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视觉语言在当代美术馆展览中的运用研究 

作者

陈超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

摘要:当代美术馆展览设计正经历从作品陈列向空间叙事的范式转型,视觉语言的系统性运用成为重构观展体验的核心要素。传统展览模式中,空间布局、照明设计、展签说明等视觉要素常处于割裂状态,导致艺术表达与空间语境的协同效应难以充分释放。装置艺术与展墙色彩的冲突、多媒体投影与建筑结构的适配失调等现象,暴露出视觉要素整合机制的缺失。在沉浸式艺术体验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探索视觉语言在展览空间中的整体建构逻辑,成为提升艺术传播效能的重要研究方向。

关键词:视觉语言;美术馆;展览

美术馆作为艺术话语传播的重要场域,其展览视觉语言的创新运用直接影响文化价值的传递效率。当前策展实践中,技术手段的过度介入常导致视觉表达与艺术本体的疏离,虚拟现实设备的滥用模糊作品主次关系,交互界面设计不当削弱艺术观念的深度阐释。视觉要素的堆砌式应用反映出叙事逻辑的结构性缺失,如何在技术赋能与艺术本真间建立平衡,成为重构展览视觉语言的关键命题。

一、色彩的运用

色彩身为视觉语言里极具表现力的元素之一,它的运用关联着主观认知、客观属性以及文化语境这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在主观认知层面,色彩感受呈现出十分突出的个体差异性,每一位观者依据自身的生理机制、心理经验以及情感记忆,会对同一色彩产生不同的情感响应以及美学判断。这种主观性致使展览空间的色彩规划面临复杂的挑战,设计者要在尊重展品内在色彩逻辑的找寻一种可激发多数观众共鸣的色彩策略,这意味着在美术馆展览设计里要采用“以展品为中心、以观众为导向”的色彩构思,借助色彩的节奏变化以及过渡引导,营造出强化展品特性又兼顾观众感受的视觉环境。在客观色彩方面,虽说色彩自身有一定的物理属性以及光学特征,比如红色的视觉前进感、蓝色的空间退缩感等,然而这些客观特性进入人类感知系统后会被主观经验所重塑,例如黄色这种中性色调,在不同观者眼中或许会唤起截然不同的情感联想——温暖与活力或者刺眼与浮躁,这种反差源于个体生活经验的差异性与特殊性。展览色彩设计不应机械套用色彩心理学的一般规律,而应凭借前期调研、色彩测试等方式,探寻特定展品与特定观众群体之间的色彩共振点。从文化维度来讲,色彩承载着深厚的符号意义以及民族记忆,不同文化背景中色彩的象征内涵与情感指向存在明显差异,如东方文化中的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而在某些西方文化语境中则可能指向危险或警示。这种文化差异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展览设计中非常关键,设计者需要采取文化敏感的色彩策略,尊重展品的文化原生性,又可在跨文化传播中实现有效的色彩翻译与转化,为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创造有认同感又具启发性的色彩体验。

二、空间的运用

展览空间是承载艺术叙事以及观众体验的物理场域,如今其运用已经从传统的单纯展示功能,朝着多维的意义构建以及情境营造转变,当代展览设计正在经历从“悬挂式”到“沉浸式”的范式转变,此转变的核心是空间自身已然成为叙事的关键部分,不再只是艺术品的背景和容器。在材料技术革新的推动下,仿真材料、智能材料与数字媒介融入其中,为空间塑造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让展览设计师可突破传统空间的局限,打造出有流动性、层次感与互动性的立体展览环境。设计的精妙之处,不光体现在视觉冲击力的营造上,还在于其引导展线路径、控制参观节奏以及构建认知框架的隐性功能。

以北京今日美术馆在2016年举办的《假园》展作为例子来看,其入口位置的月亮门装置不单单只是在形式方面进行了引用,还是一种空间转换时有仪式感的标记,借助这一来自中国传统园林的空间元素,策展人精巧地构建出一种“时空穿越”的心理暗示,让观众在穿过门洞的那一刻完成从当代美术馆环境到传统文人精神世界的心理转变。这种空间符号的运用已经超出了简单的形式模仿范畴,呈现出空间设计在文化语境转换以及情感氛围营造里的关键作用。成功的展览空间设计不只是依靠形式语言的创新,更要依靠对展览主题、作品特性以及观众行为模式的深入理解,空间应该和展品形成对话关系而不是竞争关系,借助光线控制、材质对比、比例变化等细微手法强化作品的内在逻辑与表现力[1]。

三、光线的运用

光线作为美术馆展览的一项关键核心要素,其应用方式正在经历着不断的演变,在国内美术馆中,光线运用呈现出双轨发展的态势,传统展馆往往倾向于采用可控性较强的人工照明系统,以此来保障展品的安全以及展示效果的一致性,像尤伦斯这类由工业建筑改造而成的当代艺术中心,则会巧妙地借助原有建筑结构中的大面积采光窗,让自然光成为展览空间的主导光源。这种自然光线虽然可在最大程度上呈现艺术品的真实质感与色彩层次,但是却不可避免地会给作品带来紫外线的潜在损害,国内外美术馆在光线运用理念方面存在着差异。国外展馆更加偏好自然光照明,注重艺术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处,而国内机构则更为重视藏品保护,秉持“不伤害”原则,优先选用可精确调控的室内照明方案。不过随着新型紫外线隔离材料与特种玻璃幕墙技术的持续成熟,这种差异正在逐渐变小,当代美术馆照明设计已经开始把自然光与人工光进行有机结合,借助智能控制系统达成光线的动态调节,可保证艺术品的安全,又可在不同展览内容以及季节变化的情况下创造出最佳观展体验[2]。

结束语:

视觉语言在当代美术馆展览中的运用,为艺术品的呈现与观众的体验开辟了新的维度。通过色彩、光线、空间等元素的精心布局,不仅增强了展览的视觉效果,还深刻影响了观众的感知与情感共鸣。未来,美术馆应继续探索视觉语言的创新运用,为艺术品的展示注入更多活力,提升观众的审美享受与文化体验。

参考文献:

[1]杜高冰. 视觉语言在当代美术馆展览中的运用研究 [J]. 大舞台, 2021, (01): 96-98.

[2]崔红艳. 视觉语言在当代美术馆展览馆中的运用研究 [J]. 国际公关, 2019, (10): 270-271.