式、内容、条件等方面面临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加强社会文化保障等路径,并探讨构建文化育人协同机制、创新传统文化呈现方式等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的 思想教育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入路径;文化育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

(一)培育大学生的民族意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根基,其蕴涵了团结、创造、奋斗和梦想等精神特质,为大学生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大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精髓,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如学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激励大学生树立远大志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二)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多元化在全球化背景下日益明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显著的标识,维系着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中,可使大学生在多元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例如,通过讲解“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使大学生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特点,尊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包容性。

(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方面面,大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比如学习传统书法、绘画等艺术,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水平;探究古代科技成就,可以激发科学探索精神。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现状困境

(一)形式单一,融合深度不足

目前,高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校园文化活动两种形式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但思政课程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往往以缺乏系统性和深度的“知识点”形式呈现传统文化。校园文化活动虽然形式多样,但缺乏统一规划和品牌效应,学生参与度不高。

(二)内容选择性和分散性突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庞大,内容繁多,高校在融入思政教育的过程中,往往会“选择性”地进行融合,造成传统文化内容割裂、割裂,同时教材内容理论化、抽象化,缺少鲜活的案例和实际的引导,学生很难产生共鸣,这是一种传统文化教育的“选择性”融合。如有的教材侧重于道德规范的讲解,忽视了对传统文化中哲学思想和艺术成就的挖掘。

(三)教师素养和社会环境制约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导者,其传统文化素养直接影响着融入效果,但也有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培训,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把握还不够深入。加之市场经济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直接的经济价值和实用功能,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足。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构建文化育人体系

完善课程体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必修课程,确保学生系统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同时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价值精髓融入思政课教学;丰富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开展诗词朗诵、书法比赛、匠心文化传承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为学生接触传统文化、体验传统文化提供平台,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传承下来,并在实践中创新。如:设立非遗传习所,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展示技艺,提升学生的文化参与感等。

(二)深度挖掘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思政教育内容

将经典文献中的思政元素提炼出来,从《论语》《孟子》《大学》中提炼适合思政教育的内容,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引导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引导学生树立生态意识,结合现代社会需求,创新传统文化内涵。

在传统文化优秀道德的教育中加入现代社会的需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比如将“雷锋”精神与工匠精神相结合,引导学生涵养工匠品质,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三)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强化文化育人能力

加强教师培训,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培训,促进教师传统文化素养和教学能力的提高,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了解最新的传统文化研究成果,促进教师文化的发展。如组织教师参加“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研讨会,促进教师分享交流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方式,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进行教学方式创新。比如,采用“翻转课堂”模式,让学生在课前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在课堂上讨论分享;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传统文化的乐趣。

(四)加强社会文化保障,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发挥社会文化资源作用,整合博物馆、文化馆、纪念馆等社会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育人”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开展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传统文化的“文化寻根”活动等,通过开展“文化寻根”活动,使学生在文化上得到了深刻的体会。

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和引导,通过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开展传统文化话题讨论和线上活动,吸引大学生参与互动,规范网络文化环境,避免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如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网上活动,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构建文化育人协同机制

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高校要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协调推进融入工作,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融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多部门加强协作配合。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教务处负责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学生处、团委负责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共同促进传统文化的融合。

(二)创新传统文化呈现方式

利用新媒体技术开发传统文化主题的短视频、动画、游戏等新媒体产品,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例如制作“传统文化小故事”系列短视频,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短视频中学习传统文化;打造文化品牌活动,培育“传统文化节”“诗词大会”等有影响力的传统文化品牌活动,利用品牌效应提升活动知名度,提高学生参与度。

(三)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进社区”、“非遗文化体验活动”等传统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意识,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和熏陶。与地方政府、文化机构合作,建立传统文化实践基地,如在历史文化名城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五、结论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校、教师、社会和学生共同努力,通过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挖掘传统文化资源、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加强社会文化保障等路径,加强传统文化融入工作;通过构建文化育人协同机制、创新传统文化呈现方式、强化实践育人功能等策略,为融入工作提供新的动力和保障;未来,高校应持续探索和创新,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为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高度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马抗美,吴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思考与路径探析[J]. 贵州民族研究,2023,44(1):209-214.

[2]高彪.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校园文化生活的创新路径研究[J]. 大众文艺,2025(5):129-133.

[3]王嘉祎,张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析[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5,43(3):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