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承载与发扬
谢晨
淮北理工学院 安徽省淮北市 235000
引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哺育学生、引领学生。”当前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章聚焦传统文化教育,系统阐述了各高校在课程建设、文化活动、实践调研等方面的有益探索,对于新时代背景下推进高校思想教育守正创新、提质增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承载形式
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道德智慧,是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源泉。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为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各高校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方法,形成了多样化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环境熏陶等途径,高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升华精神境界、锤炼道德品格。可以说,传统文化已成为当代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为青年学子成长成才夯实文化根基、筑牢精神家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教育中的发扬策
(一)精设多元课程,创新教学方法
在新时代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背景下,广大高校思政工作者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 [1]。传统文化是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推陈出新,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精心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满足学生的多元化需求,一方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夯实文化基础,同时开发不同专业特色、不同难度层次的选修课模块,拓展学生视野。例如,面向文科生开设“诗词鉴赏”“古代哲学智慧”等课程;面向理工科学生开设“中医养生文化”“天文历算发展史”等课程,突出文理交融;另一方面采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引导学生代入感悟,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发传统文化微课、慕课,增强教学时效性,教师可依托中国典籍博览系统,开展“赏一件文物,悟一段历史”的研讨活动,引导学生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课程教学要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统一、知行与体悟相结合,引导学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文化自信,涵育家国情怀。教师要善于将思政元素、专业特色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工匠精神”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探寻中华传统美德与当代工匠精神的契合点,体会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操守,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
(二)巧构文化活动,激发学生活力
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局限于课堂的“园地”之内,教师要“因时制宜”,围绕传统节日打造系列文化活动。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举办“诗词咏端午”吟诵会、粽子制作大赛等,引导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感悟屈原精神。在中秋佳节来临之际开展“花好月圆夜,情系中秋时”主题晚会、“忆故乡情,寄中秋意”征文比赛等,引导学生在温馨氛围中体会阖家团圆的幸福。活动形式要新颖灵活,既有内涵,又有趣味,吸引学生广泛参与。
教师还要善于利用传统文化社团这一平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2]。教师应积极搭建琴棋书画、戏曲民乐、茶艺插花等传统文化社团,聘请非遗传承人定期举办讲座、培训,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如组建京剧社,聘请著名京剧演员授课,带领学生走进梨园,感受国粹魅力,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传统手工制作、传统美食品鉴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三)引领实践调研,深化文化感悟
高校思想教育要坚持知行合一,将课堂内外打通,引领学生在生动鲜活的社会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3]。实践调研是大学生认知传统、感悟传统、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师要精心设计实践调研项目,搭建文化传承的“百里传书”平台。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传统的领路人,要因地制宜开发实践基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走进博物馆、历史街区、文化古迹等场所,在文化场景中进行换位体验。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寻访非遗”调研项目,组织学生深入传统村落采风,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在亲身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传统智慧,同时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城市的红色资源、历史资源。
教师还可与校外文博单位、文化企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聘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工作者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文化调研、文创实践的机会。比如,与博物馆联合举办“小小讲解员”培养计划,让学生在讲解藏品、接待观众的过程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践基地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吸引更多学生、社区居民参与,在互动交流中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在实践调研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导、帮、督”的作用。调研前,与学生共同商讨选题,开列提纲,指导调研方法;调研中关注学生进展,帮助解决困难;调研后及时组织成果交流并引导学生深化调研体悟,可以举办“品味传统·我们在行动”主题成果展,集中展示优秀调研报告、实践日志,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
结束语: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广大思政工作者要不断深化传统文化教育内涵,创新教育形式,搭建校内外协同育人平台,引导青年学子在潜移默化中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个人理想自觉融入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未来,高校教师应着眼学生全面发展,进一步完善传统文化教育体系,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 , 汤丽娟 .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渗透策略 [J].中国军转民 ,2023,(17):108-110.
[2] 高媛 . 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3,(12):186-188.
[3] 王岚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运用 [J]. 时代报告 ,2023,(03):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