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村幼儿园融合教育视域下微项目课程的实施成效与反思

作者

薛晨

靖江市孤山镇中心幼儿园 江苏省泰州市 214500

一、微项目课程的融合教育价值

( 一) 促进幼儿自主能力的培养

微项目课程借助贴近生活的活动设计,为农村幼儿园融合教育打造了有效载体,有效提升幼儿自主能力。教师设计了整理玩具、种植盆栽等任务,普通幼儿去尝试复杂操作,特殊需要幼儿在得到支持的情况下完成简单步骤,比如浇水或者摆放工具 [1]。这样的分层设计培育了自理意识,提高了幼儿自信,适应了不同幼儿的需求,推动了个性化成长。

( 二) 增强幼儿责任意识的形成

微项目课程借助模拟社会角色以及劳动场景这种方式,引领幼儿去理解劳动的价值,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教师设计了“致敬劳动者”这一活动,安排幼儿去扮演清洁工之类的角色,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幼儿,让他们承担自己可做到的任务,比如分发道具,并且与普通幼儿一起协作完成任务 [2]。把乡村清洁活动结合进来,幼儿在实践过程中提高了集体归属感以及社会责任感。

( 三) 激发幼儿创新思维的发展

微项目课程围绕问题解决展开,鼓励幼儿于真实情境里进行探索创新。比如说,幼儿设计出利用废旧牙刷改制而成的小刷子来清理黑板槽,特殊需要幼儿借助绘画来表达自身创意 [3],教师引导幼儿开展头脑风暴,设计了像便携式纸巾盒这样的项目,为幼儿营造低压力的创作环境,推动全体幼儿创新思维实现全面发展。

二、微项目课程的实践路径

( 一) 乡土种植项目的设计与实施

乡土种植项目有效借助农村幼儿园的自然资源,精心设计出贴近幼儿生活的微项目课程,以此提高幼儿的实践能力以及责任感。教师于园内开辟出小块土地或者使用花箱,引领幼儿种植生菜、小葱等作物,向幼儿传授播种、浇水、除虫等技能,幼儿经由观察植物生长,去了解自然规律,特殊需要的幼儿在教师的支持下完成如记录植物高度或者用喷壶浇水之类的简单任务。结合“在地资源表”理念,教师挖掘当地作物资源,设计像“红薯节”这样的活动,让幼儿在挖红薯的过程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与成就感,这类项目培养了幼儿的动手能力,并且依靠劳动体验提高了他们对乡村文化的认同与敬意。

( 二) 清单式劳动项目的开发与应用

清单式劳动项目借助结构化任务清单作为载体,引领幼儿投身班级以及家庭劳动之中,培育其自理能力与合作意识。教师设计出“班级卫生清单”,其中覆盖擦桌椅、整理书架等任务,幼儿依据自身能力认领任务,完成之后会获得“笑脸贴纸”奖励,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可选择如擦窗台这类较为简单的任务,逐步提升参与感。借鉴“嵌入式评价”理念,教师凭借观察记录幼儿的表现,与幼儿一同探讨改进方法 [2],家庭劳动清单包含扫地、摘菜等任务,激励幼儿在家中参与家务劳动,以此提高亲子互动,清单式项目凭借明确的任务引导,保证在融合教育里每位幼儿都可在劳动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

( 三) 创新情境项目的创设与推进

创新情境项目借助真实问题来驱动,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力以及团队意识。就比如,幼儿察觉到垃圾桶果皮存在异味问题,这时教师引导他们把橘子皮制作成小橘灯或者酵素,在解决异味的情况下培养环保意识,特殊需要幼儿参与到收集果皮或者简单拼贴的活动当中,融入集体创作,参考“设计思维”方法,教师激励幼儿借助头脑风暴提出解决方案,像设计多功能纸巾盒,以此契合洗手台收纳需求 [3]。这类项目给幼儿提供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机会,特殊需要幼儿在低压力环境里发挥创意,普通幼儿则借助复杂任务提升能力,一同促进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的发展。

三、微项目课程的实施成效与反思

( 一) 幼儿核心素养的显著提升

微项目课程借助多样化实践活动,提升了幼儿核心素养。乡土种植项目里,幼儿经种植与观察,锻炼了观察力、动手能力以及责任感,清单式劳动项目中,幼儿自理能力与合作意识得以提高,创新情境项目内,幼儿问题解决能力与创造力有所提升,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需要幼儿在适度支持下参与活动,其社交能力与自信心得到改善。研究显示,参与微项目课程的幼儿在自主性、责任感和创新思维方面表现优于传统课程组[1],凭借分层任务设计,微项目课程保障了每位幼儿的个性化成长,呈现出融合教育的包容性价值。

( 二)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完善

微项目课程促使农村幼儿园课程体系得以优化,构建起更具实践特性与包容特质的教学模式,参考生态体验课程的评价架构,幼儿园创建了包含管理、过程以及效果这几方面的评价体系。举例来说,教师借助“游戏故事法”记录幼儿于微项目里的表现状况,剖析其兴趣点与能力水平,适时对课程设计作出调整 [2]。“KWL 记录表”的运用帮助教师梳理幼儿所知晓的内容、想要了解的内容以及已经学到的内容,优化教学流程,微项目课程的施行让农村幼儿园从单一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化且实践化的课程体系,强化了课程的适配性与针对性,为融合教育打造了可供复制的实践范例。

( 三) 教师专业能力的持续发展

微项目课程的开展对教师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标准,推动了其不断成长,教师于课程设计环节学会发掘乡土资源,像借助“在地资源表”来整合当地农耕文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KWL 记录表”,以此提升观察与引导能力,园本教研以及专家引领强化了教师的课程开发与反思能力,比如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记录幼儿在微项目里的典型行为,反思教学策略存在的不足[3]。融合教育理念的融入,让教师变得日益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设计出包容性教学方案,微项目课程的开展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还促使农村幼儿园教研文化得以形成。

( 四) 实施中的问题与改进方向

虽说微项目课程取得了一定成效,不过在实施进程当中依然遭遇着挑战,其一,农村幼儿园资源较为匮乏,像是种植用地有限以及师资力量不足等情况,这对课程实施效果产生了影响,今后可借助家园合作的方式,邀请家长参与到课程资源开发之中,比如让家长提供农具或者场地方面的支持。其二,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缺少系统化的量表以及数据方面的支撑,参考“嵌入式评价”理念,幼儿园可设计幼儿表现评价表,结合观察记录以及幼儿自评,构建起科学的评价体系。另外,教师专业能力存在差异,需要凭借持续培训以及教研共同体建设,来提升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水平,未来还可以探索数字化技术,例如用视频记录幼儿表现,以此优化教学反馈。

四、结语

微项目课程于农村幼儿园融合教育里的实践,彰显出其在培育幼儿核心素养、优化课程体系以及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所有的独特价值,它凭借小切口引发大变革,把乡土资源与融合教育理念相互结合,给乡村学前教育增添了活力,借助乡土种植、清单式劳动以及创新情境项目,幼儿的自主能力、责任意识以及创新思维得以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王剑虹 . 基于幼儿整体性发展的“微项目”活动园本实践 [J]. 幼儿100( 教师版 ),2025,(05):35-37.

[2] 张云平 . 优化多元劳动课程体系,筑牢学校立德树人基石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4(05): 78-79.

[3] 李燕萍 . 班本化小学劳动教育“微项目”的实践与探索 [J]. 教学月刊小学版 ( 综合 ), 2022(09): 5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