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作者

胡彩霞

和林格尔县第一中学高中部 011500

摘要:在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这一变革不仅要求教师们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更需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进行全面创新,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以下是对“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创新的深入探讨,旨在为广大高中语文教师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三新”背景;高中语文;教学

前言

当前,“三新”教育理念在高中教育领域已广泛渗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导向。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深入理解并贯彻“三新”教育理念的精髓,是构建高质量语文教学体系的关键。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尽如人意,许多高中语文教师仍未能将“三新”教育理念有效融入课堂教学,依然沿用“旧课程、旧教材、旧高考”的传统模式。针对这一现状,教师们应当积极行动起来,主动响应“三新”教学要求,对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升级,以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道路。

一、“三新”理念的内涵

“三新”理念融合了新课程、新教材与新高考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推动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培育创新人才的综合框架。其内涵具体阐述如下:

新《课标》:这一标准是根据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全新需求而制定的,它针对义务教育阶段在课程设置、内容编排、教学实施等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全面方案。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培养,倡导采用探究式、合作式以及情境式等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并在课程设置、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及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整个教育改革进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指引。

新教材:新教材是严格遵循新课程标准进行编写和使用的,它充分展现了新时代的特色,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整合与更新,更加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新教材以学生为中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新高考:这是对高考制度基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所进行的一次重大改革。新高考优化了考试科目与内容,旨在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同时提升考试的区分度和有效性。它采用了多元化的评价方式,特别强调了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性,以此激励学生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创造更多可能性。

二、“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创新

(一)采用多元方式,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三新”教育理论积极倡导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感受文本的语言韵味与情感深度。为了顺应“三新”的要求,教师必须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优化,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阅读体验。

在教授《赤壁赋》时,教师首先通过播放朗读音频,为学生精心打造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听觉盛宴,让学生在聆听中初步领略这篇赋的独特风格,从而点燃他们探索《赤壁赋》的热情。紧接着,教师巧妙地安排同桌合作阅读环节,鼓励学生携手共读,对赋中的精妙词汇与句子进行细致翻译,并在相互讨论中分享个人的见解与感悟。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赤壁赋》的结构精髓,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绘制思维导图。这一实践过程不仅让学生以直观的方式洞察了赋的结构布局,更深化了他们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外,在《赤壁赋》的教学旅程中,教师还精心组织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聚焦于赋中的景物描绘、情感抒发与哲理思考。在小组的热烈探讨中,学生们得以更深入地领略本课的艺术魅力,同时深切体会到作者蕴含其中的真挚情感。

(二)提升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思维

在高中语文课堂的广阔天地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被视为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教师在深入剖析教材内涵的同时,还需巧妙地融合课外阅读资源,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滋养。教师应以语言的灵活运用为核心,引领学生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帮助他们深刻领悟并生动构建文本中的形象世界,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以《声声慢·寻寻觅觅》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梧桐更兼细雨”诗意场景模拟,巧妙融合细腻逼真的雨声元素,让学生仿佛穿越至那个感伤凄清的时代,深切共鸣于作者内心的哀愁与寻觅之情。此外,教师还可以激励学生尝试以散文的笔触重新诠释这首诗词,以此拓宽他们的审美边界,并锤炼他们的文字驾驭能力。在《花未眠》的教学中,教师则引领学生探索并珍视生活中的细微之美,引导他们领略插花艺术的绝妙韵味,并鼓励学生在课外社团活动中亲身实践,动手创作手工艺品或剪制精美的窗花。这些充满创意的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更加敏锐地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学会在日常的点滴中发现不平凡的美,从而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度和创造力。

(三)革新教学方法,激发表达欲望

在“三新”教育理念的引领下,高中语文课堂的精髓聚焦于教师创新教学方式的实践,旨在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

以《红楼梦》整本书阅读的教学实践为例,教师匠心独运,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地域文化特色巧妙融合,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学鉴赏盛宴。课堂上,学生们化身剧中人物,通过角色扮演沉浸于剧情的跌宕起伏中,结合历史背景深刻体悟人物情感的细腻变化;通过小组讨论,他们深入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和作者的精妙构思;更有甚者,学生们参与到创作活动中,如编写现代版“微型红楼梦”剧本,将古典文学的韵味与现代生活场景巧妙融合,亲身体验语言的魅力与文学的深邃。这种蕴含深厚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课堂模式,不仅显著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还极大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再以《琵琶行》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述琵琶女坎坷命运时,引导学生尝试情景再现,生动演绎“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以及“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等经典画面,通过边演边对照的方式,直观感受生活变故对琵琶女造成的沉重打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深化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极大拓展了他们解读文本的广度与深度。此类教学活动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了他们深度思考与表达的火花,更全面提升了他们的思维敏锐度和语言表达能力。

结语

随着“三新”理念的深入影响,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与方法已显得捉襟见肘,难以满足学生当前及未来发展的学习需求。在此背景下,教师需勇于打破旧有的教学桎梏,持续迎接新挑战,并积极引领学生踏入全新的学习疆域,只有这样,才能驱动教育创新,实现教学质量的飞跃与学生成长的实质性突破。

参考文献:

[1] 王静利、谢涛《部编版教材新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思考》,《学语文》2021年第5期。

[2] 张诚诚《立足于“三新”,优化语文教学——“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变革与实践》,《安徽教育科研》2023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